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工作倦怠?不是你有問題,是你的工作有問題|附18題匹配度檢查表

方舟文化
2024.08.10
15048次觀看

工作倦怠專家普遍同意,倦怠主要是由職場出現的心理危險因子所引起的。在你試著找出讓你更容易倦怠的因素時,首先要看的是你工作的公司組織。本文從工作量、掌控性、報酬、價值觀、公平、社群等6項關鍵領域,分析當公司組織的情況不符合個人需求和期望時,會如何增加倦怠風險,並提供「匹配度檢查表」讓你確認目前處於哪種工作狀態。

文/坎蒂.韋恩斯

本文目錄(點擊可快速前往)

工作倦怠專家普遍同意,倦怠主要是由職場出現的心理危險因子所引起的。

換句話說,不是你有問題,是你的工作有問題

(我一直想把這句話印在T恤上,在寫這本書時終於付諸實行。)

倦怠專家克麗絲汀娜.馬斯勒(Christina Maslach)博士及麥可.萊特(Michael P. Leiter)博士寫道:「個別員工的倦怠更多的是反映他們的工作條件,而不是他們本身。與大眾的觀點相反,需要改變的不是個人,而是組織。」在另一段敘述中,馬斯勒把倦怠比作煤礦裡的金絲雀,大家都知道礦工會把金絲雀放入礦坑試毒,如果金絲雀從礦坑出來時呼吸困難或出現功能障礙,我們不會責怪金絲雀缺乏恢復能力或無法抵抗有毒氣體,而是會去了解礦坑出了什麼問題。

談到倦怠時,有害心理健康的職場條件持續存在,才使工作變得有毒。最容易倦怠的人在工作中承受的壓力長期落在高度「痛苦區」(十分制的七分以上)。最近有人告訴我:「當我感到徹底身心俱疲,不是因為那天發生了不好的事情,而是當事情變得越來越嚴重時,我沒有停下來採取任何行動。」這很符合馬斯勒的敘述:「倦怠是對工作中慢性情境壓力源的長期反應。」

一言以蔽之,在你試著找出什麼因素讓你更容易倦怠時,首先要看的是你工作的公司組織。

延伸閱讀:我的職場有毒嗎?工作遇有毒主管、同事怎麼辦?6招自保不被「傳染」


「工作倦怠」是什麼地方失調了?

馬斯勒和萊特斷言,當人們與其公司組織在以下一個至多個領域存在「長期不匹配」時,就會發生倦怠:(1)工作量,(2)掌控性,(3)報酬,(4)價值觀,(5)公平,(6)社群。是什麼造成不匹配?很簡單,當公司組織的情況不符合個人需求和期望時。

接下來讓我們更詳細地一一察看這六個關鍵領域,以及每個領域的長期不匹配如何影響工作。然後我將引導你進行一項練習,幫助你更清楚認識你的工作環境,了解工作中發生的哪些事可能增加你的倦怠風險。

1. 工作量

雖然工作量增加確實與倦怠相關(工作量大導致壓力更大、更疲憊),但並不單純只是工作越多壓力越大。當個人的能力與工作要求不匹配時,就會出現問題。每個人能夠投入工作的程度不同,有不同的疲憊閾值(threshold),也有不同的休息和恢復需求。所以我們必須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才能茁壯成長,以及我們的身體、情緒和精神極限在哪裡。

我永遠記得有一次在我主持的週末靜修營中,一家跨州製藥公司的三十位財務主管從全國各地飛來,每個人在抵達之前都先填寫了一份個人調查表,讓我對他們的職責和主要關注領域有個概念。一如既往,我收到了各式各樣的回應,但是其中兩份表單因為太過極端,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第一份的大致內容是:「這是我做過最好的工作。每天醒來,我都因為公司的使命和我們正在做的工作而感到充滿活力。」另一份則是在吶喊求助:「我的工作量快把我壓垮了,如果再不改變,我撐不下去。」

後來我有機會坐下來跟這兩個人談,令我大吃一驚的是,他們不僅在同一個辦公室工作,而且在同一個部門向同一個上司報告,擔負的工作量幾乎相同。從這個活生生的例子可以看到,在同一個工作環境中承擔相同職責的人,對工作量的主觀體驗可能截然不同,對倦怠的耐受力也截然不同。

