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特輯

2022.03.16 | 7062次觀看

「把興趣當飯吃」代表找到命定好工作?小心你可能落入找工作迷思|觀點

每個人都希望找到好工作,但如何選到好工作?「用興趣來選」、「用薪水來選」、「用工作是否輕鬆來選」.......這些都是求職常見的考量點,卻也是找工作的迷思,或者說是大忌。

最好的工作,就是適合你的工作

把興趣當飯吃、選擇安定的產業、自由接案才是最棒的工作型態;要到可以學東西的公司工作、要能發揮所長、未商品化的職業才好⋯⋯,社會上有許多像這樣的職涯發展建議,每種都有一定程度的說服力。不少人應該覺得困惑,不知道該相信哪個才好。

然而,這些建議都有個問題,那就是,大部分的建議都只是依據個人的經驗和偏好。 做自己喜歡的事而成功的人,主張把興趣當飯吃;偏好穩定的人,讚揚公務員式的工作;玩股票有成的人,鼓勵積極投資;寫部落格賺大錢的人,就推薦成為部落客。這些建議在某種程度上的確可以參考,但誰也沒辦法保證照做就一定會成功。

賈伯斯真的把興趣當飯吃嗎?

「你們得找出自己喜愛的事,工作如此,愛情也是如此。工作將占據你大部分的人生,唯有做你真心相信這是份美好的工作,才能獲得真正的滿足;而唯有做自己喜愛的事,才能愛自己的工作。如果你還沒找到你喜愛的事,請繼續尋找。」

這是已故的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在二○○五年史丹佛大學的畢業演說中最著名的一段話。那可以說是將「把興趣當飯吃」的概念遠播各地,傳奇般的演說。

這段話非常激勵人心,卻有一個非常大的難點:賈伯斯自己也不完全是因為興趣,才走上電子業這條道路的。

賈伯斯的確從小就展現出對科技方面的天分,但是他之所以踏入電子業,其實是因為在雜誌上看到「輕鬆賺大錢」的廣告。而且比起科技產業,賈伯斯對靈修更感興趣,他還為此辭去在雅達利公司的工作,到印度展開修行之旅。

賈伯斯創立蘋果公司也不是因為喜愛電子業,而是看到沃茲尼克(蘋果電腦共同創辦人)發明蘋果電腦「Apple 1」的錢景。 如果賈伯斯真的把興趣當飯吃,他應該會成為一位靈修導師才對。賈伯斯熱愛蘋果公司的工作是不爭的事實,但那應該不是一開始就計畫好的。

相似的例子非常多,如果歷史上的偉人都把興趣當飯吃,梵谷應該終其一生都是神職人員;可可·香奈兒會持續在歌壇努力,但始終紅不起來;拿破崙恐怕會是一名沒沒無聞的小說家吧。以個人經驗或喜好為依據的建議,可以找到許多例外,如前面也提到的,再怎麼偉大的成功人士所提供的建議,也未必一定適合你。

找工作的七大迷思

在這充斥著成功人士經驗談的世界,我們該如何做出正確的選擇呢?我們該怎麼從充滿主觀感受的各種建議當中,尋找能夠將幸福最大化的工作呢?

在這種情況下,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了解找工作時任何人都會犯下的典型錯誤。只要事先掌握大部分人常犯的錯誤,至少可以預防自己犯下大錯。

找工作時,容易犯下什麼樣的錯誤呢?目前有許多研究,針對跟幸福無關的工作因素,提供了可信度很高的答案,總結來說有以下七個。

  1. 把興趣當飯吃。
  2. 依薪水高低來選擇。
  3. 依產業和職務來選擇。
  4. 依工作內容輕鬆與否來選擇。
  5. 依性向測驗的結果來選擇。
  6. 依直覺來選擇。
  7. 尋求符合性向的工作。

每一個建議都很常見,但很可惜的,這些全都是找工作時的大忌。那樣做,短時間內或許可以為你帶來喜悅,但長期來看,那些建議跟人生的滿意度一點關係也沒有,而且搞不好還會害到你。這也就是找工作時的「七大迷思」。

用錢可以買到多少幸福?

