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成長

2024.03.01 | 4775次觀看

如何經營出你的好運氣?打造「人生運氣最大化」組合演算法的幾個好習慣

「一個人要成功,運氣確實占很大成分的因素。」那麼運氣是純粹的隨機巧合的偶然性,還是說運氣也有可以籌謀的可能性在其中?作者從運氣動力學裡獲得兩點深刻的感悟:要做得早、要扎得深,如何運用好習慣培養自己的好運氣?

文/錢自嚴

上週末在給高頓訓練中心做「想學就學」公益直播時,很多學生反映了一種無奈的心態,今年大學畢業生超過一千萬人(編按:中國的大學畢業生),而一些網路等龍頭企業又在裁員,找一份好工作太難了,有點生不逢時的悲哀。

首先,我承認這樣一個事實:一個人要成功,運氣確實占很大成分的因素。那麼運氣是純粹的隨機巧合的偶然性,還是說運氣也有可以籌謀的可能性在其中?

埃里克.巴克爾曾在他的一本暢銷書中說到了外向與內向的人獲得好運的不同機遇。在美國做的一項調研顯示,特別外向的人,在普通人中的比例是16%,但在領導中的比例高達60%,顯然,升遷的機會更青睞性格外向的人。這不難理解,外向的人敢於表現自己,自然會獲得更多的嘗試機會。另外,一個外向的人對新生事物普遍有更開放的心態去接納,而新鮮的觀點與大膽的實踐往往會帶來變局的可能。

當然,內向的人也有內向人的優點,不論哪個行業,那些最頂尖的專家,比如科學家、樂師和工匠,都是內向者居多,因為那些需要1萬小時訓練才能成大師的技能,需要一個人守得住寂寞,耐得住誘惑,而內向的人,普遍比外向的人更有專注力。

有一門學問,叫作運氣動力學,它研究運氣產生的原理與特點,從而打造出人生運氣最大化的組合演算法。這套演算法是這樣的,一開始要像外向的人一樣多做嘗試,一旦確定方向和方法,要像內向的人一樣堅持到底。

具體而言,在年輕時要多做不同的嘗試,比如職業、擇偶,所以常說大學裡必須要做的兩件事是實習與戀愛。甚至工作的前幾年可以換幾次工作,在不同的嘗試中找感覺。哪一種類型的工作最能激發自己的能量,體驗心流的感覺,是伏案做資料分析,還是做產品研發創新,抑或是當一名輔導老師?通過這些不同的嘗試去找到自身優勢與社會需求的交叉點。我曾在書中讀到一個具體的WOOP模型,幫你檢驗自己的夢想是不切實際的妄想還是值得堅守的理想,在這裡分享給大家。

WOOP是四個英文字母的縮寫:

  • Wish:願望
  • Outcome:一個具象化的目標
  • Obstacle:與目標之間的障礙
  • Plan:具體的行動計畫

我曾用這個模型幫一個學員做過人生夢想梳理,這個學員的W,即願望是45歲獲得財務自由。這是一個籠統的夢想,具體通過什麼目標來實現自己的願望呢?在我的追問下,他說要加入一家網路公司成為CFO並幫公司上市。下一步,障礙或者說差距在哪裡?我幫他列了一個簡單的上市公司CFO的能力要素清單:

角色交付能力
專家專業解決方案通曉財務模組知識
高管推動企業變革領導力、影響力
大使講好企業故事故事力、共情力
上市公司CFO的能力要素清單

他看了這份清單後,發現自己原來對CFO的能力要求只停留在第一項專業技能上。影響力是自己一直比較弱的,而講故事的能力更是自己的命門,平時上臺做個報告都非常緊張。考慮再三,他放棄了這個念頭。

我當時是期待他接受這份挑戰的。如果他願意,那下一步就是制訂具體的行動計畫,比如下一個五年計劃,專門操練自己的影響力,具體行動可以是做一個跨部門專案的領導者,在沒有彙報關係的專案推進中,去學習如何說服他人,如何建立共識,如何用共同的目標激勵小組成員,諸如此類。

目標與行動計畫一旦確立,下一步就要練內功了。拿上面的影響力提升來說,就要列一個詳細的行動計畫,比如下面的一組行動清單:

  • 參加領導力方面的系列培訓(5年3次)
  • 閱讀有關領導力方面的書籍(每年讀10本書)
  • 申請擔任專案組組長(一年內實現)
  • 列出書單與相關課程(一個月內)

這個將計畫拆解成按時間表展開的行動點,就是一項標準操作。定好的行動,放到每周的周計畫時間表內,按時按點逐一執行。

我從運氣動力學裡獲得兩點深刻的感悟:

  1. 要做得早
  2. 要扎得深

1. 要做得早

什麼叫「要做得早」?運氣是可以累加的,20歲的時候因為運氣獲得一個領先他人5%的身位,到了30歲,這個領先可能是50%甚至是500%的巨大優勢。早期的一點點優勢,可以隨著路徑依賴的複利效應,日積月累形成一個巨大的優勢。

