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資充電

2021.03.04 | 8279次觀看

從三國看創業|孫策,怎麼看都是人生勝利組,為什麼離成功總是差一點?

如果世界上有天才,孫策肯定就是百年難得一見的天才。孫策訂立目標、實現目標的過程,堪稱無懈可擊,但如果我是孫策的謀臣,我會問上一句,請將軍想一想,你原本的目標是什麼?現在真的達成了嗎?

三國江東有兩大明星,孫策和周瑜。

《三國志》說孫策「美姿顏,好笑語」,又說周瑜「長壯有姿貌」,現今電玩或戲劇多半將周瑜塑造成花美男的形象;但若要認真考究,或許孫策才是真正的美男子,周瑜比較像是高大粗獷的型男。

孫策和周瑜少年時相識,兩人情同兄弟,他們後來待在袁術麾下,但前面的章節說過了,袁術並不是一位能夠用人的老闆。

孫策這年十九歲,帶領孫堅舊部,逐漸嶄露頭角,袁術彷彿看到了當年孫堅的影子,一方面暗自警惕,一方面又忍不住讚嘆道:「如果擁有像孫策這樣的兒子,死也可以瞑目了!」

袁術雖然知道孫策的能耐,但他不敢給孫策更高的封賞,害怕這頭猛虎會難以控制,這讓孫策漸漸認清事實,他必須另外尋求發展。

亂世之中,有的是機會。

揚州刺史劉繇與袁術為敵,孫策提議道,他可以會同舅舅吳景、堂兄孫賁,為袁術除去劉繇跟長江一帶的敵對勢力。袁術同意了。

袁術認為自己歷時多年都無法平定列強,孫策又怎麼可能辦得到,於是資助金錢與少許兵馬,靜觀其變。然而,孫策以此數百人與父親部將為基礎,後來聚眾至六千人,渡江轉戰,戰無不勝,勢如破竹,沒有人敢與之交鋒。

最驚人的是,孫策戰劉繇、破笮融、攻王朗,連戰皆捷,得到吳郡、會稽、丹陽三郡之地,這個時候,他竟然才二十一歲!而在孫策二十五歲那年,他又攻破宿敵黃祖,坐擁江東六郡,正式成為一方之霸。

劉備三十二歲時入主徐州,四十七歲那年還在當陽拋家棄子逃命,同年打贏赤壁之戰,才打下根基;而曹操四十歲時才站穩兗州,四十五歲時揮軍官渡,七年後才平定北方。

在我的想像中,年輕氣盛的孫策大概會忍不住嗆聲說:你們兩個阿伯在忙什麼?打仗很難嗎?

如果世界上有天才,孫策肯定就是百年難得一見的天才,這種征戰本事,恐怕連曹操都自嘆不如。當然,在東漢混亂的政局中,各州各郡情況皆不相同,江南的地方勢力並沒有那麼強,立足中原比平定江東困難多了,但無論如何,孫策確實是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席捲長江,他究竟是怎麼辦到的?

孫策平定吳郡、會稽,雖然連戰皆捷,但孫家不是當地大族,其實在入主江東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


百姓聞孫郎至,皆失魂魄;長吏委城郭,竄伏山草。及至,軍士奉令,不敢虜略,雞犬菜茹,一無所犯,民乃大悅,競以牛酒詣軍。─《三國志.孫策傳》引注《江表傳》

這段文字是什麼意思?該不會說孫策「帥名遠播」,百姓聽聞大明星孫郎來了,都被他迷得失魂落魄,這未免帥得太沒有天理了吧?

實際上,這裡說「皆失魂魄」應該以驚懼的意思解釋。孫策的軍隊所向無敵,敵軍望風而逃,人們只聞其名,原本感到害怕,但孫策大軍到來之後,對於百姓秋毫無犯,所以大家才放寬了心擁護孫策。

世上沒有萬全之計,史書說孫策曾經「屠東冶」,或許他還是在不得已時下了重手,這個「屠」字可輕可重,或解釋為攻克,或解釋為屠殺,但若說孫策所到之處多有殺戮,那麼當地人們又怎麼會歡迎他呢?

我的結論是,孫策的方針很簡單、很暴力,殺當地豪強,收大眾民心。


孫策平定吳、會,誅其英豪,憲素有高名,策深忌之。─《三國志.孫韶傳》引注《會稽典錄》

孫策身為外來政權,對於在地士族與英傑採取高壓手段,也造成士人出走,其中,誅殺吳郡太守許貢更是種下了禍根(孫策後來就是死於許貢底下的刺客之手)。這個策略雖然未臻周全,但鏟除強敵,善待百姓,收買人心,確實是孫策得以迅速稱霸江東的關鍵。

自十六歲起,直到二十六歲,孫策用兵幾乎所向無敵,簡直是鬼神一般的存在;然而,孫策「輕而無備」,最後死在刺客手中。

關於孫策之死,此處不再多說。這一回,我們來討論另一個問題,孫策的目標,到底在哪裡?這倒不是說,孫策是個毫無目標的莽夫,其實從他更年輕的時候,就可以略窺一二。


策曰:「策雖暗稚,竊有微志,欲從袁揚州求先君餘兵,就舅氏於丹楊,收合流散,東據吳會,報讎雪恥,為朝廷外藩。君以為何如?」─《三國志.孫策傳》引注《吳歷》

孫策十七歲時,在江都拜訪名士張紘,他對這位德高望重的長輩說道:「現今時局混亂,群雄並起,各懷私心,沒有人能夠匡正天下。父親曾與袁術一同討伐董卓,後來在戰場上喪命,我若得以說服袁術,帶領父親舊部,並與舅舅吳景一同起事,東據吳郡、會稽,既能替父親報仇,又能成為朝廷有力的外藩,您以為如何?」