有誰工作不是想賺錢的呢?用收入來選擇工作是很正常的事,總之先從薪水高的職缺開始找起的人,應該不少吧。

但這個觀點也有問題,因為薪資多寡,跟我們的幸福度和工作滿意度幾乎沒有關係。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佛羅里達大學所做的統合分析。

統合分析(meta-analysis)指的是,整合過去多個研究數據,統整出一個大結論的研究手法。分析大量的數據,使分析的準確度提高,統合分析是眾多研究手法當中,最能在現階段找出接近正確答案的方法。

佛羅里達大學這項統合分析的研究,仔細回顧了 86 份以「金錢與工作幸福度」為主題的文獻, 使用美國、日本、印度、泰國等各種不同文化圈的數據進行分析。就金錢與工作幸福度的調查來說,這可以說是目前準確度最高的研究。

其研究結果如下。

• 薪資與工作滿意度之間的相關係數只有「r = 0.15」。

相關係數是表示兩個數據關係的指標,相關係數越接近一,就越相關;一般來說,當相關係數為 0.5 以上時,就能判斷兩者為相關。

舉例來說,大部分人都是順著自己與生俱來的個性採取行動,這應該是很理所當然的。就像個性內向的人,不會積極地參加派對;天生好奇心強烈的人,應該會經常到海外旅遊或是去看美術展之類的。

而個性與行動相關性的研究指出,個性與行動的長期相關係數為 0.9。人依據自己的個性採取行動,這個看法不但是真的,而且兩者還具有相當高的相關性。

跟這個例子相比,相關係數 0.15 就非常低,在統計學上可以說是幾乎無關。以口語一點的講法來說就是,高薪資的工作,雖然可以讓工作滿意度稍微提高一點點,但實際上沒有太大的意義。錢買不到幸福,這個古老的名言佳句,看來是有其科學依據的。

加薪的效果只能持續一年

用錢買不到(只能買到一點)幸福有兩大原因。

① 錢增加到一定程度後,邊際效益下降。

② 金錢帶來的幸福,由相對價值決定。

「邊際效益」是經濟學的概念,指的是隨著物品或服務的消費增加,可從中獲得的效益逐漸下降的現象。

這並不是什麼困難的概念,就像是你再怎麼喜歡的蛋糕,第一個吃起來真心好吃,但連續吃第二個、第三個之後,很快就會覺得沒那麼好吃了,對吧?經濟學只是用了一個比較難的概念「邊際效益下降」來表現而已。邊際效益下降是任何文化圈都可以看到的現象,無論生活再怎麼奢侈,我們很快就會習慣,幸福度又會回到原本的基線。

此外,拿年收入來說,加薪帶來的幸福度上升效果,平均只能維持一年。

依據瑞士巴塞爾大學分析三萬三千五百筆年收入資料的結果顯示,大部分人加薪之後,幸福度會大幅提升,幸福感會持續上升約一年。然而,加薪可得到的效果只能維持一年,一年後幸福度便開始急速下降,過了三年後幸福度又會回到原本的水準。從薪資可以得到的喜悅真的很短命。

而且從金錢獲得幸福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那個幸福是相對的。年收入增加帶來的喜悅,不是由薪資單上的絕對金額來決定,而是跟別人的薪水比較之後所決定。

比方說,如果你是百萬富翁,但周邊的人都是億萬富翁的話,幸福度就不會增加;假如你辛苦存錢買了一只高級手錶,如果朋友戴著更高級的手錶,你能夠從手錶得到的幸福感就會降低。這個現象在心理學稱為「所得排名理論」,超過八萬筆的觀察研究都出現這個現象。雖然我們經常聽到「不要拿自己跟別人比較」這樣的忠告,但忍不住跟周遭的人比較,似乎是人的本性。

決定工作幸福感的「七大美德」

「擺脫目光短淺,思考各種工作的可能性!」應該沒有人被這樣說,就能馬上做到吧。因為當我們對某個特定的公司或工作感興趣時,大腦就會變得僵化。

比方說,以為自己的錢包不見時,把家裡每個角落都翻過一遍之後,發現錢包就放在眼前的桌上,這樣的經驗很常見。之所以會發生這種現象,並不是因為受到「錢包總是放在架子上」「錢包應該在西裝外套的內層口袋裡」等先入為主的看法影響,而是因為大腦完全排除了「錢包就在眼前」的可能性所致。

尋找適合的工作也跟這種現象一樣,大部分人有了「這個工作感覺不錯」的想法之後,思維就變得狹隘,再也看不見其他選項。這樣下去,永遠不可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工作。

決定工作幸福感的七大美德如下。

  1. 自由:這份工作擁有自主權嗎?
  2. 成就:可以感覺自己在進步嗎?
  3. 聚焦:符合自己的動機類型嗎?
  4. 明確:任務、願景和評價基準明確嗎?
  5. 多樣:工作內容多元嗎?
  6. 夥伴:組織內有願意幫助自己的朋友嗎?
  7. 貢獻:對社會有多少貢獻?

節錄自:方智出版《換個工作,更好嗎?:用科學數據找到幸福最大化的職業 / 鈴木祐 著 》


推薦閱讀:

追蹤【104職場力】粉絲專頁、職場更給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