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歷面試

2022.10.21 | 45546次觀看

跨領域代表「砍掉重練」?過來人:不是歸零,其實是你想不到的「加乘」

跨領域轉職代表過去一切得歸零?抑或你原本的穩定舒適圈才是錯覺?本文作者曾以為跨領域轉職,須放棄累積的專業、人脈、經驗,直到親身經歷後發現,只要清楚自我定位,不僅可留著原本累積的專業、人脈、經驗;還可時學到新專業,結交新人脈,獲得新經驗!

文/Daniel Chang

最近召募新人,面試不少求職者。如果是「跨領域轉職」,我會問二個問題:

「你為什麼想離開?」
「你為什麼想跨到不同領域?」

我發現很多人明白為什麼想離開,卻不清楚為什麼想跨到新的領域?這就好像你牽著女朋友的手,問她:「為什麼妳想跟我在一起?」
「因為我前男友是個渣男!」
「……就這樣?」

你應該會氣得想把手狠狠甩開,轉頭就走吧?我身邊也有一些朋友,職涯遇到瓶頸,上班索然無味,卻不知道該不該轉職,探索新的機會。

穩定,是一種錯覺

為什麼要跨領域轉職?工作穩定,為什麼要冒險?已經是某領域的專家,應該高枕無憂了吧?留在舒適圈好好發展,難道不好嗎?

《破框能力》作者艾米妮亞‧伊貝拉(Herminia Ibarra)提到一個觀念:你的專業與優勢,只能夠把你帶到現在的位置,當你愈引以為傲,就愈容易困在原地!我們總樂於去做自己擅長的事,於是就會一直去做。這樣的循環能讓我們獲取大量專業經驗,卻也更容易誘使我們受限於專業框架,落入能力陷阱。

《反脆弱》作者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強調:脆弱的事物,往往最不喜歡波動,喜歡穩定,這是一種錯覺,一旦遇到黑天鵝的挑戰就會瓦解。如果把反脆弱的概念用在職涯發展上,看似安穩有保障的工作,遇到極端的重大衝擊,就會發生脆弱的風險。

世界變太快,曾經穩定的工作反而脆弱。舉二個例子:第一個,汽車業。特斯拉帶動的全球電動車風潮,已經有 6 家車廠承諾於 2040 年全面停產傳統內燃機引擎汽車,包含 BYD、Ford、GM、Daimler 集團旗下的 Mercedes-Benz、Jaguar Land Rover 與 Volvo。如果你是這幾家車廠的內燃機引擎技師,那你遲早被淘汰,勢必得打掉重練。

第二個例子,航空業。機師薪水平均月薪 25 萬,比精算師、醫師都高。但全球疫情導致航空公司裁員,機師不再是穩定的金飯碗了。

如果產業典範轉移是跨領域轉職的推力,那麼接下來,我們來談談拉力。

多繞點路,可能是出奇致勝的契機

《跨能致勝》作者大衛.艾波斯坦(David Epstein)提出一個觀念:贏在起跑點、一萬小時的刻意練習可能是成功的絆腳石。他研究世界最頂尖的運動員、藝術家、音樂家、發明家、預測家和科學家,他發現,很多成功人士,年輕時繞了許多路,做過不同工作,甚至討厭工作,但最後也都在某個專業領域大放異彩。

甚至,他們之所以成功,就因具備別的經驗與專長。好比蘋果(Apple)前執行長史蒂夫·賈伯斯(Steven Jobs)曾旁聽過書法課,後來成為設計 Mac 電腦字型的靈感來源。

又例如成功奪下東京奧運自行車金牌的奧地利車手安娜・基森霍佛( Anna Kiesenhofer),她的工作其實是在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研究非線性偏微分方程式。她善用自己的理科頭腦,在比賽前就抵達東京研究賽道和天氣,擬定出一套戰術,才出奇制勝。

或許就如賈伯斯曾說:

「你無法預先串起自己所經歷過的點點滴滴,只有在回顧時,才會明白它們的連結。」(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跨領域不是歸零,而是加乘

我的成就自然無法相提並論,但跨領域轉職,我倒是有不少經驗。

最近的一次是在 2018 年,我離開待了 16 年的微軟,跳到台達電。由外商轉進台商,由科技業跨到製造業,由業務行銷變成 IT 人員,由只看台灣市場轉為負責全球的策略客戶,說沒有害怕是騙人的。

我曾在臉書分享:「星期一早上出門,老婆說:『今天要送 3 個小孩上學~』雖然是半開玩笑,但也還滿傳神。連上班的路線都要事先 Google。前一晚整理公事包,深怕漏了什麼,真的有新生入學的感覺。」

如果以開車過彎比喻, 2018 年的轉職是「S 型彎」,2000 年就是「髮夾彎」了,是失速就會撞上山壁的那種!

