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叱吒半導體、3C,今變賣祖產還債,東芝TOSHIBA如何被社長玩壞、跌落神壇?

天下雜誌
2022.05.26
39887次觀看

東芝曾經創下許多第一,在全球家電和半導體市場呼風喚雨,近幾年卻是負面新聞纏身,爆發會計作帳醜聞、變賣祖產償債,扭轉頹勢未果下,如今很有可能被美國私募股權基金收購。昔日的日本第一為何走到今天這個地步?

文/吳凱琳 由天下雜誌授權轉載

東芝集團曾是日本家喻戶曉的家電品牌、日本最大的半導體製造商、第二大綜合電機製造商。

1959年,東芝成功開發日本第一台電晶體電視;1985年,成功開發出全球第一台針對大眾市場的筆電;1987年,發明了快閃記憶體;1996年推出全球第一台DVD播放器;它還一度是全球最大的筆電廠商之一。

【東芝小檔案】

成立/1904年

創辦人/田中久重

社長兼執行長/島田太郎

主要業務/核能系統、基礎設施系統、電子與儲存裝置、數位解決方案

營收/3.39、3.05兆日圓(2020、2021財年)

獲利/1305、1044億日圓(2020、2021財年)

員工數/約11.8萬人

2015年,東芝爆發會計醜聞,震驚全球。世人發現,東芝在那之前六年虛報利潤高達2248億日圓。

隔年,東芝淨虧損高達9657億日圓,創下日本製造業者史上最高虧損紀錄。東芝只能發行新股償還債務,外資佔比由原先38%提高至72%。

僅剩昔日對手索尼的三分之一

儘管高層提出各種改革計劃,但依舊無力回天。東芝去年營收達3.34兆日圓,僅有十年前的一半。相較之下,索尼的營收達到9.9兆日圓,較10年前成長50%。

東芝去年底宣布分拆計劃,將包括筆電的裝置部門、電廠等社會基礎事業部門分拆出去,卻引發外資大股東反彈。後來,東芝決定只將裝置部門獨立出去,卻再度遭到反對。今年4月,美國私募股權基金貝恩資本(Bain Capital)證實,正在考慮收購東芝,不會分拆。

曾經的日本第一,為何會落入這般境地?

時間回到2003年。根據《日經新聞》報導,當時掌管個人電腦業務的副總裁西田厚聰被內定為下任社長候選人,但條件是,他必須在短期內讓個人電腦業務轉虧為盈。

當年東芝的個人電腦業務虧損達480億日圓(約4億美元),反觀惠普購併康柏電腦,急起直追。「我們不可能任命來自虧損部門的主管,擔任公司領導人,」東芝提名委員會的其中一位委員說。

選錯領導人,開「作帳」惡習

對於社長職位勢在必得的西田厚聰,決定提高委外代工生產比例,從原本一成提高到八成,大幅降低成本。同時,採取「買賣交易」(buy and sell transaction)做法,美化財報。

過去,由於自己生產,採購零組件後自用算是成本。但外包後,東芝開始用與代工廠間的零件買賣來作帳。

例如,假設某個零組件的採購價格是50元,東芝以300元賣給代工廠,有250元的差額。代工廠沒有真付錢,東芝卻因此有帳上應收帳款與獲利。等到代工廠以320元的價格將成品賣回給東芝,沖抵掉零件價差,70元才是產品的實際生產成本。這做法並不違法,但只要在跨季度或跨年度就能作帳。

西田厚聰就是用這個做法,讓個人電腦部門持續顯示獲利,得以通過提名委員會的條件,當選社長。前任社長岡村正還大力稱讚西田厚聰「領導有魄力」,而且「使命必達」。

「在我當上社長之後,外資的關注焦點就從日立轉向了東芝,」西田厚聰沾沾自喜地對著身邊好友誇耀說,因為二○○六年夏季,東芝市值與營業利潤超越了日立。

東芝弊案300多頁調查報告,揭露了超過10年、擴及多個事業部門的會計作帳細節。

鐵腕管理,數字好看最重要

除了買賣交易,另一個常見的作帳手法就是延後認列費用。

每季會計結算時,許多營業費用,例如物流、廣告行銷等,已經實際發生,即使還沒有收到廠商請款的憑證,也應該要在每季度或每年度結束前入帳。但是東芝時常會刻意等到收到廠商的憑證,甚至要求廠商修改憑證日期,在下一個會計年度入帳,讓當季、當年度數字好看。

東芝有許多長期工程專案,照理說,依據工程的完工進度,按期間認列相對的工程成本和收入,稱為「完工百分比法」。這是因為長期工程,會有物價上漲等因素必須隨時修正。

但東芝的基礎設施等部門卻刻意延遲修正需要追加的成本,只為了美化當期的帳面數字。

西田厚聰開始,美化財報就成了歷任社長的第一要務。
社長在每月固定召開的月會上,設定不切實際的改善目標。

強調順從的企業文化,讓問題更加惡化,為了達成領導人的不合理要求,主管們只好走偏門。根據調查報告,2008年10月27日的月會上,個人電腦事業部門預估當年度第三季將會出現140億日圓虧損,西田厚聰聽了以後卻說,「無論如何,你必須達成原先的預算目標,提高利潤。」

