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世界棒球12強賽場上的冷靜穩重,到生活中風趣斯文的形象,展現出超越年齡穩重與智慧的林家正,14歲便因夢想開啟人生轉折,面對海外生活的挑戰,且看這位27歲的捕手如何用行動詮釋成熟的真正意義。
文/邱煜庭 由Cheers授權轉載
本文導覽
12強奪金後,中華隊球員知名度水漲船高,當家捕手林家正,更以場上沈穩的表現,與超齡成熟的談吐俘獲大量「家正婦」,究竟他有何魅力,獨特的心理素質從何而來?
「要試試看戴眼鏡拍嗎⋯⋯會不會看起來比較聰明?」
拍攝封面照片時,林家正邊開玩笑邊取過眼鏡戴上,氣質瞬間從粗獷的運動員,搖身一變成為斯文大學生。
與球場上成熟嚴肅的形象不同,脫下捕手盔甲的林家正,講話雖然不疾不徐,卻常流露出大男孩的一面,特別是在分享美國生活時,不用記者詢問,就不斷自我爆料當年糗事,拍照時更是興致滿滿的嘗試每樣道具。
對於2024年底世界棒球12強奪金後,廣受稱讚的超齡成熟,林家正認為那只是在場上的狀態,「場上、場下類似開關的東西吧,能幫我更好的應對不同情況。」林家正表示,目前的他其實也還在摸索成熟的定義。
可能是15歲獨自留學美國、22歲闖蕩小聯盟,一路走來兩度代表國家隊,不管是那充滿領導魄力的舉止,或是似乎能冷靜面對任何挑戰的穩重,讓人常會忘記,他才年僅27歲。
這份外顯的成熟,或許可以從他過去的幾件事情中初見端倪。
林家正棒球生涯前期與多數球員相同,嘗試過各種位置,直到在國中時被看中成為主力捕手。
前桃園市成棒隊投手,也是林家正的好友翁緯喬分享國中同隊的觀察:「家正當時腦袋就很好,有自己的想法,而且接球夠穩,可以把邊邊角角的球都接成好球,讓投手更有信心。」
除了接補能力,國中時的教練鄭漢禮也提到,林家正心理素質相當穩定:「他不是一個容易緊張的小朋友。」
跟著天份走,很早就以棒球為主、本來要漸漸淡出教室的生涯,卻在一次出國比賽後有了全新方向。
國中因參與世界賽到了美國賓州,從活潑的美國小球員身上,他認識「學生運動員」模式。「在美國,學生身分擺在運動員前面。」林家正提到,對美國小球員來說,在真正決定以職業為目標前,體育更多是興趣,教育環境更鼓勵他們去享受學生生活、顧好學業,並非殘酷二擇一。
(攝/鍾士為,由Cheers授權轉載)
留學的想法在林家正心中萌芽,當時年僅14歲的他,展現極強的主見與執行力,立即向父母提出留學的想法,不出所料遭遇難關,花了整整一年才說服家人。「最後讓他們感受到了我的態度,才放手讓我去追夢、去闖闖。」
如願獨自一人來到美國這片新天地就讀高中,他的挑戰才正要開始。
在林家正個人IG上有張照片,是他坐在長桌前、聚精會神地簽下一份文件, 貼文寫下:「人生中最難忘的一刻!」當天正是林家正錄取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日子。
因優秀的學業與棒球成績,高中畢業時有超過10間美國大學向他招手,有趣的是,他同時也婉拒了美職球隊的選秀。
當時有球探前來拜訪,本來是打算與林家正父母商談,沒想到家裡只有他一人,林家正直接告訴球探:「我父母不在,你跟我談吧!」
面對直接展開職業生涯、兒時夢想近在咫尺 的機會,林家正最後卻選擇唸大學,除了想繼續磨練球技,不急於踏入職業,其實也體現林家正對「達成平衡」的堅持。
兼顧課業與棒球的生活並非一帆風順。剛到美國時,語言一度成為障礙,林家正回憶:「當時人家1個小時做完的作業,我可能要花3個小時。」課業成績一旦不過關,連比賽都無法參與,且作為捕手,語言更是重要武器。
為了在棒球路上走得更遠,林家正每天把自己丟在完全沒有華人的環境,逼自己快速適應新語言,且從不向家人訴苦。「這就是我想做的事,想打棒球就必須完成學業、升學、拿獎學金。」
(攝/鍾士為,由Cheers授權轉載)
除了英文外,林家正自認獲得最寶貴的能力是時間管理。在球季時,因課程都集中在上午,常常6點就得起床晨練,接著快速更衣7點半到課堂上課,一路到中午,吃完飯後就是球隊訓練,晚上再到圖書館唸書。
「比賽前常看到很多人在機場或巴士上在打報告,」這場景讓林家正印象深刻:「但這就是學生的本分,重點是我們該如何去安排、取捨。」
