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職場力

荷蘭面試經驗|從失業五個月,到公司的歐洲區經理來電說「等我出差回來我要立刻面試你」

荷蘭求職面試經驗分享

Photo by Kayla Ihrig on Pexels.com

文/Joanne Lin 原文出處

首先先解釋一下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我這一輩子到目前為止完全可以用『誤打誤撞』四個字來形容,當初單純的愛上荷蘭民族,愛上阿姆斯特丹這個城市,就決定過來闖一闖,反正覺得年輕也沒有什麼後顧之憂。

從沒想過想留下找工作一切竟然會這!麼!困!難!到我幾乎是去信心,覺得,好吧,回家吧。卻又很不甘心。當初的我多希望有同樣經歷的前輩能跟我分享經驗,在求學銜接就業階段給我實用的建議,所以現在希望在這裡可以把我自己的經驗分享給大家。

Photo by Christin Hume on Unsplash

(*註:給對於荷蘭比較不是那麼了解的讀者。其實我個人感覺這裡商業還是蠻蓬勃的,本地人找工作並不難。最難的部分其實是在於非歐盟國的我們拿到工作簽證這件事。)

再來,在讀這篇可能會很長很長的文章之前我先介紹一下我的背景。因為如果你的專業背景跟我差很多,那或許我的經驗對你就沒有太大的幫助了。我畢業於阿姆斯特丹大學,有New Media and Digital Culture 的碩士學歷(2017畢業)。曾經自行創業並成功申請到荷蘭政府非常難批下來的『創業簽證』(為避免文章太長我先不在這裡細說,但是我強烈強烈建議大家不要輕易嘗試),後來總共花了五個月的時間找到新工作。關於工作,我有很精準的關鍵字:

‘軟體’ ‘新創’ ‘Business Developer’

我在這裡直接說,如果你是讀工程或是金融的,那恭喜你(?),你的未來可能不會像我一樣這麼曲折。如果想要做Marketing, Sales and BD (商業拓展)的可以繼續讀下去。

住過阿姆的人可能會覺得其實不會講荷蘭文沒有什麼大不了,沒有歐洲身份也從來不是多大的阻礙。比方我在這裡住了三年多了,從來不覺得身為亞洲人有任何劣勢,有時候時間久了,跟一群荷蘭人混在一起,也會有錯覺我就是這個國家的一份子。可以說我的融入一直是非常順利的。

但是在職場就不一樣了。試想,再怎麼國際化的公司裡,當你好不容易在一群求職者當中脫穎而出,到最後,出類拔萃的兩個候選人能力背景都相仿,但是一個不會講荷蘭文,而且公司還要負擔你的簽證,你很可能就被刷掉了。

“…. Hi Joanne, it was a really tough choice for us to make. But after a long meeting we’ve decided to move forward with another candidate who can speak Dutch and…..”

是我最熟悉的一句話。

我也曾聽過HR告訴我說,很抱歉,我們簽證只發給developers. 其他職位我們都只要已經有簽證、能合法工作的。新創產業本來就比較艱難,我自己愛上了也只能說,看著那些進入大公司享有各種福利制度的人,只怪自己另類。我本來以為簽證對我而言會如此困難只是因為我偏愛新創小公司,但是事實好像也不見得。很多公司似乎對於替 junior position 的人申請簽證都不是很有意願。

當然一個解決辦法就是進入台商或是選擇進入一家會跟亞洲有生意往來的公司,讓你的語言能力背景由劣勢轉為優勢。但是這不一定是所有人嚮往的。然而如果你選擇不去利用會講中文這塊優勢,在你荷蘭文也不流利的情況下,未來等著你的很有可能是一場血戰。