想當年,我們十七歲時連以後想讀什麼科系都不清楚,孫策已經描繪出屬於他的未來,光是看他上門求教於張紘這番話,便能夠看出這個學生絕非尋常之輩。

但張紘當時並沒有認真回應孫策,先前大將軍何進、太尉朱儁、司空荀爽都曾辟張紘為官,但他一概推辭,並無出仕之心。

孫策見張紘推託敷衍,紅著眼睛說道:「老師!您的名聲與識見之高,遠近知名,請您直言告訴我!我想做一番大事業,需要仰賴您的力量啊!」


涕泣橫流,顏色不變。紘見策忠壯內發,辭令慷慨,感其志言。─《三國志.孫策傳》引注《吳歷》

孫策滿臉眼淚,但神情堅定,張紘被他的心意感動,毅然回答道:「昔日周朝衰敗,齊桓公、晉文公順應而興;現在你繼承父親之武勇,收兵吳郡、會稽,再謀荊州或揚州,那麼絕對不只是一個朝廷外藩而已,更能夠以此立業,屆時我將與我的好友一同南渡投效於你!」

孫策大受感動,他拜謝張紘,並將母親與幼弟託付給張老師,背著鐵劍走出茅廬,先投袁術,揮軍長江,一路練功升級,後來張紘果然依約來投,這段君臣之義實在感人,也讓我們再次看見孫策的魅力,無論是肝膽相照的周瑜、太史慈,或原本堅持不當官的張昭、張紘,老少通吃,這些人皆受到孫策的感召,甘願一生為東吳效命。

所以,話又說回來,孫策有勇有謀,那他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呢?

我提出「孫策的目標」這一點,並不是說孫策毫無目標,基本上,孫策就是照著他十七歲那年「江都對」的規劃,一直在向前進。

是的,他一直在前進,但忘了停下來。

如果你玩過股票,一定聽過「停損點」這個詞,當虧損到達一個指標時,就不能再盲目期待股票起死回生,必須果斷賣出;反過來說,還有另一個「停利點」的概念,當你持有的股票節節上漲、一帆風順時,別忘了注意潛在的風險。可惜的是,在孫策心中,就是少了這樣的概念。


說書人後記
孫策遇害早逝,事後分析,主要有兩大原因,第一點是他自恃武勇而缺少防備,第二,則是對江東列強採取武力鎮壓的手段,孫策滅掉這麼多豪傑,他們底下自然會有人想報仇,導致了悲劇。

那麼,假如我們是孫策身邊的謀士,或者說我們自己就是孫策本人,不妨想想,應該怎麼做才好?

孫策是遇害而死,最容易想到的方法就是給孫策一百個隨身護衛,寸步不離保護他,但這只是「治標不治本」,以孫策這樣積極的戰略觀,平常又疏於防備,他還是可能在其他時候陷入危機,如果要勸孫策改變,人的個性也沒有這麼容易說變就變,那該怎麼辦呢?

所以,我才會提出「目標」這個說法。

基本上,孫策的文武資質都是一流的,他少年時就想過了,他加入袁術的軍團後,以父親舊部屬作為基礎,只要逮到機會就能自立,後來袁術稱帝被眾人譴責,孫策立刻與前老闆畫清界線,他自己成為了江東的霸主。

孫策訂立目標、實現目標的過程,堪稱無懈可擊,但如果我是孫策的謀臣,我會在這時問上一句,請將軍想一想,你原本的目標是什麼?現在真的達成了嗎?

孫策是聰明人,相信只要短短幾句話,他就會醒悟過來,現在只是打下了江東,還沒有站穩江東啊!在剛得到根據地的關鍵時期,就在謀劃如何北上打許都,這未免太心急了!

我前面說到,曹操跟劉備這兩位阿伯,經歷許多時間才經營出成果,乍看他們創業的速度比不上孫策,其實這才是他們高明的地方,曹操、劉備初期吞過許多敗仗,甚至失去所有根基,所以他們明白,如果內部沒有安頓好,急著對外征戰根本沒有意義。

曹操跟劉備花了好幾年才學會這樣的教訓,如果我們能夠將這件事放在心上,深自警惕,那將受用無窮。

當你距離成功,看似只差一步之遙,更應該小心謹慎,隨時詢問自己,我的理想在哪裡?我現在有沒有走偏呢?我真的有腳踏實地達成目標嗎?

可惜的是,孫策當年還沒認識這個道理。

孫策以外來政權的姿態,在短短的六年期間,打遍長江無敵手,他的下一步不應該繼續打下去,而是先在江東確實扎根;如果孫策開始「轉型」,好好發展內政和經濟,等資源更加充足時再北上爭天下,這絕對是曹操跟劉備更害怕的對手啊!


文章授權:采實文化《你的人生難關,三國都發生過 / 說書人柳豫 著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