聚餐後上吐下瀉?食物中毒症狀是什麼?幾人以上才成案?為什麼每年有這麼多食品中毒案件?當出現中毒情況時,要如何處理與緩解?跟《104職場力》一起關心食物中毒的照護與預防。
文/《104職場力》
本文導覽
近期知名吃到飽餐廳「INPARADISE饗饗」被爆,有多名民眾往用餐後上吐下瀉,症狀嚴重到無法上班,醫院通報就醫人數達數十人。對此,台北市衛生局已勒令業者停業,饗賓餐飲集團也發表聲明,除了積極配合政府食安政策、釐清事件可能的原因,並立即改善衛生局所提點的事項之外,也同步聯繫顧客,關懷及蒐集更詳細的資訊。
無論尾牙、春酒,或是平時部門/同事聚餐,其實都潛藏食物中毒的可能性,但食物中毒要如何辨別?萬一真的不幸發生了該怎麼辦?跟著《104職場力》小編一起了解成因和處理方式。
食物中毒(Food Poisoning)為「食源性疾病(Foodborne Outbreak)」的俗稱,又稱作食品中毒。是指因為食用了含有病原微生物、有毒化學物質或其他毒素的食物所引起的疾病。
根據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官網所示,通常食物中毒是當「2人或2人以上攝取相同的食品而發生相似症狀,稱為1件食品中毒案件」。
不過如果出現以下狀況,即使只有1人症狀,也會被視為1件食品中毒案件:
- 患者是因肉毒桿菌毒素引起,且檢體檢驗出肉毒桿菌毒素,或由可疑食品檢體檢測到相同類型的致病菌或毒素。
- 因攝食食品造成急性食品中毒(如化學物質或天然毒素中毒)。
- 經流行病學調查推論為攝食食品所造成。
而民眾誤以為「有大量受害人數才能稱作食物中毒」的迷思,來自於常看到的相關新聞。這邊要特別說明,通常會上媒體的案件相對是較嚴重、大型的「集體中毒」,所以容易讓大家產生誤解,其實食物中毒成案的人數並沒有想像中的這麼多。
▲民國70年至112年食品中毒案件各月份案件數總計(圖片來源:衛福部食藥署)
我們普遍認為夏季食物容易因氣溫潮濕悶熱而變質,但其實從統計圖表來看,冬季卻常是流行高峰,這也許跟年末聚會、尾牙,以及過年自宅圍爐、到處吃喝有關(通常此時節也會增加海鮮的攝取量),當然也不排除因為天氣冷,大家輕忽了食物保鮮的重要性。
綜合來說,食物中毒不分季節氣候、全年度都會發生,因此提醒大家,不論何時,在衛生與食品料理、保存上,都要時刻謹慎注意。
食物經過適當加熱可以殺死活細菌,也可以消除細菌所產生的毒素。通常加熱70℃以上,比較容易消滅細菌,但部分毒素很耐熱,不僅需要較高的加熱溫度,也需要持續較長的時間,例如:
- 肉毒桿菌產生的毒素活性,需要在100℃的溫度中長達10分鐘才會消失。
- 金黃色葡萄球菌即便經過高溫烹煮,其產生的毒素活性仍不會被破壞。
所以會建議大家,如果能即煮即食是最安全的。
7-60℃是細菌在食物內快速生長繁殖的最佳溫度,因此這個區間被稱為「危險溫度帶」。
為了抑制細菌孳生,通常有冷藏跟熱藏2種方式:
冷藏 | ● 建議放置在低於7℃的環境中。 ● 「已烹調的食物」或「易腐敗食品及原料」,會建議放置在5℃以下保存。 |
熱藏 | ● 通常需高於60℃保存較不容易孳生細菌。 |
另外,當食物調製後,不要在室溫下放置超過2小時;夏天或當室溫超過32℃時,則不要放置超過1小時。這2點也請大家特別注意唷!