2. 掌控性

對於工作,你擁有的自主權是否符合你的價值觀、個人需求,以及你對何時和如何完成工作的願望?你在工作中實際獲得的控制權,如果不符合最佳表現所需,毫無懸念,必然會產生更多壓力,增加倦怠的風險。

回想大學時代在商場攤位打工時,我結識了不少商場員工。除了奧客之外,他們的第一大抱怨是缺乏對日程安排的控制。許多零售和服務業的員工要到幾天前才會知道自己的班表,而且班表隨時可能調整改變。研究顯示,在任何職業中缺乏掌控性和倦怠之間有明顯的關聯,但零售業和其他第一線工作者的倦怠率正在攀升。根據最新的全球第一線工作體驗狀況研究,五八%的第一線工作人員因倦怠而計劃辭職,六八%的零售業員工表示,倦怠是比薪酬(五○%)更有力的辭職動機。

這項研究也詢問了員工什麼可以讓他們留任,最常見的答案是有彈性的時間安排。

3. 報酬

重點只有一條:「報酬不足,無論是財務、組織還是社會報酬,都會增加員工倦怠的可能性。」感覺你付出的努力和時間沒有得到相對的回報,或者感覺你的努力沒有得到認可或讚賞,對情緒會造成很大的打擊,容易導致憤世嫉俗、感覺效率低落和情緒耗竭,而這三項都是倦怠的表現。

最近美國衛福部次長辦公室發布了職場心理健康與福祉綱要,訂出員工在工作中茁壯成長、身心健康以及為職場做出積極貢獻所需的五個基本要素。(這五個要素與馬斯勒和萊特的六個關鍵領域有很多相似之處。)我想強調其中關於報酬的三個方面,在綱要中被列在「工作中的價值感」這項要素之下。

  • 第一,無論從事什麼職業,我們都想知道自己是有價值的,知道我們所做的工作是有意義的。知道自己是有價值的、受到重視的,可以減輕壓力,若是感覺自己不重要或不受重視,則會增加憂鬱症的風險,導致憤世嫉俗和退縮的感覺。
  • 第二,幸福感與收入之間有直接相關性。普華永道(Pricewaterhousecoopers,簡稱PwC,台灣加盟所為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四九%有經濟壓力的工作者表示,過去一年裡對金錢的擔憂,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產生了嚴重或重大影響。
  • 第三,感覺「被看見、被尊重、被需要、被重視」,對幸福感有特別大的正面影響。根據最近的研究,「無論職位高低,當人們感覺受到上司和同事的讚賞、認可和接納時,自我價值感和意義就會增強,管控壓力的能力也會增強」。

顯然,任何形式的報酬不足,都會對心理健康和福祉產生直接的負面影響,也是使我們容易倦怠的關鍵因素。反過來說,足夠的報酬會產生完全相反的效果,感覺被重視甚至會減輕壓力,增強我們應對額外壓力的能力。

4. 價值觀

個人價值觀與組織所展現的價值觀不相容時,就會容易倦怠。馬斯勒和萊特寫道:「長期的價值觀不匹配帶來的壓力會耗盡個人精力,降低參與度,危害職業效能或成就。」

但問題不僅僅是你的價值觀與組織的價值觀互相對立,有時候組織宣言中的價值觀,與其行為實際反映的價值觀,或其文化中鼓勵的價值觀之間存在著差異。有些組織成天把價值觀掛在嘴邊吹捧,像是正直、尊重、包容、當責、創新、協作等,但我們往往看到企業文化並不支持自身的價值觀,或者獎勵的行為並不符合自己宣揚的價值觀。

我見過價值觀最不匹配的一個例子是在醫療照護機構,嘴上說病人安全最重要,醫生當然同意這一點,這也是他們最重視的價值觀,然而某些院所整個薪酬結構都取決於醫生的生產力,而生產力的衡量標準則是每天看診的病人數量。這給醫生帶來很大的壓力,他們覺得需要花更多時間在患者身上,才能達到最高水準的患者安全,但同時也試圖最大限度提高報酬,組織也鼓勵他們盡可能提高生產力和收入。這既是價值觀的不匹配,也是潛在的工作量不匹配,使得醫護人員特別容易倦怠。