我也不是說讀了我的分享之後你就能順利找到工作,但是,我自己摸索的過程中遇到很多“天哪早知道我就…” 的 moment。我希望透過這篇文章可以成為你們作戰時的戰略手冊,讓你們能盡量地獲得最大優勢。我也想把當初一些低潮的感覺分享給大家,希望你們都有心理準備,等待你的很可能是場硬戰- 像大家說的,What doesn’t kill you only makes you stronger. 這場仗讓我成為了抗壓性挺強的一個人,我也會分享一些幫助我調整情緒的實用tips。

在第五個月的時候我同時進入3 家公司的最後面試階段,從面試到被現任公司聘用只花了兩週時間,而且對方在合約中提供了比我表達的預期薪水還要高的薪資。分享一下結果只是想給還在求職階段的人一些信心。只要你把自己的狀態調適好,機會來了,誰也擋不住的。

以下分享一些不同階段的tips:

還在學時

我當時犯的第一個錯誤就是找了一個很好玩但是沒有辦法給簽證的公司去實習。我知道其實在學時的實習也很不好找,但是我建議大家,與其省事隨便找實習然後畢業後苦惱,不如在學時就積極辛苦一點,擠進你心中理想的公司,甚至明確表達畢業後也有意願要直接雇用你的那是最好。

如果你的理想公司沒辦法給工作簽證但是你覺得能給予你高價值的工作經驗的話也可以考慮,因為你碩士畢業後其實可以申請一年的Search Year Visa (zoekjaar visa),讓你不需要工作簽證就可以在任何公司工作一年。

這裡所謂的“高價值工作經驗” 指的是,第一,當你一年zoekjaar 到期後,你對公司的貢獻與價值可能成為你的談判籌碼,說服這間公司為你去取得 Rocognised Sponsor (Erkende referenten) 資格(可聘請外國人),然後替你申請簽證。

第二,就算當前公司談不攏,這份高價值工作經驗使你已經在職場具有競爭力,有拿得出手的成績了。這些成績會提升你在其他同類型公司申請工作的機會(荷蘭非常非常看重工作經驗,其實不多人過問過我的學歷…)。

荷蘭人很欣賞有目標,敢想敢做的年輕人。我建議你在實習面試時就表明,我不只是想來實習,我希望未來的career development 就是在這間公司因為….。讓面試主管清楚你的來意,他們可能有會直接告訴你,什麼樣的表現什麼樣的人才是他們會留的。這也幫助你在未來努力有個較明確的方向。

如果學科和未來工作不一定有太直接的關連- 比如像我,念新媒體,研究Google Algorithm,但是想做BD。當然我可以爭取進入軟體公司實習甚至爭取去Google那是最開心了。但…沒有的話呢?我建議大家研究研究”Traineeship”。

很多大型公司會在春天的時候開始招聘Trainee,主攻就是正要畢業的大學生們。對於Trainee 的要求和待遇公司當然各有不同,但是就我大部分了解到的來講,主要是大型企業想從年輕開始培養一群忠於企業的領導型的人才,通常工作經驗不能高於1年。待遇我認為是不錯的。

印象中當初看到一則Dell的徵才廣告,為期兩年的Traineeship,兩年內會分派你到不同部門去學習, 第一年月薪€2000,但是第二年月薪已經漲到€3000 。結束後你就會被指派到一個部門做管理階層工作了。我覺得也挺好。

求職

畢業後就是很直接地開始找工作了。除了LinkedIn 之外我知道的包含 indeed, Glassdor, Monsterboard 等。Developer 可以參考Honeypot,想進新創可以參考Angel List, Startup Jobs, One 等。但是我個人還是在Linkedin 上收穫最大,其他平台我基本上沒有在用。可以設置job alert定時收到新職缺的資訊。

建議大家也可以關注大大小小的Job Fair,有些甚至可以直接線上預約面試,畢竟見面三分情吧,有見過面還是有差的。我也很建議大家其實如果你目標明確,已經對產業甚是公司有方向,那麼無論對方是否有公開招聘廣告,你都可以直接聯繫對方HR。因為很多公司其實都有彈性招材的空間。而且直接求職的好處是,因為沒有公開職缺,你完全沒有同期競爭對手,只要你背景合適就會有面試機會。