病因物質(Etiologic Agent)是指疾病(食物中毒)發生的原因。簡單舉例:假如確定是因某盤海鮮中的腸炎弧菌引發食物中毒,那「腸炎弧菌」就是病因物質,而那盤海鮮就是「原因食品(媒介)」。
常造成食品中毒的主要病因物質種類包含:細菌、病毒、天然物、化學物質及寄生蟲等,以下為大家整理了類別、媒介與潛伏期資訊。
引發食物中毒的細菌種類 | 常出現的媒介食品 | 潛伏期 |
腸炎弧菌Vibrio Pparahaemolyticus | ● 生鮮海產及魚貝類 | 4-90小時,平均約17小時 |
沙門氏桿菌Salmonella | ● 受污染的畜肉、禽肉、鮮蛋、乳品、魚肉煉製品等動物性食品 ● 豆餡、豆製品等蛋白質含量較高的植物性食品 | 6-72小時,平均為18-36小時 |
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 ● 受污染之肉製品、家禽、蛋製品、魚貝類、乳製品、盒餐、生菜沙拉及麵包店產品等 | 1-7小時,平均為2-4小時 |
仙人掌桿菌Bacillus Cereus | ● 嘔吐型:米飯或澱粉類製品 ● 腹瀉型:香腸、肉汁等肉類製品;濃湯、醬汁、果醬、沙拉、布丁甜點及乳製品等 | 嘔吐型:1-5小時腹瀉型:8-16小時 |
病原性大腸桿菌Ente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 ● 受糞便污染的食品或水源 | 一般:5-48小時腸道出血性:2-8天 |
肉毒桿菌Clostridium Botulinum | ● 低酸性罐頭食品、香腸、火腿、燻魚等肉類加工品及真空包裝豆干製品 ● 家庭自製醃製蔬果、魚、肉類、香腸、水產品 | 12-36小時 |
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 | ● 生菜沙拉、即食食品、加工肉類製品、熱狗、乳酪、奶油、沙拉醬及未經適當殺菌的牛奶及冰淇淋等 | 3-70天 |
曲狀桿菌Campylobacter Jejuni | ● 受感染之雞肉、鴨肉 | 1-10天,平均為2-5天 |
霍亂弧菌Vibrio Cholerae | ● 未煮沸的生水 ● 生吃水中的海產,如生蠔、甲魚、未熟的魚及蝦蟹等 | 數小時-5天,平均為2-3天 |
產氣莢膜桿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 | ● 肉類,尤其牛肉及禽肉 ● 含肉類產品,如肉汁及燉菜 | 6-24小時 |
阪崎腸桿菌Cronobacter Sakazakii | ● 低水分、乾燥食品,如嬰兒配方奶粉/牛奶、花草茶和澱粉等 | 12-36小時 |
引發食物中毒的病毒種類 | 常出現的媒介食品 | 潛伏期 |
A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 | ● 冷盤、三明治、沙拉、水果和果汁、牛奶及奶製品、生鮮魚貝類及冷飲 | 15-50天,平均為28-30天 |
急性E型肝炎Acute Hepatitis E | ● 未煮熟的豬肉 | 15-64天,平均為26-42天 |
諾羅病毒Norovirus | ● 即食食品、沙拉、三明治、冰品、水果及生鮮魚貝類 | 24-48小時 |
沙波病毒Sapovirus | ● 受糞便污染的食品或水源 | 24-48小時 |
延伸閱讀:【辦公室危機】得諾羅病毒怎麼辦?要上班嗎?全方位諾羅病毒症狀、簡介、照護與預防守則
動物性天然毒 | 植物性天然毒 |
河豚毒素Tetrodotoxin 麻痺性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 PSP 下痢性貝毒Diarrhea shellfish poison, DSP 失憶性貝毒中毒Amnesic shellfish poison, ASP 熱帶性海魚毒Ciguateric toxins 組織胺Histamine 蟾蜍 | 野生菇類姑婆芋Alocasia macrorrhizaL. Schott & Endl 大花曼陀羅Brugmansia suaveolensWilld.Bercht.&PreslH 亨利氏伊立基藤Erycibe henryi Prain 大苦薯Dioscorea hispida Dennst 歐洲黃菀Senecio vulgaris L. 蔥蘭Zephyranthes candidaLindl. Herb. 發芽馬鈴薯樹菸草Nicotiana glauca 斷腸草Gelsemium elegans 擬灰花紋鵝膏Amanita fuligineoides |
