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越大越能激發動力嗎?作者指出,對大多數人來說,過於遙遠的夢想反而可能成為行動的絆腳石。當現實與理想落差太大,不僅降低執行力,也讓人陷入自我懷疑。與其停在原地,不如從現在開始聚焦當下。本文節錄自《減法》,透過3個實用步驟,幫助你找回行動力、踏上穩定成長之路。
文/王世民
本文目錄(點擊可快速前往)
喜歡周星馳電影的人,估計會對他在《喜劇之王》裡的一句臺詞印象深刻:「做人如果沒有夢想,跟鹹魚有什麼分別?」
這句話傳遞了一個意思:夢想是好的,得有。
確實,夢想是個人對自己未來某種理想狀態或目標的期望,如果應用得當,對個人確實有目標導向、內在驅動的作用。
但如果應用不當,夢想不僅無益,反而有害。尤其是過於遠大的夢想,在人自我能力認知不清、行動力不足、容易因挫折而沮喪的情況下,其弊遠遠大於利,因為過於遠大的夢想會給我們普通人帶來以下4個弊端:
可能在你的認知裡,夢想最大的價值就是可以極大化地激發一個人的動力。但我為什麼說會降低動力呢?
能實現的夢想確實有激發動力的作用,但過於遠大的夢想往往實現週期長、實現難度大。對絕大多數普通人來說,這種過於遠大的夢想,除了做白日夢的時候偶爾想一想會激動一下,在剩下的時間裡基本對它無動於衷。
不信的話,你認為「我要成為全世界最自律的人」這個夢想,對你的動力有多大的激發作用?
這個夢想是能幫你停下玩遊戲的手指,還是能幫你挪開看短影音的目光呢?
估計都不能。
但如果明天早上就有一場考試,則可以讓你拋開遊戲和短影音,乖乖地開始複習。
因此,對普通人來說,不設立過於遠大的夢想,而是聚焦最近的一個小目標,反而會更有動力。一個個小目標實現後,你再回頭一看,以前看似遙不可及的某個大目標已經不知不覺地實現了。
相反,如果天天想著距離遠大的夢想還有多遠,因為週期實在太長、差距實在太大,反而很有可能不願意努力了,就像夢想舀乾大海一樣,多舀一瓢少舀一瓢有什麼區別呢?反正對舀乾大海這個夢想來說都可以忽略不計。
大腦很聰明,但也有不少缺陷。像大腦的獎勵機制,就分不清現實中的成果和想像中的成果。
對你透過努力考取了一個含金量十足的職業證書,與你只是躺在床上想像你拿到了這個證書的美好畫面,大腦都會感到很滿足,因為它會錯把想像中的成果,當作真正取得的成果。
夢想就是一種想像中的成果,當你幻想自己夢想實現時(比如升職到理想職位、找到了夢中情人等),大腦就會提前釋放獎勵信號,雖然你什麼都還沒做,但此刻大腦已經產生一種滿足感了。這種滿足感反而會削弱你在現實中努力實現夢想的執行力。
人類天生就有逃避不快、追逐快樂的本能。當你在當下的現實中感受到痛苦時,就更有可能不斷幻想各種夢想的實現,借此逃避現實。
我有個學員就是這樣的。
每天說著各種高大上的概念,夢想著自己功成名就的各種情形,就是不願意做好手頭的工作,用他的話說:「這份工作太簡單了,簡直就是浪費我的才華。」
但實際情況卻是,他因為工作做得馬馬虎虎,年年升職加薪都沒有他的份。
他所謂的夢想,不過是用來逃避工作不順和自己無能的藉口,說得多了他將自己都騙得相信了而已。
所以,與其幻想著實現了遠大夢想,卻毫無行動,不如聚焦當下,一步步完成實現夢想所必須的步驟,可能最終得到的還會多於你曾經想都不敢想的。
夢想會增加失敗可能,這可能又跟你原來的認知相悖。
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如果夢想太過遠大,你會發現常規的做法根本沒有實現的可能,於是就會鋌而走險選擇風險更高的手段。
因此,對你我這樣的普通人來說,設定一個比自己能力邊界略高一些的目標,追逐到了,再設定下一個更高一點的目標,採用這種逐步追逐的模式,反而更能取得自己意想不到的大成就。
