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哪「6句話」不該對憂鬱患者說出口嗎?心理師提醒務必用「3步驟」給予支持陪伴

優活健康網
2023.07.28
2149次觀看

日前歌手李玟因憂鬱症所苦而離世,承受聚光燈與長期高壓,不僅藝人,你我任何人都可能深受其困擾,WHO更是呼籲全球重視憂鬱症所帶來的身心理疾病影響。心理師表示憂鬱症並非患者自身希望發生,當親友產生相關情緒,更需要正確的陪伴與支持,也適時向外界資源尋求協助。

文/曾心盈 由優活健康網授權轉載

藝人艾成日前墜樓離世,令親友與粉絲措手不及,他生前吐露過的憂鬱症病史也再度引起討論。然而,每每有名人因身心疾病選擇離開,除了不勝唏噓之外,若疾病降臨在親友身上,我們該如何應對與陪伴,避免憾事發生?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青診所心理師倪家珍表示,憂鬱症並不是患者自身希望發生的。當看到親友出現憂鬱、情緒低落、影響生活起居、甚至無法工作時,作為親友如何提供合宜的協助與陪伴,倪家珍提供3個步驟和2個提醒,提供大家參考。

1. 先了解憂鬱症患者的狀態

當得知親友有憂鬱症,陪伴者可以先了解憂鬱症類型、親友狀態,與醫師診斷,而不是貿然行動。許多人會直覺反應「我要趕快幫助他、讓他趕快好起來」,但倪家珍建議,先緩一緩,當陪伴者抱持著上述想法,可能會導致2種結果:

太過執著急著想讓患者變好,當結果無效時,容易會覺得挫折、無力。
易讓憂鬱症患者感到壓力。

另外,倪家珍也提醒,許多憂鬱症患者容易陷入自責、負面聯想,或被周遭誤解是自身抗壓性不足才導致憂鬱。因此,陪伴者也應避免單方面的鼓舞與安慰,例如:

「你不要想太多」
「你看這麼多人都在為你的快樂努力,就開心起來嘛!」
「其實你過的並不差」
「世界上比你不幸的人多得很」
「以前比這個大的困難我都遭遇過,我都沒有憂鬱你有什麼好憂鬱」
「加油!」

以上這些話語不僅無法真正同理憂鬱症患者,反而是打擊與心理負擔。

2. 給予憂鬱症患者一些空間

倪家珍解釋,憂鬱症患者因為自身精神、體力、能量都極少,容易出現失眠、過度緊張、注意力無法集中等狀況,甚至難以維持正常作息。陪伴者可以做的是,協助患減緩既有生活事務負擔,或放慢生活節奏,例如先少上點課、減少工作時間或是暫停工作。減少需應對的事物,讓他們理解「有空間可以做選擇」,包括嚴重失眠時,不用勉強固定睡眠時間,嘗試分段睡眠,讓憂鬱症患者有較大空間與彈性,可以調適休養。

在臨床上,遇過大學生被診斷為憂鬱症,通常在學習效率和出席率,都明顯出現困難。然而父母或學生本身,可能難以接受減少上課時間或休學,但倪家珍建議,如何雙向溝通,保有休學選項,是很重要的。當孩子失眠、低落、無法專注時,硬撐著學習,除了效果不佳,更容易感到挫折與自責。應先嘗試減少修課,或是休學,緩解學習與人際互動的壓力。這是一段不容易、非常需要耐心與智慧的時期。

3. 適度陪伴,建立自身支持系統

倪家珍提醒,照顧者「適度陪伴」是一種理想情況,然而責任與共同生活的交疊性,會影響實際陪伴的尺度,無論關係親疏,都需要衡量評估「以現狀而言,可以幫助什麼」,在不需要過度涉入與承擔時,要節制,不要承諾做不到的事情,並善用其他的社會資源或是外部關係。

陪伴憂鬱症患者,不勉強、不過問

倪家珍指出,陪伴活動並不總是沉「重」,其實可以有「輕」的安排,例如去戶外散步1小段、一起做1件事情,考量患者狀況,隨時量力調整或結束。即使只是去公園曬太陽10分鐘、坐在草地上讓雙腳接觸地面,或是去附近的早餐店吃個早餐,都可能有益。

另外,倪家珍也建議陪伴者,互動上不需過度強調憂鬱這件事。臨床上常聽個案分享,在最低落時期時,同學或朋友會相約聚餐、過生日、交換禮物,有時打球,做一些日常互動。即使他們在互動現場可能相對安靜,或是有點低落,朋友並沒有特別詢問或特意進入憂鬱症的對話,這樣反而令他們感到很溫馨。

憂鬱症照顧者更需要心理諮商

憂鬱症患者承受身心的苦,顯而易見,然而,陪伴者承受的苦,也需要被看見。許多父母在試圖找尋孩子罹患憂鬱症的可能原因時,會檢討家庭教養或婚姻關係,把問題歸咎在自己可能做錯了什麼。對此,倪家珍說明,由於憂鬱症成因很多,無論如何,家中主要照顧者不需要過度自責與孤軍奮戰,適時向外界資源求助,不需要覺得親人有憂鬱症這件事情很丟臉或太過批判自己。

倪家珍也提醒陪伴者,若照顧憂鬱症親友的過程中,積累了許多困惑、情緒、或難以消解的想法時,務必要定期與信任理解的對象抒發、適時放鬆,也可以尋求心理諮商,在專屬的空間中梳理困惑、情緒,獲得專業的支持能量。

(原文標題:不該對憂鬱患者說的「6句話」你中了幾句?心理師揭3步驟正確陪伴


關於維護更優質的【職場健康】,推薦您這些好觀點

加入粉專,每天收看職場力最新文章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