包含:農藥、重金屬、過氧化氫等非合法使用之化合物。
其中過氧化氫Hydrogen Peroxide的潛伏期約30分鐘-2小時,殘留媒介如下:
- 魚肉煉製品(如魚丸、魚板、魚捲及魷魚絲等)、魚翅乾品
- 麵製品(烏龍麵、濕麵條、油麵及米苔目等)
- 豆類製品(干絲、豆干及麵腸等)
- 新鮮蓮子及鹽水雞
- 免洗筷、竹籤及牙籤
主要為海獸胃線蟲症Anisakiasis,易出現在未煮熟的水產魚類中,潛伏期為0-48小時,症狀會持續數天至數月。
綜合以上物質,會發現不少共通點為「未煮熟之食品」,因此建議大家無論選擇生食或熟食,一定要特別留意來源、環境及保存方式,才能降低食品中毒的風險。
▲民國70年至112年食品中毒病因物質(不含病毒)案件數總計圖(圖片來源:衛福部食藥署)
▲民國70年至112年食品中毒案件原因食品判明案件數總計(圖片來源:衛福部食藥署)
從圖表可以看出,腸炎弧菌遙遙領先,幾乎成為細菌類的主要病因物質;其次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及仙人掌桿菌,對照上述表格,不難發現都是生活中常見的食物類別(海鮮、肉類、米飯等),其中又以複合調理食品為大宗,因此日常飲食請務必遵循低溫保存與加熱原則,才能杜絕壞菌入侵。
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官網指出,常見的食品中毒症狀依分類可包含:
上述僅是「有可能出現的症狀」,不代表所有的症狀會「同時發生」。
食物中毒好發族群不限年齡層,無論大人或小孩都有可能因接觸病因物質而發病。
中毒的症狀及嚴重與否會因「患者年齡、個人健康狀況、引起食物中毒的病因物質種類,以及吃了多少原因食品」而有不同程度的展現。
無論食物中毒病症多輕微,上吐下瀉還是容易造成人體虛脫,相信在常跑廁所的情況下,也無法集中精神辦公念書,放鬆休息可能會是比較好的選擇;萬一是由病毒引起的食物中毒,可能還會有傳染風險(例如諾羅病毒)。
從歷年的各場所患者數量統計表中,可以看出「學校、辦公場所和供膳之營業場所」是高危險場域。
▲民國70年至112年食品中毒案件攝食場所患者數總計(圖片來源:衛福部食藥署)
畢竟上課、辦公通常需長時間相處、溝通,加上半密閉的場域,傳染風險因而提升,因此建議患者不適就在家休養,等到症狀緩解再進公司或學校,減少群聚感染的可能。
了解並謹記食物中毒處理之道,不僅可以自救,也能幫助身邊的人妥善處理,將傷害降至最低。
如果出現噁心、嘔吐、腹痛或腹瀉等症狀,應該立刻去醫院就診,如真的非常不適,可請同事、師長或家人協助就醫。及早處理能幫助減輕症狀並避免情況惡化。
將可能引起中毒的剩餘食品保留起來(可請他人協助),並放在密封容器中冷藏(注意不要冷凍)。這樣可以提供給醫療機構或衛生單位進行檢查。同時,務必儘快通知當地的衛生單位,讓他們了解情況,以便進行必要的調查和處置。
通常醫療機構確認有食物中毒病例,都會在24小時內向衛生單位報告。幫助相關單位追蹤食物來源,防止更多人受害。
各地方政府衛生局及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聯絡電話如下:
可以致電跟當地衛生局反映,並提供事發資訊(發生的時間、地點、違規情節等)與證據(如照片、影片等),各級衛生單位就會派遣專人受理及處辦。
當身體出現嚴重的腹瀉或水樣便症狀時,代表正處於發作的急性期,這時會建議患者先斷食1-2餐,等症狀趨緩後再慢慢進食或增加食量,讓身體逐漸適應,會比較舒服一點。
剛開始進食的時候,可以選擇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比如:
這段時間不要吃生食、乳製品、辛辣、油膩或高脂肪食物,也不要喝碳酸、酒精、咖啡因等刺激性飲品,除了避免再次感染,也減少腸胃激烈蠕動機率,真正讓身體休息。
休息的同時記得多喝水。因為上吐下瀉會讓人體水分大舉流失,可以選擇口服電解水或者適量稀釋的運動飲料補充。
食物中毒是常見的健康問題,症狀也相當激烈,但只要遵循4個基本原則,就能有效降低感染風險,幫助大家安全飲食。
遵循這些簡單的原則,不僅能享受美味的食物,還能大大降低食物中毒的風險。記得保持警覺,讓你的飲食生活更加安全健康!
文章參考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