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什麼科系就註定要從事何種工作嗎?事實上在職場你「擅長」什麼比你「學什麼」、「適合什麼」更重要,只要維持主動出擊的積極、順應時代調整的彈性,其實你可以讓職涯擁有更多可能性。
今年暑假,在公部門服務的日子將邁入一週年,值得慶祝,也值得回顧。
慶祝著自己抓住了這個跨領域的學習機會,
回顧著自己在職場經驗累積與想法的改變。
細數進入社會染缸已經九年時間,在尚未離開醫療院所工作環境之前,有著根深柢固的觀念框架著我:「大學念什麼科系,就要做什麼樣的工作」。
遵循著家人和師長建議選擇一個未來畢業容易找工作的科系,主修醫務管理,初出職場前六年,都在大小層級醫院的行政管理部門遊走。
原本設想注定離不開醫療產業,因為我只懂這些,也只會這些。
但真的只能是這樣嗎?
有時候想想,換作是在生活上我們的思考便會靈活許多,看看下面的例子:
你問:「買鳥籠就只能養鳥嗎?養兔子不行嗎?」
我答:不,只是相較起來鳥籠用來養鳥比較「適合」。
比起「適合」更重要的是,你「擅長」做什麼?
這是身邊朋友與同事大部分的疑惑,因為「不知道」可以當作「不積極」的理由,所以輕易地說出「不知道」這三個字,不負責任地表示-現況不是自己可以掌控。
現在的每一秒,都是在為過去的選擇和習慣買單
如果可以將「不知道」替換成「我試試看」,那麼主動的程度就會提升許多。
在剛開始轉換到新的工程工作,我也曾經懷疑自己能不能勝任這份工作,因為「醫管」和「工程」壓根兒碰不上邊,但就憑藉著「試試看」這份勇氣,就引領我到現在即將通過三個月的試用期,每一項工作都讓我大開眼界,像是主辦景區工程項目、採購招標案、擔任與中央主管機關對接的聯繫窗口等,學得辛苦,卻也從中獲得更多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學會發掘工作中的熱情與興趣,可以帶領自己走得更遠
在這個變化急速的世代,要找到一個可以讓你自由發揮所長的環境著實不容易,為了因應職場圈子資訊、技術、觀念、型態等各種層面的發展,我們必須從自己身上找尋潛藏可以適應任何職場的軟實力,諸如溝通、正向思維、情商、觀察力、甚至是網絡及自媒體經營能力,如同《2030轉職地圖》一書的副標題「成為未來10年不被淘汰的國際人才」,將眼光放遠,在目前的工作中培養帶得走的能力。
然而,在歷經幾次求職後,我發現特定專業以及技術成分佔比較高的職類,例如:臨床醫護、電子研發、帳務處理、工業工程等,還是會希望受雇者有著相類似的經驗和背景,但比起死板的畢業證書,資方也漸漸的接納求職者個人延伸能力,以及興趣成為應徵加分的項目。
從「醫管」跨界「工程」,是不曾設想的連結,也慶幸自己過去幾年在職場的累積,能夠將實際成果以量化數字展現,化作在履歷表上的成績(撰寫履歷表的技巧,估計又可以再寫一篇文章),但我想對於資方來說,與其高談闊論歷史的豐功偉業,不如再多花心思聊聊,你如何在新職場表現得和過去一樣,甚至更優秀。
不為自己設限,才有機會真的找到自己喜歡與真正想做的事。 祝 我們都有一個充滿驚奇的職涯旅程!
(原文標題:非本科又怎樣,來一場職場正面對決)
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怎麼樣才可以找到適得其所的工作?
104 專業諮詢顧問,一對一引導帶你找到【興趣】與【能力】的交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