到了12月底的月會,副總裁再度報告第三季將會出現184億日圓虧損,西田厚聰當場發飆,「這個成績讓我很沒面子,我不可能在下個月對外公布這個數字。」隔年1月,西田厚聰直接威脅說,如果個人電腦業務在2008下半年無法轉虧為盈,整個事業部門將會被賣掉。

作帳掩飾危機,黑洞愈來愈大

然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各國經濟陷入衰退,東芝愈來愈難靠著會計作帳手法維持獲利。在西田厚聰社長任內最後一年,東芝出現7年以來首次虧損,淨虧損達3400億日圓。面對經營危機,後兩任社長佐佐木則夫和田中久雄變本加厲運用會計手法,掩蓋虧損。

調查報告裡,2012年9月27日的月會上,數位產品和服務事業部門報告,當年度上半年將虧損近250億日圓。佐佐木則夫拒絕接受,當場要求在當季關帳前,該部門要從虧錢,3天內變成多賺120億日圓。只剩下2天時間,要如何達標?除了會計作帳,別無他法。

不同屆社長間也出現微妙的競爭關係。佐佐木則夫曾要求財務部門,列出他與西田厚聰任內集團的營業額和營業利潤等成績,進行比較。

「目的就是為了向員工證明,他的表現比前任還要好,」某位主管告訴《日經新聞》說,「如果有某個數字比西田厚聰要差,他就會要求運用不同的匯率計算方式,修改數字。」

繼佐佐木則夫之後接任社長的田中久雄,同樣不遑多讓。根據調查報告,田中久雄對同仁的要求是,「我已經公開對外宣示,電視業務會在這個會計年度下半年轉虧為盈,這是公開承諾,所以無論如何,你必須用各種你能想到的方法兌現承諾。」

根據調查,光這兩位總裁,東芝集團利潤灌水高達2248億日圓,等於是半個鴻海去年的總獲利。「這個數字太驚人了⋯⋯,不可能只有少數幾位高階主管,一定是有非常多人參與其中,」日本證券交易監督委員會委員賓田康志說。

為何要如此大費周章灌水?

為了掩蓋高層錯誤的轉型決策,恐怕是關鍵原因之一。

高價收購西屋,拖7年才認錯

2001年,由於網際網路泡沫破滅,東芝電子業務受到重創,集團整體淨虧損達2540億日圓;再加上面臨韓國、中國企業激烈競爭,高層力求轉型,決定投資社會基礎建設部門,特別是核能。

為求快速,東芝決定收購核電設備大廠——西屋。

當時全球正掀起「核能復興」風潮,核能被認為是對抗氣候變遷、降低碳排放的有效解方之一,日本政府更是大力推動核能設備與技術出口。

2006年2月東芝收購核電設備企業美國西屋公司。但沒想到,日立和三菱也加入戰局,當時的社長西田厚聰打定主意非贏不可,最後以54億美元的高價,成功收購西屋。

但一一年福島核災,徹底擊碎東芝的核電夢,導致無可挽回的財務黑洞。核電不旦沒有沒替東芝轉型,卻造成東芝連續兩年公司債務高於資產,東芝面臨下市危機,不得不忍痛出售獲利表現最佳的業務,包括賺錢的快閃記憶體部門,另外發行新股還債。

東芝拖了7年,才在2018年以46億美元的價格,將西屋出售給加拿大資產管理公司。

索尼用自己的核心能力轉型

相較之下,索尼的轉型就相當成功。

索尼並沒有併購不熟悉的事業體,反而專注在自己的核心事業。前社長平井一夫上任之後,就提出了「One Sony」口號,推動電子、音樂、遊戲和電影等不同事業單位之間的合作,將硬體設備製造與虛擬世界,或娛樂活動結合,最終目標是建立「粉絲社群」。

例如:運用立體音響技術,將熱門歌曲的原著小說改編成廣播劇;將PlayStation熱門遊戲改編為電影;推出虛擬演唱會。

2010年索尼推出訂閱服務PlayStation Plus(年費49.99美元),不再只是單純靠銷售遊戲機,截至2021年底,訂閱人數已達到4800萬。

根據《日經新聞》今年3月的報導,目前索尼的服務營收達到2.73兆日圓,大約是10年前的3.5倍。自2011年開始,每年大約成長13%。

陷入營運深淵的東芝,是否真的被外資收購?目前仍是未知數。但是,如何重建管理團隊,改革企業文化,才是真正讓這個歷經百年的日本之光起死回生的關鍵。

(原文標題:賣祖產還債、爆作帳醜聞,曾經是日本第一的東芝為何落下神壇?


推薦閱讀:

加入粉專,每天收看職場力最新文章

精選財經、國際、管理、教育、經濟學人、評論、時尚;互動圖表、影音等多媒體報導,深入解讀世界脈動,掌握前瞻觀念。以溫和、理性的態度,積極、正向的角度,為台灣及全球華人社會,提出一束客觀、冷靜、可信賴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