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大教練心法帶領中華隊逆轉勝!曾豪駒如何從失敗中找到勝利的力量?

Cheers快樂工作人
2025.04.21
1848次觀看

扛著12強和經典賽資格賽的壓力,龍貓教練曾豪駒的教練哲學深刻影響了中華隊的表現。他以「失敗是勝利的過程」心態面對挑戰、建立球員的心理安全感,並以無私的領導風格和專注當下的理念,使球隊能在壓力下表現出色,最終逆轉贏得2026年世界棒球經典賽的門票。

文/邱煜庭 由Cheers授權轉載

本文導覽

曾豪駒繼去年12強率隊奪金,這次二度接掌中華隊兵符續戰經典賽資格賽。雖然首場對戰西班牙不幸大比分落敗,但後續接連克服球員狀況不佳與傷病問題,在攸關晉級的殊死戰二會西班牙,這次總算保住勝利,中華隊順利取得2026年參與經典賽正賽的門票,龍貓總教練也順利完成任務。當確定贏球的一瞬間,他仰望天空,積累許久的壓力終於獲得釋放⋯⋯。

成功的姿態有千百種。其中。先敗後勝往往最激勵人心。帶領中華隊征戰世界棒球12強冠軍的總教練曾豪駒,如漫畫中的龍貓,一開始雖以安靜、沒有威脅性的角色出場,但最後展現的呼風喚雨本領,卻令所有人印象深刻。

不管在鏡頭前、鏡頭後,曾豪駒都不會流露太多情緒,一如他在成為家喻戶曉的中華隊總教頭之前給人的印象。

採訪當下,距離球隊奪冠已經超過三周。被問到心情如何?他表情沒有多少起伏:「對我來講,慶祝三天已經很夠了,接下來就是面對下個階段。」明年二月,他將再度執掌兵符,擔任世界棒球經典賽(WBC)資格賽的總教練。

中華隊在本屆12強賽跌破眾人眼鏡,曾豪駒三個字一開始並非眾人期待,反而是最後以黑馬之姿寫下逆轉勝。他跌破眾人眼鏡的能耐,從何而來?


教練心法1:失敗,是勝利的過程

檢視曾豪駒的職棒生涯,從2004年加入中華職棒,以打者身份展開球員生涯後,從La new熊到更名為Lamigo桃猿,一路走來他都效力同支球隊。

雖然生涯表現屬中規中矩,但在2013年退役後,他開始在球隊二軍擔任打擊教練,並在2015年升上一軍執教。後來球隊在2020年賣給樂天集團接手,也正式開啟他總教練的生涯。

比資歷,曾豪駒戴上教練帽子的時間超過十年,管理經驗夠深。本次中華隊中心棒次打者林立、朱育賢,都曾是他的子弟兵。

以打擊擅長的他,打造了當年Lamigo知名的「暴力猿」打線,靠著優於各隊的進攻火力,曾締造6年拿下5座總冠軍的王朝。

不過,勝仗打者也有吞敗的時候,但他以安定團隊優先。

曾豪駒在22、23年賽季連續率隊打入台灣大賽。但第一年遭橫掃出局。隔年捲土重來,僅差一勝仍無緣冠軍金盃。但賽後訪談他還是稱讚球員表現,並表示:「責任在我。」

談到那兩次失利,曾豪駒眼中閃動回憶:「第一年結束後,球隊要怎樣去做調整、修正,再下一年我又獲得更好的經歷,我不覺得那是失敗,而是勝利的過程。」

領導者面對失敗的正面心態,往往可以帶給團隊尋求突破的力量。

Thinkers50 TOP1,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Amy Edmondson在其所著《正確犯錯》一書中指出:發生於未知領域的「智慧型失敗」,雖然令人失望,卻能帶來寶貴的學習經驗,只要給予支持、不斷調整方向,最終可以邁向成功。