另一個非常常見的例子涉及合作。合作通常位列許多組織聲明的核心價值首位,但如果激勵結構獎勵的是員工各行其是的孤立行為,高度重視合作的人就難免承受極大壓力。我的一個客戶就有這種情況,他們最近收購了一家小型科技新創公司,兩家公司在整合之前都把合作列為核心價值,經過一些文化融合之後,雙方領導人同意在價值清單上保留這一條。但在我參加的每一場會議中,我幾乎都觀察到各行其是、競爭性、保護地盤的行為。猜猜看,其中一些領導人在私下談話中跟我說了什麼?諸如:「這太令人沮喪了。我們一直說,除非大家合作否則無法完成整合,但沒有人真正合作。我們都只想保衛自己的領地。」還有「很抱歉,說我們重視合作完全是胡說八道。我們不能嘴巴上說重視,然後轉過身就去獎勵那些單打獨鬥的人,這樣怎麼能成功整合。」

像這樣持續不斷的不匹配,會不斷消磨你的精神和情感,誰能不感到沮喪、憤世嫉俗、無能為力、洩氣和厭倦?在這樣的環境中工作會讓你很容易倦怠。

5. 公平

你的組織是否有公平的政策和實際作為,保證大家能公平獲得機會、認可、資源和獎勵?組織的決策是為了實現組織目標,而不是為特權人士提供個人優勢嗎?當人們出於任何原因在任何領域沒有受到公平對待時,就更容易陷入倦怠。不尊重的對待會讓人感到受挫與屈辱,而這無疑會增加對工作的憤世嫉俗和負面情緒。馬斯勒和萊特也指出,不公平的決定會使個人與社群疏遠,破壞健康組織所需的相互信任感。

有強力的證據表明,邊緣群體的成員,無論是民族、種族、性別、能力或性取向的邊緣族群,都更有可能經歷倦怠。雖然背後的原因很複雜,並且可能因群體認同和個人經驗而異,但邊緣群體在職場可能遇到的不公平情況是一大因素。蓋洛普(Gallup)最近對七千五百名全職員工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與工作倦怠最高度相關的因素,正是工作中的不公平待遇。經常遭受偏見、偏袒或不公平薪酬等不公平待遇的員工,倦怠的可能性升高至兩倍以上。

6. 社群

這個領域涵蓋了我們在工作中的所有關係:同事、主管、直接下屬、利害關係人。在此要點出的關鍵是:支持性的關係對於防止倦怠,具有強大的緩衝作用。事實上,馬斯勒和萊特告訴我們:「充滿活力、關懷、體貼的社群與倦怠互不相容」。

相反地,缺乏社會支持和社交連結會讓我們感到孤立,讓工作感覺變得更艱鉅,因而耗盡我們的精力,使我們更容易倦怠。不幸的是,這種經驗來自多種方面,從感覺與同事疏遠或不受賞識,一起工作的同事難以相處或散發負能量,再到徹底的排斥或歧視。人類天生是社會性生物,對於連結和互動的需求與食物、住所和安全的需求同樣重要,因此社交連結的欠缺和艱澀的人際互動使人如此痛苦,並如此戲劇性地損害我們的幸福感和工作效率,也就不足為奇了。

《以包容為目的》(Inclusion on Purpose)一書的作者露琪卡.圖希安(Ruchika Tulshyan)生動描述了她早期職業生涯中社群支持度為零的痛苦經歷,以及對她造成的毀滅性影響。當時她是組織中唯一的有色人種,這本身就是一種孤立的經歷,同時她也遭受到排斥、公然霸凌以及不公平的升遷和聘僱條件。下面是她的敘述(警告:請先做好心理準備再閱讀),請注意其中出現的「倦怠關鍵詞」:

電梯即將抵達我辦公室的樓層時,我的心跳得更快。我早上很難離開床舖,儘管這輩子我都習慣早起。我不再想跟朋友來往,儘管我是一個外向的人。大多數時候我都累得要命,哪裡也去不了……

由於沒有其他有色人種女性可以求助,我感覺自己活在一個平行宇宙。到今天我知道有一個詞可以形容我的經歷:種族煤氣燈效應。但那時,我真的是每一天都在質疑自己。到最後,這重擔變得難以承受,我可以看到自己鑽進一個憤世嫉俗、痛苦的殼中。我透過特寫鏡頭看到了我的白人同儕活在不同的規則中:不分男女,白人儘管表現不佳仍然獲得晉升、男性領導者只僱用長得漂亮的白人女性。會議、社交聚會和圈內笑話都沒有我的份,而且我從未見過任何跟我長得相像的人。

