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360

2022.07.15 | 8833次觀看

面對辦公室衝突,你會一味討好、直球對決、冷眼旁觀...?心理師曝「這類人」活得最累

在職場上面對壓力或威脅時,每個同事所展現的「生存姿態」都不盡相同。有人本能會討好、或搞笑化解衝突,有人逃避或冷眼旁觀、有人霸氣直球對決...,生存姿態沒有「好」或「不好」之分,只有「一致」或「不一致」的區別。本文列出職場裡4種不同面對壓力時所展現的「生存姿態」,你是哪一種?

文/許皓宜(心理師)

職場中,我們所感受到的壓力和面對壓力時的反應,都與工作本身相關嗎?那可不一定。有時,職場壓力是因為我們在環境中感受到某些口語、或非口語的威脅,於是為了保護自己存在的價值,會採取某些習慣性的方式來應對。

這些慣性最初來自我們在原生家庭中,感受到家人之間存在著情感張力時,所發展出的一種本能式的心理防禦。比方說:父母吵架、家人工作不順利……,在那個當下,危及生存的威脅感可能讓我們呼吸急促、腦神經抽痛,忍不住想要做點什麼來表達這種感受。

家庭治療師薩提爾將這種存在於情感壓力下的表達方式,稱為「生存姿態」。

生存姿態沒有「好」或「不好」之分,只有「一致」或「不一致」的區別。所謂「一致」指的是:我心裡感受到的,我如實把它表現出來;「不一致」則是:我心裡感受到的,用一種經過扭曲的方式來展現。

講求公平的人:「指責式」的壓力應對

每次見到同事A時,他總在抱怨主管做事不公平,「你知道那個同事有多混嗎?可是老闆一點都看不出來。」「你說,老闆是不是有什麼問題,沒辦法公正地看清楚事情全貌?」

A的說話模式是這樣的:

薩提爾稱這種生存姿態為「指責」。這種應對方式來自我們幼時,從不知所措經驗中學到的應對習慣。為了生存不要太過煎熬,我們關起對「他人」狀態的覺察,將心力關注在「自己」和周圍「情境」上。

比方說,生在一個父母時常爭吵的家庭裡。父親常常酒醉回家,你看到母親責罵父親「沒出息」的模樣,想過去照顧喝醉酒的他,卻被母親一聲「不要管他」所制止。為了生存,你心底刻畫下那副叉腰罵人的樣貌,學習去忽略父親心裡「因為工作鬱悶才喝酒」的苦楚。

漸漸地你養成習慣,只要別去關注「他人」的心理狀態,就不用因為情感而造成自己的為難。

彷彿是一種「不得不為」,卻讓你覺得自己刻薄,朋友越來越少(因為看他人大多不太順眼),也缺乏個人的進步空間(因為看不見別人對自己的感受)。

「只要關注自己和所發生的事情(情境)」就好了!這不是自私,是從小學會的生存法則。一種「指責」的生存姿態,造就職場上習慣指責(看見別人不好)的我們,然後忽略了這背後其實藏著一個害怕失控、孤單,並且很有想法的自己。

顧全大局的人:「討好式」的壓力應對

同事B在公司裡的5個單位被調來調去,並不是因為他表現不好,而是每次要成立新部門時,老闆會問同事:「誰可以去支援?」同事們總是裝傻,刻意將視線避開老闆的眼光。

其實B也不想去。但每每看到大家的迴避,老闆臉上閃過一絲難過的神情,他就只好把燙手山芋扛起了。一、兩次之後,只要沒人自願,大家會同時把目光看向他。「沒關係,我來好了。」為了大家好,他總是勉強自己這麼說。於是他就成了永遠的支援部隊。

他的行為模式是這樣的:

這是種名為「討好」的生存姿態。不同於「指責」的應對方式,在這種姿態中,我們習慣忽略「自己」的感受,以「他人」和周圍「情境」為主體。別人好或不好、事情能不能辦成,彷彿都是我們的責任。