教練心法2:用提問,建立球員心理安全感

曾豪駒擁有最資深的執教經歷,雖外型剛硬,講話語調卻屬於溫和內斂型,場邊常能看到他擁抱、鼓勵選手。

在他的藍圖裡,中華隊沒有人是綠葉,每個人或適時開花,或彼此襯托,才能創造許多驚奇。

如擔任三壘手的潘傑楷,賽前被認為是團隊防守最大隱憂,曾豪駒敏銳觀察到他的心理狀況,就曾信心喊話:「我問他,你今年拿了什麼獎,他回答:最佳三壘手。」

曾豪駒回想當時的情景,「我說,最佳三壘手是誰都可以拿的嗎?你既然拿到這個獎,就是因為你的數據、表現是最好的,那你還擔心什麼?」

Amy Edmondson在《心理安全感的力量》提到,心理安全感能讓人把焦點放在實現共同目標,而非自我保護。教練透過讚賞,建構出具心理安全感的團隊,讓選手不因恐懼失敗而保守。

潘傑楷也用攻守兩端一次次的好表現回報,在關乎晉級機會的美國戰,更擊出飛越大牆的陽春全壘打,成為決定比賽走向的關鍵一擊。

最終,五打席全數上壘,成為單場最有價值球員的潘傑楷,也在賽後領到最多的「道歉表」。


教練心法3:謙虛不邀功,讓一群人更成功

中華隊12強賽的教練團一字排開,可說是光環無限的黃金陣容:「台灣之光」王建民、打擊王「恰恰」彭政閔,中職救援紀錄保持人「大餅」林岳平,「護國鐵捕」高志綱,「火哥」張建銘、「棒球情人」高國輝等,都是國家隊常客。

身處其中,曾豪駒無論是國家隊資歷亦或執教成績,未必最亮眼。但他卻是所有人中,最能整合、包容所有聲音的人。

曾豪駒提到:「所有人把各自的專項負責好,有想法就果斷執行,不管是好是壞我們都一起承擔。」歷經去年經典賽磨練後,教練團的默契更好了,共識也更加凝聚。

以本次頗受稱讚的投手調度來說,曾豪駒把功勞歸給林、王兩位教練:「餅總(林岳平)對於勝負的敏感度,投手的個性、心態掌握得非常好;王建民教練則在牛棚掌握投手準備,視狀況好壞,兩人迅速制定策略。」

兩位經驗老到的教練,聯手打造應變靈活的鐵牛棚,一反過往總是依賴王牌投手,吃下大量局數的方式。

例如金牌戰相對日本,更加明快的換投節奏,以及最後關門投手選擇林凱威,而非已拿下3次救援成功的吳俊偉。

「這都是兩位教練商討後的結果,像吳俊偉已出賽五次,有一定的疲勞感,當下就是選擇狀態更完備的選手。」每次賽後訪談,曾豪駒總少談自己、不居功,這正是凝聚所有高手齊心作戰的關鍵。


教練心法4:專注當下,讓每個球員全力以赴

曾豪駒常說,自己的職責就是讓選手不要有壓力,開心放鬆的打球、比個愛心。

「應該沒有教練會這麼做,但我當下只是想讓他們輕鬆的面對決戰,找回當初打球的快樂。」曾豪駒邊說,邊幽默地用雙手演示手指愛心。

談到放鬆,曾豪駒還有著一個特別的習慣:不開賽後檢討。無論輸球或贏球,他選擇讓球員自己調適,例如本次球員賽後圍圈聊天、跳舞的場景。

曾豪駒談到:「我希望選手用自己的方式去討論,最重要是無論快樂或失敗的感覺,都留在過去,用全新的心態面對下一場。」

讓球員消化過後,曾豪駒把回顧與提醒放在隔天,教練團會以整體的層面,抓出幾個重點討論。他也強調,不以抓戰犯的心態:「我會去提醒,今天哪邊可以做更好,而不是討論昨天的錯誤。」

因此球員不會執著於某一次失誤,而是集中在正面表現,以及如何複製成功經驗

(攝/邱劍英,由Cheers授權轉載)