因為很多時候,等你追逐到第一個較低的目標後,你就會發現自己的能力邊界又擴展了,很多原先沒有的機會和資源也來了。
遠大夢想的達成過程一定是無比曲折的,中間會遇到很多挑戰,必然會給你帶來巨大的壓力和各種挫折。這些壓力和挫折是轉化為更強大的前進動力,還是轉化為焦慮與沮喪,就跟不同人的心態、能力、所擁有的資源和所處階段有關了。
如果你是滿足下面4種條件的人,那麼遠大夢想帶來的壓力和挫折會更多轉化為動力。
滿足上面4種條件的人並不多,每一個滿足這4種條件的人都是出類拔萃的。
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就是這樣的人,他「讓人類移民火星」的夢想,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都起不到驅動作用,因為壓力太大、風險太高、對能力和資源的要求近乎苛刻,但馬斯克擁有百折不撓,喜歡高壓和冒險的個性,反而能被這一遠大夢想激發出強大的內在驅動力。
除了滿足前述4種條件,如果你生活無憂、事業有成,但因階段性目標已實現而感到迷失方向,內心空虛、迷茫,不知道未來該做些什麼,那麼此時設定一個遠大夢想,並為之奮鬥,會讓你感受到更多的幸福。
但如果你既不具備前述4種條件,也不處於階段性的空虛迷茫中,這時設定遠大夢想只會徒增不幸福感。因為遇到挑戰和挫折後,你會壓力過大,陷入過度焦慮;看到夢想沒有實現,你會陷入失落和自責,覺得自己能力不行,從而影響自己的信心。
所以,與其設定一個過高且籠統的遠大夢想,在「空想未來──現實失落──質疑自我──光想不做」的循環裡打轉,不如「聚焦當下──小小進步──做得更多──實現夢想」。
如何做到聚焦當下,從多想轉為多做呢?你只要做到以下3個步驟即可。
允許自己擁有各種夢想,但要找一個大段時間來集中思考,將大腦中想做的事情用紙或者導圖全部寫出來,寫得越多越好。這樣做可以釋放大腦中的想法,免得將來行動時猶豫不決,總覺得還有更重要的事沒做。
例如,你可以列出如下想法:
將所有的夢想歸類,分成工作、生活等不同類別,之後選擇要做的事情。劃掉對當前影響不大的事,最後只留下一件必須要做的重要的事。
例如,可以將目標分為兩類:個人技能提升和公司發展。再將學會Python程式設計作為首要任務,因為產品的開發依賴於這個技能。
將必須要做的這件事(學會Python程式設計)分解成多個階段的小目標。例如:
如果你保持耐心的時間是一週,那就將上面的每月目標改成每週目標。
然後聚焦當下,先完成第一個小目標。在這個例子中,就是在第一個月內學習Python基礎知識。當第一個小目標實現後,再聚焦下一個小目標,逐步推進。這樣將更容易實現夢想。
如果你還年輕,你會有無限可能,或者你的內在驅動力強、適應能力強、勇於承擔風險、能力和資源匹配,那我鼓勵你設定遠大夢想,並去瘋狂追逐夢想,因為人類的每一次進步都來自這些看似不可能實現的遠大夢想。
但如果你是一個有夢想卻不腳踏實地的人;或者是有夢想就會陷入夢想與現實的差距之中,只焦慮不行動的人;又或者是會為了實現夢想採取高風險手段,卻又不具備足夠的風險承擔能力的人,那我建議你先放下夢想,聚焦當下,做好手頭的每一件事。等這些事都做好了,你就會發現自己已經實現曾經以為高不可攀的夢想。
夢想並不是一個人取得成就的方式,它只是提供動力的方式之一。一個沒有夢想的人,同樣也可以取得不錯的成就,關鍵在於有沒有付諸行動,持續努力和不斷成長。
節錄自:商周出版《減法:少即是多,慢即是快。關於時間、精力、效能與人生管理的核心科學。5%精英都在做的減法工作術》/王世民 著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