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校期間和工作的第一年一定會學到很多東西,但是作者發現,有許多人工作1年、10年和20年是完全一樣的。他指出,如果你是一個「終身學習者」,就可能在任何一個領域裡秒殺你的同儕,因為終身學習者是沒有極限的。
文/郝培強
過了二十一歲以後,我一直用Craig Newmark(克雷格.紐馬克)的故事激勵自己。
這個故事是這樣的:
有人曾經在美國的論壇問,矽谷有無數少年成名的故事,Gates啊,Jobs 啊,還有Zuckerberg(祖克柏)等等,有沒有年紀比較大的人創業成功的例子。那個人說,他已經三十多歲了,不知道還有沒有勇氣去創業。
當時Craig Newmark就留言說,他是四十二歲才創業的,做了一個網站叫做Craigslist(克雷格列表)。
知道Craigslist的可能不多,它是全球分類廣告網站的鼻祖,五八同城、百姓網都是學它的。Craigslist至今沒上市,所以也沒法說它市值有多高,不過年收入至少超過十億美元吧。還有很多流行的APP其實很大程度上脫胎於Craigslist,比如Airbnb(愛彼迎)最早的用戶都是從Craigslist來的。
也許從四十多歲才開始培養長線思維確實有點晚。但是,六十歲才有收穫,也比六十歲還沒有收穫要強。
這個世界在慢慢地發生變化,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活得更長。我們的思維也需要改變。
我父母那一代人退休就基本上靠退休金了。而我這一代,至少從我的角度考慮,如果退休了沒有得老年性癡呆的話,可以繼續投資,也可以繼續寫代碼,還可以繼續寫文章。人生也許退休了才剛剛開始。
我的論壇OurCoders.com每年都有人問,三十歲了,或者四十歲了,開始學習程式設計、移民、轉行、投資可以嗎?其實答案當然是都可以。
為啥不可以?我從二十一歲到三十九歲都完全靠寫代碼維生(包括創業也是寫代碼),這兩年,我基本上靠寫文章維生(包括技術諮詢),也許過幾年,我主要的謀生手段就會是做影片。從技能的角度來說,我一向都是長線思維,一種技能如果能用五年到十年,花個一年半載學習怎麼會虧呢?
這世界上有用的東西太多了,要是我們只在從小學到大學這期間學習,我們能學到多少呢?好在從二十歲到九十歲這七十年,從來沒有人禁止我們慢慢地學點什麼,慢慢地變成什麼人。
什麼叫做「學習曲線」?橫軸是時間,縱軸是能力。
我相信我們在校期間和工作的第一年一定會學到很多東西,但是我見到的很多人工作一年、十年、二十年是完全一樣的。我認為終身學習的人的學習曲線應該是沒有盡頭的。
有人在論壇上問,現在矽谷都在宣揚二、三十歲創業成功、成為明星的例子,有沒有人能夠舉一個四、五十歲成功的例子。有個人回覆:「我在四十二歲創辦了Craigslist。」(Craigslist是分類廣告網站的鼻祖。)我當時就蒙了,我還不到四十歲,我的人生才剛開始啊。
在任何環境中我們都可以觀察,我認為在任何一個不斷變化的環境中,終身學習者只占一%。
我的結論是,如果你是一個終身學習者,你就可以在任何一個領域裡秒殺你的同儕。終身學習者是沒有極限的。
我的另一個觀察分析結果是,學習的方法有很多種。一般的學習方法是階段性的,就是學一會兒,休息一會兒,再學一會兒。我們傳統教育和我們推崇的人,通常是意志力非常堅定的人。
比如說我們要考試了,在一個星期之內從完全不懂到能夠考試,那麼我們的學習曲線將會非常陡峭。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錯誤的示範。
大多數認為自己不聰明的人都在用一種錯誤的方法去學習。我經常遇到一些非常神奇的初學者,有人說「這本iOS書我看了三天還沒有看完」,我想問這本書是三天能學會的嗎?這就好比你去爬珠穆朗瑪峰掉下來了,然後你說自己是一個失敗者。
其實,為什麼要這樣爬山呢?我一直跟大家強調不要著急,為什麼?
因為一著急你就會開始做錯誤的東西。一開始你以為你是神,可以在一個星期內,甚至三天內學會一個非常難的東西。一旦你做不到,你就會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到了。我覺得正是這樣的原因,大家總以為自己不夠厲害。
我覺得有了正確的方法以後,大多數人都可以攻克這個問題。我經常和很多人說,剛進入一個專案的時候,學習曲線要平,可怕的平。
比如像我這樣一個人,一次要走三萬步的話,大家可能就會在急診室看到我。那我第一次的目標是怎麼定的呢?第一次我就背了個包,帶了很多的補給,不知疲倦地從早上走到晚上,後來我算了一下,我走了六十七公里。我從來不知道我能走六十七公里。
那麼第二天我想既然第一天我走了六十七公里,那我今天可不可以走八公里呢?有一次我為了見一個朋友,跨了個江,走了十五、六公里,我覺得自己太厲害了,後來就一發不可收。
我覺得學習曲線一開始可以比較平,但是當你對一個東西了解了以後,到後面就是一個加速的過程。會學習的人在一開始都是非常慢的,之後再給自己設定基準,給予自己正回饋的空間,並且永遠不會把自己控制得太狠,讓自己一下子崩潰。
節錄自:時報出版《鬆弛感:拼命太累,躺平太廢,容許不確定,才有小確幸/郝培強 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