大學最初是主修國貿,而後轉到傳播學,除了興趣使然,林家正也笑著透露:「其實有部分是因為國貿太難了。」
傳播學即便不是未來的志向所在,林家正卻透過系上的溝通、演講課程,深深體認到言語的重量,當場上投手遭遇問題時,懂得如何給予對的訊息與鼓勵。
許多人誇他如同球場上的「心靈捕手」,但林家正認為自己做的並不複雜,只是鼓勵球員相信自身,哪怕對手知道你要投的球路,那一顆球的力道也會截然不同。
「只有知道如何與自己對話,才能在當下表現出最好的一面。」他分享自己備賽的秘密儀式——泡冷水池。透過冷水帶來的不適感,就像給身體與大腦一種正面壓力:「我完成了這件困難的事情,那接下來不過是一場比賽,沒有什麼好緊張的。」
談起在大學最印象深刻的活動,除了派對之外,令人意外的是志工服務的經驗。
不同於大多學生視服務學習為「浪費時間」,只是為了取得學分被迫參與,多次到醫院關懷病童的經歷,反而激勵著林家正繼續追夢:「相比這些小朋友每天要面對病魔與療程,自己當下遭遇的瓶頸,不過是追夢路上的小小挫折。」
看見他人的需要,他更堅定了自己的人生哲學:「成為一位好人,比成為一位厲害的球員更重要。我相信10年後不會有人記得誰打了那支全壘打,但會記得我是不是一個好隊友。」
(攝/鍾士為,由Cheers授權轉載)
採訪的最後,記者請林家正分享影響他最大的一句話,思考幾秒後,他提到大學教授給他的建議:「即使畢業了,You are always a student!要抱著學習心態去面對所有的事情。」
無論是人生或棒球、無論是否還在課堂,林家正始終保持學習的熱情。即便是在贏得棒球12強冠軍、廣受各界推崇讚譽的此刻,也提醒著他不要迷失,還有更遠的目標需要達成。
如同在採訪一開始所說,他仍然還在摸索成熟的定義,無論是作為一個運動員,或一個大人。
(原文標題:林家正:「抱著學習心態,面對所有的事!」美式教育、大學專業如何幫助他成為「心靈捕手」?)
延伸閱讀:
攜帶行動電源上飛機要注意什麼?哪些航空規定搭飛機行動電源不能放行李架?標示mAh要怎麼換算成Wh?3分鐘看完最新容量、包裝、攜帶數量等行動電源飛機限制規範。
企業的成長,離不開關鍵人才的穩定供應。然而,傳統的招募方式往往侷限於「有職缺才找人」,這種被動策略無法應對 2025 年轉職潮、高技能人才短缺,以及企業間愈發激烈的搶人大戰。面對市場變化,HR 需要的不僅是短期補位,而是建立長期的人才庫,讓企業隨時擁有優質人才資源! 那麼,HR 該如何打造 「活」的人才庫,確保在市場競爭中保持領先?
面對人才短缺、求職人口減少、競爭加劇等多重挑戰,企業HR是否也正煩惱:「履歷看起來都不錯,卻難以媒合?」、「投放招募廣告沒回音,活動現場人潮卻不如預期?」根據 104 人力銀行數據顯示,台灣正進入「事求人」時代,2025年初人才缺口高達 68.8 萬人。傳統的徵才方法早已難以應對新世代職場的變化,尤其當25-34 歲的主力勞動力族群成為企業鎖定目標,如何在有限預算內達到品牌曝光與人才轉換率雙贏,是HR需突破的難題。線上招募真的有效?實體徵才還值得辦嗎?還是兩者整合才是關鍵?本篇文章將深度解析線上與實體徵才優劣比較,並分享近年最受關注的混合式招募策略,讓您掌握數位化招募新趨勢、建立人才黏著度、強化履歷真實性辨識力,一步步打造高效率的徵才流程!
2025年《科技業人才報告書》深入分析科技業六大產業(軟體、電信、電子製造、光電、電子零組件、半導體)的職缺供需與薪資趨勢。報告書有其中幾項發現:類比 IC 設計工程師年薪中位數達 154 萬元,穩居薪資榜首、科技業中「軟體/工程類」平均每個工作機會僅 0.36 名求職者應徵,顯示人才供需嚴重失衡。本報告不僅揭示薪資漲幅排行與職缺趨勢,更彙整科技業的招募與留才策略,幫助企業制定更精準的人才計畫。完整報告可於文末下載。
現代人工作壓力大、吃飯時間不固定,或飲食習慣吃過於油膩、含糖量過高的食物,都容易引起胃炎。胃炎是指胃黏膜發炎或糜爛出血的病症,身為消化系統的前線,胃部表皮黏膜組織若經常接觸刺激性飲食、藥物、菸酒等不良物質,甚至情緒與壓力導致胃酸分泌過多,都可能引發胃發炎。及早釐清胃炎成因,調整飲食與生活習慣,是養胃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