反之,通常Linkedin上的職缺,求職者都是上百起跳,要被注意到並不是件容易的事。舉例來說好了,我當初只是偶然想到了Bunq (其實對金融我比較沒興趣,那時候也只是覺得公司文化不錯,先投看看再說),我就申請了Open Applicaiton 。

首先智力測驗、人格測驗,完了之後HR 打過來說,我們聊聊吧,看看你能來我們公司幹嘛。後來聊一聊沒有很合適的職缺,HR就說,沒關係我會把你的履歷發給各個部門,如果有人覺得用得上你我們也可以hire。一切似乎沒有太多規則可言。但是我也發現現在越來越多公司看重智力測驗還有cultural fitting 的測驗(看看你和企業文化和不和)。後者隨緣,前者其實是可以練的。

其中我比較常遇到的就是Harver 的測驗軟體,大家可以看一下他們的題目類型。Harver 也是阿姆的本土企業(其實我當初蠻想去的,但是負責對接我的HR剛好轉職,之後適合的職缺就沒了…..)。

資料準備

首先我想大大的推薦一個實用(而且免費)的設計網站叫 Canva。無論履歷電子檔、Cover Letter、Case Study、Presentation 我都用它做,並得到過非常多讚美。除了有很多好看的範本可以選,HR常讚美的是我直接在文件中附上鏈結(比如說我會放上過去工作過公司的Logo。HR 可以直接點選Logo 造訪公司網頁)。

再來很多人會問到的是,到底要放什麼資料,幾頁合適等等。以我的經驗來說我覺得這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有些公司喜歡豐富一點的資料,表示你認真準備,又有些公司不喜歡你放太多東西,覺得囉唆。我的建議是:

  1. 做自己(用你最真實的性格去吸引和你最匹配的上司)(比如說如果你本來話就不多,就不要逼你自己去閒話家常了)
  2. 觀察對方公司的“個性”。從他們的網站 、 Job Description 你可以隱約猜測對方想看哪些資料
  3. 不要超過3頁。或是你可以另外架設一個自我介紹的求職網頁,針對情感、個性等去做更進一步的表達,甚至融入視覺設計。把最精華的基本資料(能力經歷等)配上簡單大方的設計,留給你的主要履歷。

還有一點我覺得非常重要的就是,請仔細的閱讀Job Description 並把對方要求的能力註明在你的簡歷上面。不要讓他們從你的履歷內容上自行判斷你的匹配度。利用cover letter 引導他們,讓他們知道你就是他們心目中想要的那個,就是非你不可了。

申請及面試

首先我想先說,我完全不鼓勵海量亂投履歷。我認為沒有質量可言的履歷並不會受到關注,而且如果你投了“其實沒那麼適合” 或是 “其實沒那麼喜歡” 的公司,對方同樣也會感受到你履歷的匹配度不足/你的熱情不足。最後造成“我投了100多家都沒有中”,吃力又不討好的結果。況且職業是一輩子的,我覺得如果經濟壓力不是太大的話,寧願多花一點時間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

再來是如何追蹤你的求職進度。我發現很多sales software 非常好用。現在有很多銷售團隊愛用的軟體,其中一個功能就是追蹤和每位客戶的談判進度。當時我選擇了Hubspot 因為介面簡單而且有免費版本可以使用,也有手機app。

你可以建立一個sales pipeline,而這次你自己就是這個pipeline要賣出去的“商品”,每個你有遞交申請的公司就是pipeline 當中的“客戶“。在Hubspot 裡面 sales pipeline 一共有7個“過程” 可以客製化。我當時填的是“Applied”,“Set Up A Call”, “Office Interview”,“Waiting For A Decision”,“Contract Discussion”,“Closed Won”,“Closed Lost”。裡面還有很多功能可以搭配使用,包含存取所有聯絡資訊以及增加 ‘note,’ ‘meet’ and ‘task’。我會把工作簡介放在note,新的meeting放在meet,case study 或是其他事前準備工作放在task。