那時我才剛出社會,第一份工作是監工。因為大學唸的是營建系,父親當時從事房地產行業,我心想:「一定要學以致用。說不定可以幫到家裡。」工地做了 2 年後,才發現自己對這個行業一點興趣也沒有,但已經投入了 9 年(台北工專 5 年,台科大 2 年,監工 2 年)。如果是你,會如何抉擇?

我當時毅然決然地辭職,捨棄了 9 年所累積的一切,從零開始。我去一家教育訓練中心重頭開始學程式設計,成為講師,後來加入微軟,升上 BG Lead,帶領 Office 行銷團隊。

如果沒有當初的「捨」,就沒有後來的「得」。

跨領域轉職,最重要的 3 大法則

法則一:大膽放手

美國經濟學家保羅·艾倫·戴維(Paul Allan David)認為當人在某一個領域時間太長,會產生一種心理狀態,叫做「路徑依賴」:亦即一個人對自己選擇的某一路徑產生依賴,無法脫離。

如何脫離「路徑依賴」?走出跨領域轉職的第一步?最重要的就是「大膽放手」。改變其實並不難,難的是你敢不敢放下手上有的?

如果你什麼都不願意捨棄,那你什麼也改變不了!

我一開始以為跨領域轉職,必須放棄累積的專業、人脈、經驗。其實是反過來,你會留著原本累積的專業、人脈、經驗;同時學習到新的專業,認識新的人脈,獲得新的經驗!

法則二:清楚定位

1991 年,挪威人羅爾德・阿蒙森(Roald Amundsen)與英國人勞勃・史考特(Robert Falcon Scott)分別帶領探險隊,目標都是成為踏足南極點的第一人。阿蒙森帶領的探險隊率先抵達南極點,全體隊員平安返回基地。相反地,史考特帶領的探險隊,所有團員在回程中,無一生還。差別在哪?

其一個重要關鍵就是「清楚定位」。阿蒙森探險隊在往返的路線上,樹立醒目的旗幟,兩側設置黑色標誌,標誌延伸約十公里,在南極大陸白茫茫的冰雪世界中,可以避免探險隊偏離路線。

跨領域轉職也一樣,你需要清楚你的定位。你有興趣的事,你會有熱情;你擅長的事,你會有能力(天賦);別人願意付錢讓你去做的事,你會有市場。你必須找出這三者的交會,那就是你的定位!

這三者缺一不可。沒有熱情,你不會開心,做不久;沒有能力,別人不會找你;沒有市場,你找不到工作。除此之外,你還必須找到你的獨特之處,例如果你既懂法律,又愛電玩,那「遊戲產業的律師」就是你的定位。

一如美國職棒傳奇人物,擁 13 枚世界冠軍戒指的尤吉·貝拉(Yogi Berra)曾說:

「如果你不知道你在哪, 那麼無論你要去哪都將十分困難。」(If you don’t know where you’re going, you might end up some place else.)

法則三:整裝待發

阿蒙森探險隊之所以能平安返回基地,還有另一個重要關鍵:「實用裝備」,他們向居住在北極圈的因紐特人(Inuit)請益,訓練雪橇犬,強化雪橇,縱使氣候再酷寒、路況再嚴峻,裝備依然不會損壞。

跨領域轉職也一樣,你需要強化你的裝備。除了專長,例如:法律、財務、行銷、品管、程式設計,你還要強化「通用裝備」。只有強化你的專長及能力,你才可以到達職涯的「南極點」!

  1. 學習力
  2. 洞察力
  3. 思考力
  4. 領導力
  5. 協作力
  6. 抗壓力
  7. 數位力

小結:勇敢地踏出舒適圈去冒險吧!

波蘭奇幻小說家安傑·薩普科夫斯基(Andrzej Sapkowski)的小說《獵魔士》中有一個場景,琴特拉女王卡蘭特跟女主角奇莉說:

「面對戰役,絕不可能完全準備好。」
「你必須劍不離身,而且不要停下腳步!」

人生中,無論職場、生活、談戀愛,從來沒有真正準備好的時候。想追求什麼,就勇敢地去嘗試吧!如果你一直無法改變,會不會是因為你永遠只是空想,卻從來沒有行動?會不會是因為你一向只想要「得」,卻總是不願意「捨」?

渴望突破現況,那就大膽放手,去做平常你不敢做的事吧!勇敢地踏出舒適圈去冒險,那些回報,絕對值得!生命是不能準備的,只有勇氣可以。

(原文標題:跨領域轉職,等於打掉重練?放棄耕耘 9 年的專業,我才發現「穩定」是種錯覺


推薦閱讀:

加入粉專,每天收看職場力最新文章

對於轉職感到迷惘嗎?試試一對一職涯諮詢服務!
高年級專業顧問團隊(年資30年↑)為你打造【求轉職】【職涯發展】最佳方案
高年級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