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課永遠看不完?5點燃起線上學習動力,讓每分錢都花得有價值

104職場力
2025.02.20
2413次觀看

想靠線上學習增進知識技能,最後卻什麼都沒完成?究竟是哪些原因澆熄了熱情?《104職場力》提供5大超實用策略和3種健康心態,助你重燃動力,讓學習變得更有效也更有成就感。

文/《104職場力

本文導覽

為什麼購買線上平台課程最後卻沒上完?可能不完全是你的錯!

你是否也這樣?一股腦的買了多堂線上課,一年過去了,最後知識還靜靜的躺在電腦裡,甚至刷完卡後就不曾再點開頁面,明明線上學習更彈性,避開了空間、時間上的限制,但學習效果卻更糟,到底是為什麼?其實可以從個人和外在因素來分析:

1. 個人時間管理不佳

線上學習確實非常彈性,但往往需要更高度的自律和時間管理能力,如果沒有足夠的動機搭配良好的學習規劃,很容易敗給懶惰和拖延,尤其抱著「都已經買了,放著也不會不見」這種危險心態的話,更會讓上課變成低優先事項,最終直接放棄。

2. 太貪心,熱情變壓力

就像在逛串流平台一樣,想看的片單無限增加,或一次新增太多,某天開啟時反而不曉得從何看起;或者因折扣腦波弱購入一大堆課程,不僅沒形成動力,反而給自己太大壓力,最終變成學習阻礙。

3. 不適應線上學習形式

線上課程雖然方便,但少了與老師和同學的直接互動和激勵,容易感到孤單無趣,難以維持學習動力;或者有問題無法即時獲得解答,導致學習效果不佳,久而久之錢錢就放水流。

4. 內容與個人期望不符

對課程的期望與實際狀況不符,例如:無法適應老師風格、節奏;內容比想像中還要基礎;課程與目標不符(例如:想學軟體操作但只教了基礎概念),方向不對,自然無法引起學習興趣,容易上兩節就放棄。

5. 課程品質參差不齊

其實就像報名坊間課程會不小心踩雷一樣,線上學習只是形式改變,仍舊不可避免會遇到這類風險,通常只要前幾堂不滿意,後續一定喪失學習意願,最後對該師資或整個平台沒有信心。

延伸閱讀:12大線上學習平台推薦:課程優點、缺點與體驗分享整理

線上學習雖然便利,但因種種原因,常常買了線上課程卻沒看完,反而降低學習效果。


維持線上學習動力的終極指南:避免半途而廢、成功掌握新技能

想利用線上學習提升技能和知識,但在學習過程中卻常感到挫折或面臨半途而廢?為了克服這些挑戰,本段將探討一些實用的策略,幫助大家維持學習動力,找到最適合的學習方式。

1. 明確學習目標和需要

這點非常重要!知道自己要什麼、缺什麼、想獲得什麼,把目標範圍縮小,才有可能對症下藥,激勵自己繼續往前,如果不清楚從哪裡著手,可以參考以下方式:

  • 分析自己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工作上碰到的問題、想在領域更進階,還是轉職需要準備新技能,分析後牢記目標並維持那股衝勁,讓它成為你的動力。
  • 搜尋該課程領域的資訊:無論是透過文章或影片,看看有哪些該學習的知識、可以應用在哪裡,先有基礎的背景概念之後,對選擇課程和後續線上學習也較有幫助。
  • 找出想學習的「點」:是想聽業界趨勢、單純學習操作技能,還是更在乎別人在該領域的經驗累積?這可以降低選錯老師及課程方向的機率。
  • 和AI聊一下:有和AI聊天習慣的朋友,可請它幫忙分析上述要點,也可以讓AI幫忙規劃時間和課程方向,或許有機會突破你的盲點。

2. 多比較不吃虧

除非是很新的技術或概念,否則大部分領域一定都有豐富的師資,找到自己喜歡的老師和風格需要做點功課,但比起中途放棄、讓辛苦錢打水漂,這點資訊蒐集很必要:

