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過霍桑效應嗎?1924 年於美國電器工廠進行一系列有趣實驗,發現工人之所以生產力提升,在於被選為被觀察者,在研究過程中,他們備受尊重、意見獲得採納,因而大幅提振士氣。霍桑實驗告訴我們:激勵員工提升效率有很多種方式,物質與金錢固然是一種手段,但不是關鍵。企業若希望員工更積極為公司效力,從員工心理層面著手會更有效。
文/黃奕霖 由Cheers授權轉載
英國牛津大學研究指出,員工的生產力與幸福度息息相關,企業想提高生產力,先釐清員工究竟要什麼,絕對是一門必做的功課。
霍桑效應給企業的 3 個啟示:
每間企業都希望員工能有更高的生產力,創造更多獲利。為達此目標,不少公司會以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彈性工時、甚或升職加薪等方式激勵員工士氣,進而促使員工增加工作產值。
從牛津大學賽德商學院(Saïd Business School)2019 年對英國電信(BT)千名客服人員進行的幸福感與生產力研究調查可以發現,當員工感到幸福,帶動的生產率平均竟可提高 13%,可見工作愉悅,與生產力確實呈正比。
然而,企業要提升員工的幸福感,終究會遇到天花板。不管工作環境如何改善、給再多福利或獎勵機制,仍可能出現員工效能停滯的狀況,究竟問題出在哪?該如何解決?在心理學理論中著名的「霍桑效應(Hawthorne Effect)」正可提供解答。
1924 年,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在西方電器的霍桑廠進行一系列的有趣實驗。這場實驗的目的是找出該廠雖然提供不錯的工作條件及福利,但員工平均生產力卻出奇低落的關鍵原因。
起初,研究者將工廠的燈光亮度設為變因,將員工分為實驗組與控制組,實驗組被安排在燈光較亮與較暗的環境中工作,而控制組則在原本環境下工作。結果意外的是,不論實驗組或控制組、燈光是亮或暗,兩組人員的工作效率竟都顯著提升。
研究人員對實驗結果疑惑不解,這個謎團直到三年後,才被哈佛大學教授梅奧(Elton Mayo)為首的研究小組解開。
梅奧指出,工人之所以生產力提升,在於被選為被觀察者,在研究過程中,他們備受尊重、意見獲得採納,因而大幅提振士氣,促使工作效率飆速成長。換言之,關鍵因素在於心理影響,而非工作環境。
為了驗證此假說,梅奧更進一步做三階段的實驗。首先,他增加更多變因,包含工作環境、工作時間、休假以及分紅制度。結果不論條件如何變動,被觀察員工的績效均提升。他因此得出結論,改變監督與控制的方法,有助於改善工人面對工作的態度,自然帶來更高的產能。
第二階段,梅奧及團隊建置一套徵詢員工意見的訪談計畫,並花費近兩年,與工廠約2萬名員工進行訪談,邀請其對管理方式提出建議。結果參與面談的員工,工作績效更勝以往。梅奧分析,當員工心中有所不滿或煩惱時,將影響工作效率。
最後一個階段,研究團隊對若干男性員工,表明將實施計件工資制,也就是「做越多、領越多」。結果反倒出乎意料,這群人的生產力並未提升,原因在於害怕太過努力恐帶來人際壓力,因此刻意維持中間水平的產值。
這一系列實驗後來變成心理學的名詞「霍桑效應」,意指當人們察覺自己正被他人觀察時,極可能刻意表現的更好。
這個理論,相當適合套用在企業管理上,當主管給予額外關注時,通常員工會因被重視而更努力去達成主管的期望。
而發現「霍桑效應」的梅奧,後來更發表《工業文明中的人類問題》一書,指出霍桑實驗至少給企業以下3點啟示:
霍桑效應告訴我們,影響員工工作成效的心理及社會層面條件,遠大於工作環境與經濟誘因。到底企業該如何從這兩點著手激勵員工?
由全球知名管理大師肯尼斯.布蘭佳(Kenneth Blanchard)和心靈勵志大師史賓賽.強森(Spencer Johnson)合著的《一分鐘經理人》一書中建議,主管若多跟員工討論工作、設定目標,讓對方參與決策過程,將有助於提升對工作的認同感。
此外,主管要激勵員工、給予讚美,背後也潛藏哲學。書中亦指出,激勵員工最切忌內容空泛,務必要能具體說明員工為團隊或公司帶來哪些貢獻,員工才會認可主管能明辨是非,相信努力真的會被看見。如此正向循環,員工將更願意高效工作,而主管也能受人敬重,達成雙贏!
(原文標題:著名實驗「霍桑效應」:心理學的三個秘訣,讓員工自動變優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