這些全都造成了負面的影響,不僅是霸凌行為,還有日常的排斥行為。到最後我辭職了,儘管家人和朋友都勸我不應該放棄這麼賺錢的工作機會,但我的精神和理智已經殘破不堪。

圖希安的痛苦經歷精準描繪出:在被排斥和不受歡迎的環境中工作,會造成多大的傷害和孤立,在這種環境中會感到沒有歸屬感,也沒有足夠的社會支持。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圖希安如何內化她受到的待遇,認為在某種程度上是她的錯,甚至為此感到內疚和羞恥。但請記住:不是你有問題,是你的工作有問題。不是圖希安本身有任何不足之處,而是她的工作場所充滿了心理危險因子。

幸運的是,圖希安的故事有美好的結局。她離開了有毒的工作環境,後來建立了成功的職業生涯,成為作家、企業家和包容性大師。

延伸閱讀:【心理測驗】盤點必做職涯測驗!測出你的職業價值觀和適合什麼工作


工作匹配度檢查表:你目前在哪種狀態?

閱讀下面的陳述,一一確認你同意或不同意?你的答案揭示了關於你目前工作環境的哪些狀態?這些情況對你的倦怠免疫力有什麼影響?

題號問題評估
1我覺得老闆和同事尊重我工作和非工作時間之間的界線。
2我從主管和隊友那裡得到足夠的支持,可以按照我想要的水準完成工作。
3我覺得我所做的事情很有意義並且有發揮影響力。
4我覺得我做的工作得到了公平的報酬。
5我的工作成就得到適當的認可。
6對於影響到我的決策,我對自己參與決策的程度感到滿意。
7我可以信賴跟我一起工作的人會在我需要時提供幫助。
8在我這個職位上的人可以在薪資、認可和晉升機會方面得到公平待遇。
9我的組織文化崇尚多元、公平、包容和溝通無障礙。
10我在工作中感到安全,包括身體和心理的安全。
11我覺得自己的貢獻受到重視。
12關於在何時何地完成工作,我對自己擁有的彈性和自主權感到滿意。
13我工作的組織提供足夠的進修和培訓機會。
14我不僅有足夠的有薪假,而且被鼓勵把這些假用掉。
15我的組織提供並且鼓勵使用支持我身心健康的福利。
16大多數情況下,我的同事是可靠且容易相處的。
17我覺得我可以放心說出不好的地方,或是分享我對如何改善組織的想法。
18我從主管那裡得到的回饋很有幫助,並且是以尊重的方式提供回饋。

現在進一步思考你的答案:

編號問題評估
1你是否注意到自己對某個特定問題感到緊張或焦慮?
2你是否注意到自己對某個特定問題有正面的感覺?
3你有什麼新發現?
4你的回答有什麼地方讓你感到驚訝?
5你的直覺告訴你該如何處理這些資訊?

如果你沒有馬上想到可以採取什麼行動,那也沒關係!第一步是提高覺察,加深認識你的需求以及你從公司組織獲得的回報之間的匹配程度,而你剛剛已經做到了這一點。

你,燃燒殆盡了嗎
節錄自:方舟文化《你,燃燒殆盡了嗎?/坎蒂.韋恩斯 著 》


《104職場力》與你一起重視職場健康:

陪你做好轉職準備!《104職場力》轉職評估指南:

104職涯工具不藏私分享:

職涯診所
求職、職涯疑難雜症交流討論
快向職場前輩發問
履歷診療室
人資主管、業界前輩
免費一對一健診履歷
職涯顧問諮詢
求職障礙、轉職焦慮、升遷瓶頸
資深顧問一對一帶你走出職涯迷霧
學習精靈
分析並提升專業職能
為各行各業提供共學課程與教室
薪資情報
了解自我薪資競爭力
查詢各行各業薪資水平
工作世界
視覺化分析各種職務內容
幫助你快速找到理想工作
公司評論
想知道這間企業好不好
快來看看別人怎麼說
職業適性測驗
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
讓測評幫你找方向和優勢
通勤地圖
設定交通工具和通勤時間
立刻找出符合工作機會
視訊面談
減少接觸風險,求職兼防疫
快下載104 APP
「方舟」是生命承載之舟;為延續人類生命而設計!代表朝向新地方探險的想望,也是前往新時代的必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