「討好」的應對方式,可能因為從小習慣將父母親爭吵看作是自己的責任,所以反而把自己的需求縮到最小,犧牲自己去適應別人的需要。

然而,這種習慣是出自恐懼、而非真心。

為別人做得太多的結果,人家還不見得領情,甚至說你雞婆、看不起你。不知不覺你成為一個受害者,然後漸漸成為沒有自己主張的人。

「討好」的求生模式讓我們在職場上過得十分疲累,常常有「吃力不討好」的感覺,然而因為焦點放在別人身上,幾乎看不見自己可能也陷入夾雜憂慮、焦慮,和一點神經質的心情。

就事論事的人:「超理智式」的壓力應對

在公司裡,同事C總是就事論事、思路清晰。任何問題很快就抓到重點、犀利回應。

「這樣成本會變高、品質又沒有比較好,發信給他們,說要換一間廠商!」說起話來,她就是可以這麼冷靜。

「可是,這廠商是老朋友了,這樣會不會傷感情?要不大家再吃個飯商量一下?」

「有什麼好商量的,吃飯不用時間嗎?我們為何要在一個品質低落的廠商身上耗費成本?」她回。

同事們其實都私下議論,說她冷酷無情。但她蠻不在乎似的:你說你的,我做我的。

這個行為模式又有什麼特徵呢?

這種生存姿態,薩提爾稱為「超理智」,可能來自小時候就養成習慣,別去感受「自己」和「他人」的心情,只關注問題「情境」就好,否則事情會變得很難辦。

漸漸地,大人在爭吵、有人愁眉苦臉時,都就事論事就好了,過多情感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因為發生問題的時候,哭是沒有用的。縱使這樣會讓別人說你沒有溫度、沒有創意,但起碼這麼做可以保護自己。

最後在職場上,我們變得「超級理智」。別人可能說這是缺乏同理心,但自己明白,這種強悍背後藏著一種不為人知的恐懼社交的心情。

關鍵時刻搞笑的人:「打岔式」的壓力應對

每當工作氣氛不好的時候,只要有同事D在就沒事了。

那天,兩個同事在會議上都快吵起來了,身為秘書的她,居然就起身站起來說:「你們要不要吃西瓜?」沒一會兒,她跑到外頭又鑽進門來,手上拿著一盤切好的西瓜「吐司」。

「妳真的很突然,很跳tone耶。」大家忍不住笑了。她把西瓜吐司烤得好香,一下就化解了會議室裡尷尬的氣氛。

有人說她幽默,她卻悄悄摸了摸自己的胃。其實剛剛那一刻讓她胃好痛,她不是幽默,是沒辦法忍受氣氛不好。

她的行為模式背後的心理特質又是什麼呢?

習慣用「打岔」來應對壓力的人,表面上努力讓自己看起來平靜無波,其實內心波濤洶湧,不做點什麼來打圓場,就沒辦法消除滿心的焦慮。在這種姿態裡,我們一點也不懂得好好關注「自己」、「他人」或「情境」,只是趕快做些什麼、努力解除警報。

我一直覺得,這種人其實活得最辛苦,因為他們的「搞笑」是一種心理上混亂、缺乏控制感的行為反應。

一個從小習慣「打岔」的人,可能變成職場上的緩衝劑或開心果,然而,心裡卻常常缺乏歸屬感,有千百個不自在和萬般無奈。

「生存姿態」理論中最有意思的地方是:我們總能將自己套上其中的某一類型。當然,也會有人問,生存姿態難道不會是混搭型嗎?

或許可能。

但我認為,還是可以找得出一種最常出現的「典型」。或者,你會發現自己遇上某同事時是A類型,遇上其他同事又變成B類型。那麼,也許是那個人的姿態影響了你的內心狀態,進而讓你展現出不同的行為姿態。

節錄自:商業週刊《為何上班這麼累?其實是你心累:心理學家的職場觀察/許皓宜 著》


推薦閱讀:

加入粉專,每天收看職場力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