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無法成為快樂的社畜嗎?
維基百科:「社畜是日本企業底層上班族的自嘲用語,源於「會社」與「家畜」,意思為「公司的牲畜」,一般用來自嘲或嘲笑,他人會為了企業而放棄身為人類的尊嚴,睡眠、飲食和與家人朋友社交都草草了事,拚命賣力地為企業效勞(不論是否為上班時間)。」
但不論是否真的有放棄尊嚴、放棄生活,就我的觀察,社畜一詞已經更廣泛的被定義為「替公司犧牲奉獻的上班族」。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工作」已經變成了一個偏負面的名詞(小時候那種,「我長大後要當某某職業」的期待感跑去哪了呢?),雖然我自己還沒當過快樂的社畜,身邊也很少遇到能說出「齁~假日好無聊,我迫不及待去公司上班」的人,但我相信世界上一定存在著「快樂的社畜」(為公司犧牲奉獻的很愉快)。
而這個快樂的原因有可能是什麼呢?
既然無法靠自己一個人就活下去,那麼如何在「依靠組織活下去」的前提下,成為快樂的社畜呢?
此篇沒有嚴謹的理論支持,也沒有大量數據佐證,僅靠過往的經驗,以及與友人的對談,整理出一些心得與感想。儘管知道「工作」是由各種變數所構成的複雜議題,仍希望以下的內容能為迷惘的社畜夥伴們帶來一點點幫助。
當人們的「工作滿意度」越高,儘管是社畜,也會是一隻快樂的社畜 (՞•Ꙫ•՞)。
因此,不得不提一下管理大師赫茨伯格著名的雙因子理論(Two-factor theory)。赫茨伯格認為,組織可以從保健因子與激勵因子兩個面向來檢視員工是否滿意目前的工作。
保健因子不會讓員工愛上工作,充其量只是讓員工不討厭這份工作而已 (下圖左的『沒有不滿足』) ;激勵因子才是真正能提升工作滿意度與激勵員工持續從事這份工作的關鍵。因此,當組織要提升整體員工的工作滿意度時,激勵因子會是關鍵的優先考量。
儘管這個理論主要是讓組織檢視員工的工作滿意度,但其實也非常適合社畜們拿來檢視目前的職涯狀況。
透過這個理論,我們可以思考:目前的工作分別滿足了哪些因子?缺少的因子可以如何補救?還有最重要的—用來分析工作上「不快樂的原因」為何。
我覺得人很神奇,我們總是很難清楚地說出自己喜歡什麼,卻能很快的說出自己不喜歡的人事物(我們抱怨工作的頻率通常高於誇獎工作,對吧?)。因此,與其一直往外尋找一份「最快樂的工作」,或許我們可以「先解決當前工作上的不快樂」。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想:「不快樂就離職呀!」,但依據我自己和友人的經驗,想離職的人往往處在「憤怒」或「低落」的狀態裡,而這樣的狀態其實很難讓人維持理性的去思考「老天鵝啊,我到底遇到了什麼問題!」。
如果在尚未釐清「不快樂的原因為何」的情況下就離職,其實很容易繼續帶著這些問題前往下一個工作,然後再次陷入不快樂。
舉自己的過往經驗來說,剛出社會時,因為對文字、圖像、創意、ㄎㄧㄤㄎㄧㄤ的人事物有著極高的熱愛,儘管有國立研究所的MBA學歷,還是選擇了勞健保扣除後,月薪只剩28000的廣告業務(我應該是全班薪水最低新的異類*(੭*ˊᵕˋ)੭*),而且又因為討厭大公司的官僚,所以選擇了新創的廣告公司。
確實,在這份工作中我認識了很多有趣的ㄎㄧㄤ人,也在短時間內接觸了各種產業與品牌(從布衣鞋類、酒商、飲料、廚具、衛浴等等),執行了許多有趣的設計與文案發想,儘管沒辦法存錢,但就工作本質而言是很有趣的,我自己也很享受。
可惜年輕氣盛、血氣方剛的我,因為看不慣無法改變的產業風氣,以及公司的做事方法(保健因子),便毅然決然辭職,選擇了職稱好聽、薪水高的軟體PM一職。有種被所愛之人拋棄後,報復性投向我不愛但能養我的人的懷抱中,至少讓自己聽起來過得很好、很風光(是在演哪齣八點檔?)
