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2020.05.22 | 3074次觀看

面對挫折,你想做「屈原」投江,還是學「魏徵」正面思考?|古今職場

文/ 葉明芬   原文出處/ 獵才月刊

從小求學一帆風順,試題再難也能得心應手的回答,家庭背景又不錯的你,在職場上,遇到來自四面八方的競爭對手,無所不用其極的搶表現、爭出頭,你會用什麼樣的方式回應?受到上級忽視、同儕排擠和挫折時,你又該如何面對?
歷史上不乏上述同樣的例子。最知名的當屬戰國時楚人屈原,他出身貴族血統,在《離騷》這部作品中,屈原使用了自敘身分和時辰作為破題,可見他對身分血統的重視,也認為自己與一般人不同。不過,或許這樣讓他更無法忍受被放逐與國家淪亡的失落感。
屈原曾做左徒、三閭大夫,楚懷王時,主張聯合齊國對抗秦國,同時也一直勸諫大王選用賢能,只是直來直往得罪不少人的他,受到其他貴族排擠,因為不想同流而污,而遭到靳尚等人毀謗,被放逐於漢北,於是作《離騷》表明忠心;等到楚頃襄王繼位時被召回,但過沒多久,直言的他又遭上官大夫譖言而流放至楚國南方。
屈原沒想到自己抱著救國救民與富國強民的心志向王上建言,反倒被奸臣排擠出去,他被流放到了湘南一帶後,經常在汨羅江邊,悲傷地吟唱著懷才不遇的詩歌。此時,有一個經常在汨羅江上打魚的漁父,雖然很佩服屈原正直與忠心的為人,但看不慣他那副愁悶失志的樣子。
 

有一天,漁父對屈原說:「您不是楚國的大夫嗎?怎麼會如此消沈喪志呢?」
屈原說:「人都是骯髒的,只有我是個乾淨人!眾人都喝醉了,世上只有我還獨自醒著,所以我才被趕到這兒來了。」
漁父十分不以為然地說:「既然您覺得別人都是骯髒的,就不該在這裡自鳴清高,而是該去幫眾人洗淨骯髒;既然別人喝醉了,那麼您何必獨自清醒呢!」
屈原反駁漁父說:「我聽人說過,洗好頭的人總要把帽子彈淨,剛洗澡的人總是喜歡撣撣衣上的灰塵。我寧願跳進江心,埋在魚肚子?去,也不能拿自己乾淨的身子跳到污泥裡。」

 
漁父一聽大失所望,心知無法再用言語說服已喪了志,又滿腹牢騷的屈原。沒多久後,屈原無法讓自己再隨波逐流地活著,到了西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據說他抱著一塊上面寫著「楚」的大石頭,跳到汨羅江裡,結束自己不想沾鍋的一生。
歷史就像一面鏡子,不同的人選擇不同的面對問題方式。唐太宗貞觀元年(837),魏徵被陞任尚書左丞。這時,有人在背後奏告他私自提拔親戚作官,唐太宗立即派御史大夫溫彥博調查此事。結果,查無證據,純屬誣告。但唐太宗仍派人轉告魏徵說:「今後要遠避嫌疑,不要再惹出這樣的麻煩。」,魏徵不以為然的回話面奏說:「我聽說君臣之間,相互協助,義同一體。如果不講秉公辦事,只講遠避嫌疑,那麼國家興亡,或未可知。」,並請求太宗要使自己作良臣而不要作忠臣。
太宗詢問魏徵什麼是忠臣,忠臣與良臣有何區別,魏徵答道:「使自己身獲美名,使君主成為明君,子孫相繼,福祿無疆,是為良臣;使自己身受殺戮,使君主淪為暴君,家國並喪,空有其名,是為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遠。」
每一個長官與老闆,不可避免不只要找人才,也在找尋與自己合拍的夥伴。一天八個小時以上的面對面,不再只能用紙上答題的心態(人與人相處,並無標準答案),對於挫折,你也必須去學著體會挫折從何而來,先「屈」下身段,讓自己去學會如何與挫折同生共存,最重要的,你更必需學會如何遠離牢騷,讓老闆及上司,看見一個正面思考的你(如同魏徵)!
 
責任編輯/ 104小編 原文標題《「屈」下身段,「離」開牢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