在這裡我也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遇到過的幾種面試流程,分享一些題目。但是既然分享題目了,就請恕我不透露公司名字。

Photo by Brooke Cagle on Unsplash

公司一:德國柏林新創公司,在阿姆斯特丹剛剛創立辦公室。

  1. HR 電話面試
  2. 計時3小時的case study
  3. 與部門主管電話面試 (能力匹配度)
  4. 與不同部門主管電話面試 (公司文化匹配度)
  5. 與公司高層面試
  6. Decision

公司二:阿姆斯特丹SaaS新創。成立約3年,公司人數約80。

  1. HR 電話面試
  2. 公司面試:HR 與主管 (主要聊個人經歷以及了解公司)
  3. Harver 測驗
  4. 部門面試(case presentation+情境考題)
  5. Decision

公司三:金融科技。

  1. Abstract Reasoning Test
  2. “16 Personalities” 性格測驗
  3. HR 電話面試
  4. Home Assignment
  5. 部門面試
  6. 一天“實習”
  7. Decision

公司四:阿姆新創,科技教育類。

  1. HR 電話面試
  2. Team Leader 面試
  3. 兩位部門主管面試+Challenge

1) Presentation of a business case

2) An email role play

(必須事前讀熟公司提供的資料。並全面瞭解的模擬客戶)

最後無論成功與否,都可以盡量跟面試主管及HR打好關係。因為目前沒有合適的職缺,不代表未來不會有。況且如果你已經留下了好印象,未來你在和其他人競爭時你已經提前一步了。比如有一家公司的主管就問我,他說,“我們一年後這個部們會有拓展計畫,到時候我可以再聯繫你嗎?” 有些公司或許現在不適合你,但是未來可以成為你轉職加薪的跳板。我建議大家可以擬一封email 給拒絕你的公司,表達感謝給予機會之餘也表示希望未來能保持聯絡。Network 是一項非常大的資產。

某位面試主管教會我的事

在求職過程中我特別感謝一位貴人,Ferdinand。他是面試我的一位科技業銷售部門主管。

在我最剛開始求職的時候是抱著一種 “擺地攤” 的心態。雖然有心中的理想職位目標,但是我為了“增加成功機會” ,把所有只要我會的都放在我的履歷上,五花八門的列出來,以為這樣就可以表示我會的很多,雇主想要看到什麼可以自己找。加上我也是抱著“不一定要做BD 反正有人要我就好了其他職位也可以”的被動心態。

但是Ferdinand 點醒了我,他說,我的確同意你是適合做BD的。但是這真的是你要的嗎?我很清楚記得他用了整塊白板畫下所有BD要做的事還有未來發展等等給我看。他說我給你一個禮拜時間你回家想一想,這真的是你最熱愛的職業嗎?如果不是也沒關係,我很樂意用我的資源幫你介紹其他工作。他還加了一句,“一週之後你想好了就打給我。你不需要說服我,只要告訴我你的決定就夠了”。

於是在一個朋友的幫助下我決定畫一個表格,並標明什麼是我會的(技能)什麼是我真正想做的(比如做10年都可能還會有熱誠的)。然後再針對BD這個職位標明我喜歡的原因,還有可能會不喜歡的部份。這個表格對我幫助非常大。因為一寫完以後我立刻發現雖然Online marketing (optimisation),以及programing 都是我有興趣並且有能力的,他們並非我的熱情來源。

我喜歡數字喜歡科技喜歡挑戰喜歡新創環境。但是我真正愛做的是BD。我發現對我而言,真正把“有興趣及有能力做的事” 還有“真正熱愛,可以做10年以上的事“ 分開之後,我立刻清楚我要的是什麼。