但無論怎麼投懷送抱,甜蜜期終究會過去,薪水再高、頭銜再好聽,回過頭來過的還是日復一日的「每一天」,而如何讓不斷重複的日子以自己覺得最舒適的模樣呈現,還是回歸到激勵因子的考量。
儘管專案落幕、受到客戶肯定或買得起奢侈品時總是很有成就感,但對我來說這都是短暫的滿足,大部分的日子裡,內心還是渴望著能夠透過創意、透過文字創造一點點的什麼,而且回想起來,第一份工作的離職原因其實到哪都會遇到,沒有最理想的產業風氣,也沒有最完美的企業流程,只有相對合適的環境,其餘的得靠自己的智慧做彈性調整。
因此,若時光能倒流,我希望初入社會的我能懂得應用雙因子理論,及時釐清自己「工作不快樂」的原因,再依據不同情況,謹慎地做出下一步:
「情緒」是一種告示燈,警示著我們 there is something wrong,但更重要的是我們是否能正視情緒背後的原因。而雙因子理論給了我們一個思考的框架,檢視目前自己處在哪一個象限,並建議大家以激勵因子為職涯上的優先考量,進而打造一個越來越快樂的職涯(沒錯,沒有一口氣到位的完美職涯,都是一步步try and error,慢慢打造出來的)。
近年來,成為自由工作者的風氣逐漸盛行,在在顯示了大家渴望自主與自由的天性。
但自由工作者的生活真的跟社畜很不一樣嗎?
如果造成社畜鬱卒的原因是因為「被組織管,要為組織犧牲奉獻」和「被組織限制人身自由」,那麼自由工作者其實也為了「滿足自己的客戶」而犧牲奉獻著,甚至為了要確保接案收入足以cover支出,自由工作者的工作時間更是不固定,趕件時,週五問件,週末加班,週一交件可是常態。儘管自由工作者可以彈性安排上班地點,但對於不擅長安排工作環境的人,有公司規劃的辦公區或許是更省事的選擇!
所以,如果單純因為不想被公司綁架時間、空間,而想成為自由工作者的話,會是十分危險的。更多自由工作者的生活面貌,可參考下方延伸閱讀。
推薦閱讀,一窺自由工作者的生活:
《離開公司,我過得還不錯: 成為自由工作者的理想生活提案》
如果覺得雙因子理論太複雜,也可以從「工作狀態」來思考適合自己的職涯。
友人K,是空間出租團隊的一員。
絕對有資格進入四大會計事務所的他,當初找工作時的依據不是任何「具體的職位」(不走「我想成為工程師、會計師或作家」這種路線),職位名稱與產業不是他的考量重點,對他而言,有機會接觸不同部門工作內容、可自由安排工作地點、有機會參與公司發展策略等等,「彈性」的上班狀態才是選擇工作時的重要的指標。
隨著空間出租的業務量漸增,他參與了行政、行銷、採購、財務系統規劃,甚至利用出租空間規劃系列課程,等等跨職能的工作內容,又因為工作地點與時間不拘,所以能時常在臉書上看見他帶著筆電跑到綠島,邊學潛水邊工作的自由模樣。
聽他緩緩分享著如何以「狀態」找到目前的工作時,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他的快樂與滿足。
再舉個例子,友人C是一位設計師,想法前衛也熱愛自由交流的他,在大部分的組織裡總會因為「過度社 (ㄍㄨˇ) 會 (ㄅㄢˇ) 化的人事物」而綁手綁腳,難以展現工作能力。有幸近期加入了一個年輕、想法同樣較前衛的團隊,友人C彷彿灰姑娘穿上晚禮服,在如此「自由交流」的開放狀態下,我第一次聽到他說「好期待上班」、「有好多東西可以學」等等不可思議的話,也看到了許多好看的設計呈現。
即便友人C相對於友人K,在「肉體」上受到了早上9:00進公司約束,但他們心理上都是快樂的社畜。
如同佐邊茶水間Zoey所說:「理想生活是一種狀態、一種片刻」,金錢、職位等等外在因素固然重要,但「理想的工作狀態」才是維持長期快樂與幸福感的關鍵。
推薦閱讀:Podcast 節目-最近工作還好嗎?
EP.24 人生規劃為何這麼難!好想擺脫看不見未來的感覺 ft.佐編茶水間 Zoey
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Steve Jobs
或許很多事情與選擇目前看起來徒勞無功,甚至後悔當初為什麼要做出這樣的決定,但我一直深信所有的事情沒有絕對好壞之分,只有自己如何看待與應用。
如同《流浪者之歌》所說,有人認為河流是路途上的阻礙,但也有人認為河流充滿智慧,能為旅人帶來許多啟發。
無論過去如何,請相信一切都是最美好的安排。
只要我們持續理性分析問題、誠實傾聽內心,並且不斷嘗試,相信大家都能找到並慢慢成為自己喜歡的社畜模樣 (՞•Ꙫ•՞)。
Happy workday!(๑•̀ㅂ•́)و✧
推薦閱讀:
Clayton Christenson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哈佛商學院最重要的一堂課》
Podcast 節目-《最近工作還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