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開始年終績效考核了嗎?傳統KPI的問題在於一次訂一整年,盲目相信年初的假設是正確的,依照過去經驗,年初的計畫大概只有20%-30%左右在當年度裡被落實。不做滾動式的規劃,隨時依現況調整,策略與KPI根本無法與手邊的工作對齊,也難以衡量績效。
文/游舒帆(探索原力創辦人)
下班的快樂是彌平不了上班的不快樂。
91在FB上tag我這句話,是的,這是我一直以來的觀點,不知道從多少年前我就是一直這樣在做事,我工作一直都不為一些無聊的KPI做事,你要,我可以都做到給你,但我真的不覺得那有意義。
我從約莫8年前,我關注的點就是做的事情要有實質成效,很少關注那些科層組織下生成的KPI項目,不是因為KPI沒意義,而是我認為,在達成這些KPI之外,我有我更該做的事,包含自己的學習成長,包含整個部門或公司的價值提升。
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n’t afraid?
如果「問題的三天結案率」是KPI,那你就要想盡辦法讓問題都在三天內解決,但若今天有個重要的需求要趕,它能創造幾張客戶訂單,但業績並不是你的KPI,產品銷售的客戶數也不是你的KPI呢?你要做哪一個?
從KPI角度你應該要選擇去解問題,但從公司角度,或許你更該去完成需求,選前者或後者似乎都有道理,但也都犧牲了另一者,我個人的答案是both,若兩者都有價值,那我都要做,我曾分享過多次,當我搞定了需求後,如果我還有能力改動程式,看到bug在那,回家熬夜我還是想把它們都改完,但不是為了KPI,而是不希望產品有個問題在那一直沒被解決,這是我在意的事。
我換工作去到新公司,一開始談好的KPI,我在三個月的時間就達到了,接著呢?我自己就往上增加了許多項目,把自己想做,認為該做的事都列上去當成自己的KPI。
年底的績效檢視,我拿了我自己訂的KPI跟我的自評與老闆做績效面談,他說他第一次看到這樣的績效自評,把很多他沒特別要求的都列上去了,而且做的好或做不好的地方都剖析得很清晰。
如果以績效考核的角度來看,其實我的KPI早達成了,再增加項目根本自找麻煩,但我看待這件事的角度是,達成KPI一直不是很困難的事,難的是如何一邊達成KPI,一邊做有價值的事,讓自己持續成長。你可以努力三個月,接下來半年虛應度日,但我選擇兢兢業業的過完這九個月,好好的把想做的事一一落實,把經驗值跟影響力擴散出去,明年會更好做一些。
傳統KPI的問題在於,一次訂一整年的策略與KPI,盲目相信年初的假設是正確的,而在我過去的經驗,年初的計畫大概只有20-30%左右在當年度裡被落實。不做滾動式的規劃,隨時依現況調整,策略與KPI根本無法與手邊的工作對齊,也難以衡量績效。
滾動式執行的難點卡在兩個地方:
我在做的,是盡力的讓目標、KPI、自己所做的與自己想做的事達成一致。當你只做KPI規定的項目而不是去做你喜歡、你認為該做的項目時,你在工作上是很難做的開心的,工作時間愈長,你浪費的時間愈多。
如果你無所畏懼,你會怎麼做?那或許就是你最期望的樣子,若你現在還無法做到,那最少你該努力往那個方向靠攏,而不是將就於現況,而我也可以跟你保證,當你堅持下去,最終收穫最大的只會是自己。
(原文標題:對個人績效考核的幾個觀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