我是在20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走上了企業的內訓師講臺的。當時公司在推廣「七個習慣」的企業文化,總裁希望中層經理能出來當講師做內訓。我是一個偶然的因素舉手報名的,沒想到講這本書的時候讓我不得不更自覺地去實踐這些習慣,比如用大石頭法則管理好時間,於是我的時間效能大大提升,到後來,我可以一年聽讀50本書,寫10萬字原創文章,再做100小時的授課與教練輔導。

我很慶幸20年前自己的決定,一個帶來好運的偶然嘗試,竟演化出一系列的能力成長與外部機會。用一句流行的歌詞來形容: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所以,我給年輕人的建議是:多做嘗試,找到一個好的學習平台,比如「樊登讀書會」;跟隨一個行業專家(吳軍老師的課我都訂閱),加入一個社群(我2015年參加「未來商習院」的學習),這些嘗試會給我們打開一個個偶然的契機,只

要有一條能帶來複利式成長的路徑依賴,你就可以踏上幸運的小舟,在人生的漂流中收穫一個個驚喜。

2. 要扎得深

什麼是「要扎得深」?簡單來講就是堅持,堅持,再堅持。很多時候我們沒成功,不是路徑不對,而是扎得還不夠深。我上周輔導過一個學生,他說自己照著我的方法,用換位思考的方式,以總經理的視角寫分析報告,但兩次開會,總經理都無動於衷。我讓他扔了兩次硬幣,其實兩次都翻到你不想要的一面是很高機率的事件。但你扔十次試試,這時機率就會回歸到它的理論均值。只要方向與方法沒問題,就堅持去做,就算當下的總經理無動於衷,技不壓身,你練就的本領總有被看見的一天。

我覺得運氣是一項對每個人而言都公平的屬性,公平之處在於每個人都有將自己的運氣擴大一點的探索機會。正因為現在行業競爭激烈,就更要把握機會去積極嘗試,讓早期的偶發優勢成為自己人生演算法加持下的持續滾大的雪球。該外向的時候積極出手,該內向的時候苦練內功,直到某一天,你可以傲嬌地謙虛一番:「其實我沒做什麼,我只是比別人多了一點早先的運氣……」

好習慣很多,下表是我個人認為在工作和生活中與轉型最相關的一些好習慣。

好習慣微習慣
決策找外腦(找貴人)聽完講座與專家互動
建控制清單(個人競爭力「護城河」)演講內容用金句上色
學習後總結(事半功倍)開會可視化呈現要點
重要事先做(價值導向)要事優先排入時間表
傾聽完再說(情感帳戶)開會時引用化人觀點
以終後推始(頂層設計)建客戶前做背景研究
構思場景化(用戶體驗)化場景圖檢查遺留項

這裡,著重講一下「決策找外腦」和「建控制清單」。

1. 決策找外腦

華為之所以成功,其中有一條就是善於用外腦。同樣,我們個人在做重大決策時也需要自己的貴人。說到貴人,我們常說要有貴人相助,其實那樣太被動。

這裡我列了一些供具體操作用的微習慣,比如可以在一次講座的間隙與講師嘉賓互動一下,加個微信或者要個電子郵箱,當天晚上發個感謝郵件,如果能追問一個技術問題,那對方就會記住你了。

2. 建控制清單

談到企業競爭力,經常會說到規模成本、品牌知名度等競爭力「護城河」,其實個人也可以有自己職場競爭力的「護城河」,那就是用時間堆積起來的一條條控制清單。比如在具體的微習慣一欄中總結的: 演講內容用金句上色。我常把做大型演講比作一個廚師在做一道大菜。平時記錄的案例、搜集的好例子就如同各種食材的準備,但在上菜前,為了達到色香味俱全的效果,需要給它上點色,類似於放一片胡蘿蔔搭個造型,給人一種整體的美感。

對應於演講,我會在PPT 內容定稿之後,打開我的蘋果筆記軟體(iPad Notability),在「摘引」中翻讀一遍以前摘錄的名言金句,從中挑上一兩句作副標題,可以對演講內容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比如這次的演講(這三節系列文章取自我的同一個演講),關於習慣的重要性,我摘錄了史蒂芬.柯維的一句名言:We first make up our habits,then our habits make upourselves(我們先打造習慣,然後由習慣打造我們自己)。

這個案例比較小眾,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做演講。我想說的是,建控制清單這個好習慣可以給你帶來個人品牌作用,工作與生活中類似的清單比比皆是:做採購的寫談判技巧清單;做銷售的總結銷售員交接事項清單;培訓專員建立教室布置與遊戲準備清單。每寫一條清單,就像馬拉松每多跑1 公里,你就甩掉更多的對手。當你寫滿42 條控制清單時,你會發現在自己的領域,你基本上是一個馬拉松冠軍了。

我作為一個門外漢學財務,就是用這種笨鳥慢飛的方式,用一個個知識清單的積累,祭出《從總帳到總監》這本財務暢銷書的。

世界是平的,大腦是皺的:打破職場認知的60條管理思維

節錄自:時報出版《世界是平的,大腦是皺的:打破職場認知的60條管理思維/錢自嚴 著 》


推薦閱讀:

★ 【104人力銀行LINE好友,熱烈募集中!



點選【圖片】加好友,週週職場好文推播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