中華隊隨隊的運動心理諮詢師,與曾豪駒有過合作經驗的彭涵妮也提到:「我們總是提醒球員,場上最重要的永遠只有當下的那一顆球,前面有幾次失誤,那都是過去。」

專注當下也是曾豪駒不斷強調的信念:「經過這次12強證明,我們能與世界級的球隊、好手競爭,但不要因此而覺得滿足,要想著如何更加靠近,哪怕一步。」

對於馬上要帶領全新陣容,投入更為激烈的戰場,曾豪駒希望珍惜每次身披國家隊戰袍的機會,開心打球。他緩緩說著:「期待每次比賽,我會寫下什麼故事。」

(原文標題:二度領軍中華隊,抗壓晉級2026經典賽!教練式領導最佳範例:曾豪駒做對了哪些事?


延伸閱讀:

連假加班費怎麼算?過年春節出勤,上班族、部分工時薪資算法整理|加班費計算表

連假加班費怎麼算?過年春節出勤,上班族、部分工時薪資算法整理|加班費計算表

每當連假到來,對於餐飲業、旅遊業、交通業、服務業等行業的勞工而言,最關心的莫過於加班費如何計算?本文以春節連假加班費計算為例,解析包括休息日、例假日、國定假日,以及部分工時人員上班的加班費計算方式。本文節錄自《勞資一點通,一看馬上懂》。

帶你走進新世代嚮往的KLA工作環境,美商文化實踐友善職場

帶你走進新世代嚮往的KLA工作環境,美商文化實踐友善職場

半導體產業的人才爭奪戰中,KLA以亮眼成績脫穎而出:不只橫掃《金融時報》2024年亞太最佳雇主第二名、《富比士》全球最佳雇主等多項殊榮,這家年營收108.5億美元的半導體設備領導廠商,更是台積電的重要夥伴。透過年均37.8小時的專業培訓、450個職能課程,以及重視多元共融的企業文化,KLA致力打造讓新世代嚮往的理想職場,展現全方位的人才培育藍圖。

《給我40歲的女兒》:中年重啟指南,一場從心開始的人生對話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這似乎並不適用於百歲人生時代的中年期。走到人生中期的你我,或多或少都會感受到生命節奏上的改變,無論是事業上的瓶頸、家庭的多重責任,或是內心對自我價值的質疑與迷惘,都可能在這個階段浮現,影響生活品質與心理狀態。韓國精神科醫師韓星姬的著作《給我40歲的女兒》,正是在這樣的情境下,透過她自身的人生經驗與專業背景,以類似書信的形式對她的女兒娓娓道來,給予誠摯而真實的指引。 

用「脆」就對!社群破圈的流量密碼

「如果你沒有價值,沒有一個人會因為你很有特色而追蹤你!」新創IG「職迷不霧」,一年圈粉6.6萬人的斜桿設計師之一Nana,嘗試各種方法,不花錢買粉,每天就問「我到底還能怎麼做?」歷經定位調整、一天一影片、主動投懷送抱標注網紅協作帳號、留言送自產文章全文等,她回歸經典「內容為王」!七成話題、三成價值,蹭熱順風,路客轉鐵粉。

她原不急著轉職,卻被企業指名挖角:獵才顧問如何促成這場完美轉換?

她原不急著轉職,卻被企業指名挖角,她是如何做到的?

擁有15年媒體與整合行銷資歷的H小姐(化名),因多次為某知名媒體成功打造具影響力的品牌專案,在業界累積亮眼聲譽,成為另一網路媒體指定挖角的對象。在轉職過程中,104獵才顧問James從履歷覆盤、面談策略到薪資談判,全程提供精準協助與溝通橋樑,協助H小姐迎向更卓越的職涯舞台。

【快訊】2025職涯博覽會擴大舉辦!與200家企業人資面對面,免費報名>>

Y25品牌日_職涯博覽會

台灣最大工作人交流平台,協助新世代透過學習、成長,實踐熱情工作與快樂生活。是對年輕人最具正向影響力的媒體,創造企業與人才間的對話,克服學用落差,推動世代互助與典範傳承。在人生每個重要時刻,給予工作者實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