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成長

2025.04.14 | 2541次觀看

隱瞞好消息反惹人厭?「假裝謙虛」比炫耀更糟,分享不被嫉妒的實際做法

如何分享個人成就,卻不會讓人覺得你在炫耀?你是否曾經為了怕別人嫉妒、刻意隱瞞自己的好消息?心理學研究指出,這種「假謙虛」不但不會讓人覺得你體貼,反而讓人產生疏離與反感情緒。獲獎科學作家提出不被嫉妒的實際方法,讓你自在分享好消息、也守住人際關係。本文節錄自《正向人脈提升守則》。

文/大衛.羅布森

本文目錄(點擊可快速前往)

如果你有用過社群媒體一段時間,你一定很熟悉「故作謙虛自誇」(humblebrag)這種現象,這是一種看似自貶的評論或抱怨,而其實只是要向人炫耀自己的美貌、財富、教育、或成功事業:我記不得有多少次聽到有人說我看起來像個名人,真的哦!或是畢業於兩所大學代表你會接到雙倍的請求贊助、捐款的電話,緊迫盯人,真是煩人啊!

故作謙虛自誇的習慣並不限於英語世界。在中國社群媒體上,用來將某些貼文貶為「凡爾賽文學」(Versailles literature)。這個術語來自於漫畫系列《凡爾賽玫瑰》(The Rose of Versailles),描繪瑪麗.安東內特(Marie Antoinette)奢華的生活方式,現在用來形容那些炫耀自己的財富和社會地位、又假裝不在乎或失望的貼文,例如:「社區內沒有足夠的電動汽車充電站,我們也不能夠自行安裝,所以我們別無選擇啊,只好搬到更大的房子,有私人車庫,好讓我老公的特斯拉可以充電。」

我們可能會莞爾一笑,但故作謙虛自誇的動機不可等閒視之,這可能是為了克服社交互動的一個主要困境而做出的錯誤嘗試。

假裝謙虛的風險

我們可以慶祝自己的成功,也能避免通常因毫無憑據的自誇而招致的社會批評。然而,我們可能還是會想知道,淡化自己的成就會不會比較好。畢竟,人們應該會更尊重謙遜的人,而不是那些經常吹捧自己的人吧?然而,這是有風險的,因為假裝謙虛只不過是另一種「親社會謊言」,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這樣的謊言會損害人們對你誠實與否的看法。正如十七世紀的法國哲學家尚.德.拉布呂耶爾(Jean de la Bruyère)所說的名言,試圖顯得很謙虛本身就是極度虛榮的表現,而人們不太可能對這種試圖欺騙的行為產生好感。

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故作謙虛的自誇這麼令人反感。針對人們臉書貼文的分析顯示,與直接的自我吹捧相比,故作謙虛會降低別人對真誠度的感受,這些人可能認為,那些自我貶低的評論會讓他們顯得平易近人、或更接地氣,但其實往往被視為是一種操縱的表現。

基於類似的原因,試圖對別人隱瞞成功可能會適得其反,正如行為科學家安娜貝爾.羅伯茨(Annabelle Roberts)在最近一系列研究中所顯示的。在一項初步調查中,她發現超過八○%的人承認曾對身邊的人隱瞞好消息,比如優異的考試成績、工作升遷、或高調的消費行為。當被要求解釋時,大多數人都表示是出於善意:他們不想引起嫉妒、或讓對話變得尷尬。然而,羅伯茨後續的實驗顯示,隱瞞這些事通常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隱瞞個人成就或幸運之事並不會表現出謙遜,反而暴露出你低估了對方的自尊心,也暗示你可能高度意識到彼此之間的地位差異。

在一項研究中,羅伯茨的團隊招募了大約一百五十對已經彼此熟識的參與者,包括朋友、戀人、家人、或同事。研究人員在取得他們關係的基本資料後,要求每對中的一位成員描述最近一項讓他們感到很自豪的成就,但出於某種原因,還沒有告訴實驗同伴。他們的回答包括煮了一頓高難度的大餐、或在舉重訓練中突破個人最佳紀錄、在大學取得優異的成績、或吸引了大量社群媒體粉絲等,任何可能會讓人都心情愉快好幾天的成就。

在收集完這些回答之後,研究人員接下來將注意力轉向了朋友、同事、或戀人(在實驗報告中被標記為「目標對象」),告知向他們同伴所提出的問題,然後提供關於同伴是否選擇對回答保密的虛假訊息。如果目標被告知自己的同伴選擇隱瞞此事,他們就無法看到對方寫下的回答;反之,如果同伴選擇分享成就,就能看到回答內容。在每種情況下,目標都會收到一系列問題,探討他們對自己同伴此刻的感受。他們還可以選擇花一美元購買一張電子卡作為對同伴的感激之情、或是把錢留給自己。

你或許會認為自我宣傳的言論所引發的嫉妒感,會使雙方關係蒙上陰影,減少參與者之間的連結感,然而,隱瞞個人成就從各方面看來似乎都引發了最糟糕的反應。目標對象都表示對這個決定明顯感受到侮辱,因而感覺與同伴的關係不再那麼親近,進而影響他們的行為。當有機會給同伴發送一張電子賀卡時,他們傾向拒絕這個機會,反而將一美元留給自己,這種瑣碎又小氣的舉動表明了他們不太願意珍惜彼此的關係。