我最擅長最想做的是BD,但是,因為我的興趣所在,我希望能在軟體新創環境中成長。順序是不能顛倒過來(vice versa)的。在之後的面試中我也明顯感受到HR 對我態度的改變。幾乎每個面試都蠻順利的,因為我終於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更重要的事,我終於知道如何表達什麼是我會的,然後什麼是我要的。

心態

對的心態很重要。

我剛剛開始找工作的時候以為2個月內一定有工作。而且那時候的確差一點點就拿到一個心目中很理想的工作。於是落空以後我很難調適自己的心情,一度壓力大到很難振作,甚至懷疑是不是自己真的不夠好。所以我想在這裡分享幾個值得參考的觀念給大家:

1. (似乎)半年以上找不到工作也屬正常。反正我是花了5個月。

2. 找不到工作不是因為你能力不足,可能是適合你的機會還沒有到。

3. 記得要保持健康、正面的心態。因為面試官也能感覺得到你的狀態。

4. 時間分配管理。(我當時一週花2–3天時間找工作投履歷,其他天用來充實自己,調適心情)

HR最喜歡看到的狀態就是:

  1. 我知道這就是我要的!
  2. 我現在過得很充實快樂。不斷在為未來做準備。

我實際在這五個月裡做過的事:

  1. 幫助一個chatbot新創作content (這家公司的CEO現在跟我關係很好,也一直幫我推薦工作)。
  2. 訪問荷蘭 hardstyle DJ Frequenzer
  3. 線上學習programming。 我推薦 Udemy 上面 Brad Traversy 的課程。
  4. 精進 Salsa & Bachata(已經開始教課)。
  5. 旅行。

我建議大家還可以去做的事:

  1. 學荷蘭文。
  2. 運動 。
  3. 打工。
  4. 以前一直想做卻沒時間做的。
  5. 去kvk可以申請freelancer registration 然後合法接業務、報稅。但是這中間有很多麻煩及費時的地方我先不細說了。我建議除非已經有“客戶” ,立刻有案子接,否則沒有必要去嘗試。

千萬不要:

  1. 開始懷疑自己、自暴自棄。
  2. 開始窩在家不打扮不出門不社交。

我覺得找工作不是什麼丟臉的事,而是你在為未來計劃做努力,在尋找你真正能大展長才的遊樂場。這真的沒什麼好不跟別人分享的。

求職過程中我最大的壓力來源就是,拿不到簽證被趕出國怎麼辦。但是我轉念一想,大不了我先回一趟台灣,再拿3個月旅簽回來繼續找。就不信找不到。然後我就覺得心情好多了…..有時候都只在一念之間,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就是

去認清到底什麼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因為當你在為自己而努力時,很多的苦都不算什麼了。

再跟大家分享一位我朋友的求職故事。他原本的背景是生物工程。畢業後他卻發現他其實想做軟體工程師。他沒有背景,也不想重讀,於是他花了兩個月時間閉門苦讀,線上自學寫程式。當然,他的能力是比不上其他本科畢業生,“我差不多申請了50 多家公司,只有一家公司願意面試我”,他說,“但是那一次面試我就上了”。

那天他直接把自己的電腦帶上,給主管看他所有做過的project,解釋他的學習方式、分析以及思路,並且說,“我透過短短兩個月自學獲得這樣的結果。我對我的能力以及成長速的非常有自信,所以我相信我能勝任這份工作”。兩年後他已經成為他想要做的,超高薪的高級軟體工程師了。

所以說,現在或許學歷很多人都有,但是如果你能再進一步展現你的熱誠、態度、學習力、甚至是創意,那你的勝算又大大增加了。


(原文標題:從五個月的失業,到軟體公司的歐洲區經理親自來電說「我剛剛收到你的履歷。你等我出差回來我要立刻面試你」)


延伸閱讀:
疫情過後,海外工作還值得期待嗎?旅外20年前輩:仍看好,建議超前部署
英文面試怎準備?想到外商、海外工作,英文要多好才行?
外商公司最愛雇用這種人!揭密跳槽外商六大指標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