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360

2022.09.14 | 8589次觀看

為什麼我連「好好休息」都失敗?過勞昏倒後體悟:我們學會各種努力,卻沒學過如何休息|觀點

悅知文化
2022.09.14
8589次觀看

40歲那年,因為太累昏倒摔斷門牙,嘴唇縫了20針。以前總想著「再撐一下、再努力一下」,20多歲還能超過體力負荷工作一陣子,但40歲,身體就擅自斷電。工作中多少都有失敗經驗,卻沒想到自己連「好好休息」都會失敗,我覺得很荒謬。有時候,放棄沒有關係,放棄之後,還有世界在等你。這篇獻給所有失敗者。也獻給我自己。

文/劉揚銘

40歲那年夏天,我因為太勞累而昏厥,一瞬間失去意識,顏面朝下摔倒。醒來時臉已經趴在地上,鼻樑上眼鏡斷成兩截,分別飛往不同方向,一抬頭,鼻腔裡的血都滴到地上,發現自己斷一顆門牙,嘴唇裂開不停流血,幸好還能起身去醫院,最後嘴唇縫了20針,做完各種檢查。回家後,整整一個禮拜躺在床上,只能吃流質食物慢慢復原。

一個月後,大致確定牙神經沒死,補好門牙,開始留鬍子遮住嘴唇傷疤。換了造型,面對工作與休息的心情也和過去不一樣了。

第一個想法是,明明因為過勞而離職,為什麼自由工作以後,還會把自己累成這樣? 第二個想法是,察覺體力果然會隨年齡而衰退,如果不做點什麼保持健康可不行。

工作中多少都有失敗經驗,卻沒想到自己連「好好休息」都會失敗,覺得有點丟臉、有點荒謬,但也因此開始檢討作息是哪裡出了問題?

昏倒摔斷門牙後,重新看待休息這件事

昏倒前幾個月,我正同時進行兩大專案:參與書店的策展活動,研究出版與書店產業40年來的演變,撰寫內容;也參與雜誌20周年專刊的編輯團隊,在外部撰稿人和公司內部之間溝通與控制專案進度。

眼看兩個大專案即將在六月底結束,全年度收入即將達標,半年就能完成一年收入的機會可不多,還在興奮之後終於能好好休息一段時間,卻又有新工作找上門,是採訪資深出版人的工作心法。我對受訪者好奇已久,即使身體已經很疲倦,也捨不得放過這次機會……於是在兩大專案與重量級採訪陸續完成的一個禮拜後,早上在自家頂樓澆花時就昏倒了。

自由工作,案子不會在有空時才進來,為了收入、也為了爭取機會做有成就感的工作,總想著「再撐一下、再努力一下就能休息。」20多歲或許還能超過體力負荷工作一陣子,休息很快就能回復,但到了40歲,超過體能負擔極限,身體就擅自斷電般地停止運作,強迫它的主人必須好好休息。

以前都把休息當成「工作累了之後,再勉強應付一下」的東西,現在開始反過來思考,是否能先確保休息足夠,剩下時間再安排工作?

感到疲累時盡量不要逞強,認真把休息排入行程表。每天記錄自己做過的事,每半年回顧一次,找出「一個月之中,工作幾天、休息幾天」的組合是身體比較舒服、工作效率也較高的狀態,利用每次專案一點一點調整。

經過紀錄工作狀態後發現,面對密度、強度都很高的工作,我通常集中精神2天。就得休息1天;較輕鬆、例行性的工作,可以隔3、4天再休息一天。不過,如果太久沒有休長假也會很累,所以必須每年固定安排旅行才行。當然以上只是個人經驗,每個人需要的休息時間不同,有人習慣集中時間休長假,也有人習慣分散時間休息,大概不會有一視同仁的固定休息法,但能從工作紀錄找出適合自己的休息方式。

以前為了專案期限,常覺得「趕一下沒關係」, 現在則盡量不超支體力,設法讓工作配合生活節奏,而不是用工作期限來改變生活,不是追逐工作效率來得到空閒休息,而是從源頭控管工作的數量與品質。

2019 年度回顧整理 簡單版(圖/劉揚銘)

《我要準時下班》:深愛的人勞累倒下的啟示

從小就被教導「努力」有多麼重要, 成語有勤能補拙、天道酬勤、業精於勤而荒於嬉、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是連小朋友都懂的道理。商場成功故事往往也是工作狂模型,普通人每天工作8小時,但他努力拚搏16小時,付出兩倍的努力與更多倍的熱情,做別人不願做的事,所以他成功,而你還沒。

不是說努力不重要,只是,我們好像學過各種努力的方法,卻沒學過如何休息。

努力是成功的基本,當然可以學;然而,把休息當成天生就會的事情,所以不用學,似乎也不太對。

很喜歡日劇《我要準時下班》(わたし、定時で帰ります),女主角從小看著爸爸加班到深夜,最後賠上健康,覺得很不值;男朋友又因為工作能力強,不斷被上司使喚而差點過勞死。女主角因為無法忍受深愛的人被工作摧殘,提出分手,也從此決定自己每天都要準時下班,絕不加班,即使成為職場異類也不管。