坦白說,這是相當人為的安排,而後續的研究要求參與者思考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情境,報告他們在類似情況下會如何反應。在每個情境案例中,隱瞞成功事蹟的人都受到了嚴厲的評判。比方說,想像一下你母親告訴你,你弟弟最近升職了,得到兩萬英鎊的加薪。如果你隨後遇到你弟弟,而他卻沒有提及自己的近況,就好像他的生活自上次見面以來沒有任何改變似的,你會作何感想?如果你像羅伯茨研究中的大多數人一樣,你會因為你弟弟避談這個話題而感覺受到侮辱和疏遠。

這種苦澀的感覺似乎源於對一個人隱瞞成就的動機解讀:認為這種作為帶有過度保護的心態。例如,羅伯茨讓參與者思考兩位同事的故事,兩人都在尋找新工作,其中一位名叫亞歷克斯,有機會向潛在雇主做簡報,但後來和同事見面時,雖然聊到了各自的求職情況,亞歷克斯卻沒有告訴對方這件事。這種行為可能有多種解釋,包括純粹忘了,但參與者認為亞歷克斯的行為帶有自以為是的保護意味,認定亞歷克斯之所以隱瞞真相,是因為他認為別人「無法接受事實」,會因為他的成功而感到受威脅。參與者認為他有點在試圖操控他人情緒的感覺。

研究人員想了解,這種解釋是否會削弱人們對亞歷克斯的整體信任。為此,他們要求參與者針對一些陳述進行評分,例如「在這次互動之後,我會很自在地向這個人分享我最瘋狂的想法和希望」或「在這次互動之後,我會很自在地向這個人承認我最嚴重的錯誤」。他們的假設是正確的。當亞歷克斯對他們隱瞞了這個潛在的工作機會,參與者預測自己更不可能向他揭露自己的心事,未來也不會願意與他合作。

正如你所預料的,人們的反應取決於具體的對話進展。在上述例子中,我們可能直接問亞歷克斯有關他的職業前景(你的求職申請怎麼樣了?)或是間接問(你最近有什麼新鮮事嗎?)。無論哪種情況,忽略提及好消息都是令人受傷的,尤其如果我們給了別人明顯的機會談談他的好運,那種疏離感就會特別強烈,在這種情況下,幾乎無法不感到被排除在他人生活之外。

很少有人願意被當成脆弱的孩子看待,自尊受到一點點威脅就崩潰,但我們在選擇隱瞞個人成就時,似乎忘記了這些風險。羅伯茨的團隊也研究了隱瞞成功對社交圈以及人際關係親近程度造成的影響,他們所有實驗得出的結論都是一樣的:與其隱瞞,還不如坦率地談論自己的成就。只要我們選擇適當的措辭,避免直接與他人比較,人們的情感其實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脆弱。

不被嫉妒的實際做法

根據這些研究發現,我們的第八條人脈提升守則如下:不要害怕嫉妒心,公開個人成就,但要準確表達,避免與他人做比較,享受「共享喜悅」。這必須小心謹慎地練習。例如,你不應該在朋友配偶的葬禮上宣布自己訂婚的消息、或者在姐姐失業的那一天炫耀你的新車。即使在最理想的情況下,自我慶祝最好也要適可而止。你的談話對象通常還有很多更感興趣的話題。

每當你想要自我讚美時,應該先自問一下,這個事實對你個人是否重要、能不能幫助別人更加了解你,例如,你周圍的人真的需要知道你被誤認為是模特兒,才能和你有共感體驗嗎?還是有其他更切身相關的事實可以分享呢?如果你唯一的動機只是想突顯你較高的社會地位,而未能提供任何有關個人思想、感情或夢想的深入見解,你最好還是保持沉默。

然而,當個人的快樂時刻提供了自我揭露和相互理解的絕佳機會時,這些最新的心理學研究可以提供一些有用的指導方針,幫助你充分利用這種經驗。你的首要考量應該是真誠表達自己的情感、和真心想建立社交連結的願望。很多時候,你應該盡快讓別人知道,以免讓人誤會你是因為顧慮他們的感受而故意隱瞞訊息。在你描述個人成就時,務必誠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但不要誇大你的喜悅、或憑空捏造事實。同時,你必須避免明顯與任何人比較。正如我們所見,宣揚自己的才華或許是可以被接受的,但應該以絕對的方式表達,而不是相對於他人的比較。

如果你還是擔心自己的成就會引來惡意嫉妒,那麼討論成功的歷程(包括一路上遭遇過的失敗),可能會有所幫助。例如,如果你剛出版了一本暢銷小說,就可以借鑑J.K.羅琳(J.K. Rowling)的經歷,描述在找到出版商之前所面臨的所有拒絕:羅琳經常描述《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被十幾家出版商拒絕之後才成為有史以來最受讀者喜愛的書籍之一,她甚至分享了她收到的一些拒絕信。

在取得巨大成功之後回顧困難時期,可能會顯得有點像是故作謙虛的自誇。為了避免過度炫耀,你需要描述具體的挫折和困難。這麼做之所以有效,是有充分理由的。首先,你描述自己所面臨過的巨大挑戰,會讓人更容易理解你為何對所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進而增進彼此之間的相互理解。這也帶來實際的好處,為那些希望效仿你的人提供真正有用的訊息。你的成就從一個引起嫉妒的來源轉變為靈感的泉源。

節錄自:商業周刊《正向人脈提升守則:內向i人或外向e人都能提升好感度的13個社交科學》/大衛.羅布森 著

節錄自:商業周刊《正向人脈提升守則:內向i人或外向e人都能提升好感度的13個社交科學》/大衛.羅布森 著


推薦閱讀:

【快訊】2025職涯博覽會擴大舉辦!與200家企業人資面對面,免費報名>>

Y25品牌日_職涯博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