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裁員潮、工作量增加,再加上Z世代對管理職缺乏興趣,讓管理階層正處於風暴之中,面臨巨大的壓力與挑戰。2025年「管理階層崩潰」會釀成企業危機,經營者應如何應對這場前所未有的挑戰?
文/Y Chen 由Cheers授權轉載
本文導覽
管理層崩潰不再是危言聳聽,數據顯示這場風暴即將來襲。究竟企業該如何因應?
讀完這篇文章,你可以學到什麼?
身為管理者的你,近期是否倍感疲憊、力不從心?如果擁有這樣的感受,你並不孤單,事實上2025年可能成為「管理階層崩潰」(manager crash)的關鍵時刻。
《Fortune》引述了人力資源顧問公司meQuilibrium的最新預測報告,隨著企業精簡人力、增加工作量,管理階層正承受前所未有的壓力,而Z世代對晉升管理職缺乏興趣,讓這場危機雪上加霜。
「就像市場崩盤一樣,我們看到管理階層的身心健康、工作表現,以及持續擔任變革推手的能力都會顯著下滑。」meQuilibrium內容與學習主管阿蘭娜.芬克(Alanna Fincke)指出。
這一波崩潰,首先來自組織大幅調降管理人力。
《華爾街日報》提到自2021年以來,美國上市公司已減少約6%的中階管理者,而高階主管人數也縮減了近5%。
《華爾街日報》再舉例,2023年時Meta砍掉了許多階層的管理者,並要求部分主管回歸個人貢獻者(individual contributor)角色;而花旗銀行(Citi)也在2023年宣布精簡組織,管理層級從13層減少至8層。這些變動讓許多主管失去方向,也讓企業內部的晉升機會大幅減少。
「尤其中階主管正面臨著必須用更少資源完成更多工作的壓力,」Glassdoor首席經濟學家丹尼爾.趙(Daniel Zhao)表示,目睹大量同儕被裁員後,留任的員工對公司前景只會愈來愈悲觀。
但不只是組織異動和精簡帶來的壓力,心理層面的負擔也一樣讓管理者身心俱疲。
延伸閱讀:職場倖存者症候群:被裁員陰霾吞噬的「幸運」員工,該如何自處?
《Fast Company》寫道,由於主管通常會被要求更高的績效,他們情緒上所需的支持其實會比團隊成員高出59%,但實際上能得到的支持低了12%,這樣的落差會大幅加劇這些主管的倦怠感。
人力資源管理公司UKG的調查就顯示,確實有近一半的中階主管,在這一年內可能會離職,導火線就來自缺乏足夠支持。
這波管理階層崩潰不僅影響當前的主管,也讓企業未來領導人才儲備出現斷層。
知名人力招聘公司Robert Walters指出, 72%的Z世代受調者表示,他們寧願選擇個人職涯發展,也不願成為管理者,主要原因是管理職壓力大、回報卻很低。
meQuilibrium的研究更發現,Z世代在面對變革時的焦慮感,比年長員工高出34%,情緒穩定度低25%。這使得企業即使想要培養出新一代的管理者,也將面臨重重困難。
那麼有任何方法,能夠降低崩潰帶來的衝擊嗎?這部份可以從兩個面向來看:主管學會如何釋放壓力,以及組織得採取特定行動。
從管理者自身來看,《Forbes》表示需要更關注自己的身心狀況,像是失眠、過度緊張、胸悶等來自身體的壓力警告;其次是適時讓團隊理解,你也會遇到心理健康的挑戰,讓成員了解有時候狀態不好並沒有關係。
這麼做的另一個好處,是有機會啟動來自部屬的同理心。
《哈佛商業評論》認為同理心是一條雙向的道路,假設管理者缺乏團隊同理,失敗的風險將增加3倍以上。因此,當能夠向團隊陳述自己的脆弱或尋求部屬協助,都可以讓他們思考怎麼樣與主管更好的協作及溝通,互相成為彼此的支柱。
當然,光是靠主管和團隊自行調適,勢必仍會面臨壓力爆發的一天,組織如果想要避免更嚴重的人才流失和運作失衡,建議應從以下幾個方向著手:
現代管理者不僅要負責團隊績效,還需應對員工心理健康、遠端與混合辦公挑戰,甚至是組織內部的快速變革。《Fast Company》建議企業應提供更多心理健康資源和實際支持,包括訂定主管們的「離線時間」、定期的壓力管理課程、心理諮詢支援,甚至設立「管理者支持小組」,確保主管有足夠的資源應對挑戰。
企業應重新檢視管理職務的設計,減少過多的行政工作,讓主管可以真正專注於團隊發展,而不是處理繁瑣的流程。例如改變績效評估方式,讓管理者能更專注於員工成長,而非填寫過多報告。
為了讓年輕員工願意考慮管理職,企業應該改變傳統的晉升機制。《Fast Company》提到,像是透過輪調計畫,讓年輕員工能逐步適應管理責任,而非直接將他們推向高壓的管理崗位。
此外,提供更靈活的管理角色選擇,例如專案管理者(project manager)或技術導師(technical mentor),也能降低他們對管理職的抗拒。
2025年將是企業管理階層面臨最大挑戰的一年。假設組織無法調整文化與支持系統,這場「管理階層崩潰」將會對整個企業績效與未來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畢竟管理層的倦怠十分有可能會向下延伸。
芬克便提醒,當公司處於在轉型期間,感覺不到管理者支持的團隊成員,往往會遇到更多困難。而一旦缺乏來自上層的支持時,工作者辭職的可能性會增加4倍以上。因此,管理階層的身心健全和情緒需求,不該被視為組織的成本,而是企業長期競爭力的重要梁柱。
(參考資料:FORTUNE、THE WALL STREET JOURNAL、FAST COMPANY、 Forbes、HARVARD BUSINESS REVIEW)
(原文標題:大量主管過勞、離職!2025年企業將面臨管理階層「大崩潰潮」)
延伸閱讀:
常見色斑類型包括:雀斑、曬斑、肝斑、老人斑和色素痣,而藥物或發炎後色素沉澱也是可能的原因。有些黑斑可能是基底細胞癌、黑色素瘤等惡性病變,若未及時辨識,可能影響健康甚至威脅生命。
職場中如何有效溝通、順利交辦工作,對於管理者與新世代員工來說都是一大挑戰。「做這個對你有幫助」或「這是工作的一部分,做就對了」的說法,反而可能引發年輕同事反感,溝通專家分享兩個實用溝通技巧:「I句法」與「We句法」,本文節錄自《職場Z世代使用說明書》。
疫情意外促成父母手足同住,讓原本疏遠的親情重燃溫度,也讓我重新思考「共老」的可能。當子女成家、伴侶老去,我們是否能主動創造另一種生活方式?從朋友買地合建、各自買樓、到自組小木屋聚落,共老的模式百百種。重點不在住得多華麗,而是有一群可以說話、互相照應的老朋友,讓人生最後一段旅程不孤單。當情感深度與現實配套能夠兼顧,「和朋友一起老去」也不再只是浪漫的幻想,而是值得計畫的生活藍圖。
睡眠不足會導致身體疲憊、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遲鈍、免疫力下降等問題。因此,要保持良好的體力,需要優先確保充足的睡眠時間和良好的睡眠品質。
你知道什麼是「屈公病」嗎?跟一樣是透過病媒蚊傳染的登革熱有何不同?由於目前全球屈公病疫情延燒,台灣也出現境外移入的病例(而且已是近5年的同期新高),我們該如何預防和判斷症狀呢?本文整理相關知識、一次告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