從小深受勤勞努力的教誨,我能了解全心投入工作的殘酷快感,一方面渴望被需要,一方面不懂拒絕,攬下所有工作還能順利完成,覺得這樣的自己好厲害、好有成就感,直到倒下前,都想不透怎麼會這樣。

《我要準時下班》讓我了解,如果從身邊愛著自己的人的角度出發,看著深愛的人因勞累而倒下,是多讓人擔心、多令人感到不值的一件事。試著用身邊的人的觀點來看自己,收到「夠了吧?該休息了」的提醒時,常常比自認為「還可以再撐一下」的逞強更準確。

《麥蒂為何而跑》:表現愈優秀,愈不敢停

「健康是最重要的財產」這個道理大家都懂,但要把休息的優先順序排到努力之前,做起來還是很不習慣(至少個人如此),也許和追求成功的習慣有關吧。我們都聽過很多「不放手直到夢想到手」、因為堅持到最後所以成功的故事,但要堅持到什麼程度才能放棄,中途離開跑道去休息才不致丟臉?關卡只在自己心裡。

《麥蒂為何而跑》這本書給我許多啟發,它記錄了美國一位頂尖大學運動員麥蒂森.霍蘭(Madison Holleran)的自殺始末。麥蒂是個學業優異、體育萬能、人緣極佳的女孩,小學開始踢足球的她,進入高中校隊後曾與隊友創下四十八連勝紀錄,還沒畢業時就得到十多個大學球隊的招募。而原本只是用來鍛鍊基礎體力的跑步,也在高三時成績突飛猛進,一舉打破紐澤西州八百公尺徑賽紀錄。高中最後一年,常春藤盟校的賓州大學田徑隊也來邀請麥蒂入學,常春藤盟校是她夢寐以求的機會,然而入學後,她卻感覺不到快樂。

高中以前,麥蒂一直能在運動、學業、朋友之間保持平衡,她用運動紓解念書的壓力,和朋友出遊放鬆之後,又能有念書的動力,這是個正向循環。但上大學之後,循環一段一段崩解,運動不但不能紓解壓力,還反而帶來壓力,她難以對朋友訴苦,因為她已經過著大家夢想中的生活,朋友不太能了解這有什麼苦(就連麥蒂也不懂自己為何無法感到快樂),這些干擾因素,讓她要維持學業成績比以前更困難,雖然她無論跑步還是學業都維持著近乎完美的成績,但已撐得無比辛苦。

當麥蒂生活各方面都出了問題,她首先提出的解決方式是:認為自己時間管理不夠好,所以更嚴格規畫練習運動、讀書、和朋友出遊的時間,或許她以為只要投入更多就能解決這一切。直到她開始害怕下一次練習。

回想自己,也曾經因為把時間都投入工作,導致健康、心理漸漸崩壞。在失去工作熱情時,第一個嘗試也是時間管理,我嘗試用更高效率把工作完成,才有時間休息和玩樂,直到有一天我發現一切已燃燒殆盡,曾經愛上的工作現在只讓我厭煩。

為什麼不懂得「減少,而非增加」的解決法呢?

運動員最講求毅力與克服心魔,頂尖運動員面對的壓力尤其巨大,「我們聽過很多靠著堅定的毅力,最後終於成功的例子,放棄,通常是錯誤的選項。幾乎每一位教練都曾與不想再比賽的大學運動員面對面。一般來說,退隊的確是這些年輕人需要的;但更常有的是,如果他們能撐過這艱苦的第一關,之後會變得更強,然後曾經想放棄的想法就會被拋到九霄雲外。學生最後甚至會感激教練的慧眼,引領他們堅定地達成目標。」《麥蒂為何而跑》說道。

然而,「教練是如何知道哪個運動員該放棄?哪個該努力讓他留下來呢?其實他們不知道,也無法確定,無從保證,只能盡力而為。在過渡期給予支持,幫助他們適應新環境。」

沒人能確定堅持到什麼程度,放棄才正確;或許,從來沒有任何放棄的決定是「正確的」,但即使如此,我們還是可以中途離開,給自己休息恢復的時間,甚至選擇放棄拚搏也沒有關係。

曾在工作中燃燒殆盡而辭職,慢慢努力試著重新喜歡工作,8年後的今天,我十分慶幸當年離開的自己,雖然一度放棄,但至少保留可以創造的未來,現在過得還不錯。跨越失敗很棒,但有時候,放棄也沒有關係,放棄之後,還有世界在等你。

獻給所有失敗者。也獻給我自己。

節錄自:悅知文化《我喜歡工作,如果可以,不上班的工作更好/劉揚銘 著 》


推薦閱讀:

加入粉專,每天收看職場力最新文章

以讀者為中心,不設限地延展閱讀疆界
提供給您最高品質的書本內容
讓悅知文化,陪伴你閱讀每一本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