  • 看預告片聽老師口條和風格:點擊課程的介紹影片是最快的感受方式。
  • 搜尋該老師的其他影片:如果怕強大的剪接技術讓預告片失真,也可以透過搜尋,多看幾支老師的教學或受訪片段感受一下。
  • 查相關評價:如果是很有名的師資、課程,一定會有同學分享上課後的評價跟心得,可以用來評估你的接受度。

3. 利用微學習和獎勵制度

清楚了解完成課程後能獲得什麼,接下來就是設定明確且可實現的學習目標,先提醒自己:「把課上完比什麼都重要」,至於內容的知識量、學習成效,可以等上完後再評估,以下這幾點幫助你學得長久:

  • 將課程拆解成小單元:線上課程都有章節,可以分多天進行,每次專注於1個主題即可,不懂的部分可以反覆多觀看幾次。
  • 先安排少量課程,讓自己沒負擔學習:先讓自己有「點擊課程頁面」的意願,如果有餘裕可以再多看一個單元,讓自己有「今天學習的內容比想像中多的感覺」,利用心理變化激勵自己,更容易堅持下去。
  • 建立固定的學習時間:像對待實體課程一樣,為線上課程安排固定的學習時間,空出該時段變成例行公事,讓自己習慣每天或每週同一時段上課。
  • 給予自己學習獎勵:可以根據課程長度及學習比例設置獎勵(比如60%跟100%),但不建議每個小章節都獎勵,因為這樣很快就會失去新鮮感。

4. 趁動力充沛時一鼓作氣

跟上一點完全相反的是「打鐵趁熱」,在熱情消逝前立即行動,這種方法強調在學習動機最強烈的時候集中精力快速學習,可以有效杜絕後續的懶惰癌發作:

  • 在刷完課程的當下「立刻按下學習鍵」:這時候動力是最充沛的,搭配刷卡金額通知簡訊,相信絕對能提升學習完成度。
  • 買完課程不要關閉頁面,重燃熱情:即便真的無法立即學習,也不要讓自己有忘記的機會,保留課程頁面,每次看到時不斷提醒自己,找回購買時的衝勁,盡量在3天內看完結束這堂課。

5. 尋求陪伴與支援

擔心獨自線上學習會孤單寂寞到熱情熄滅?那就找人一起上課吧!

  • 尋求有意願的同事朋友加入:陪伴之餘,如果看完還可以一起討論、分享心得,相信會有更多收穫。
  • 參與線上社群或論壇:與同儕交流學習心得,有疑點也可以發問解決。

5. 列出額外收穫

如果單純學習沒辦法激起自己的鬥志,讓學習轉化為獲得成就感賺錢的方式,也許可以有效調整心態,提升積極度,比如:

  • 利用社群分享,獲得認同:發文記錄每次的學習,不僅可以吸引更多同好,也可以提升自己的自信,對於個人形象建立也有幫助。
  • 撰寫部落格聯盟行銷:吸收上課學習到的知識後,轉成自己的觀點並寫下來,搭配部落格經營,也許可以增加一點被動收入。(注意,並非將別人的線上課程轉為逐字稿,這樣會觸法喔!)
  • 評估成為這領域的專家可獲得哪些好處:把一門技術學好學滿一定有額外好處,例如工作上能更進一步,成為資深人員並加薪;轉職後領取更高的報酬;獨立接案增加業外收入;甚至直接以成為線上課程教師為目標等,把可能的「獲利」列出來,動力就會滿滿滿喔!

其實激勵學習的方法有很多種,可以根據自己的性格調配,為自己量身打造合適的學習環境、心態與習慣,透過線上學習成長、充實自我並非想像中這麼困難。

激勵自己維持線上學習熱情有好多方式,主要得先了解自己的個性與需要,再用不同做法點燃熱情。


「常保學習心態」也是一種學習!

其實光有學習的心已經很棒了,先給自己鼓勵鼓勵,只是後續要怎麼付諸實踐並維持,需要一點技巧推動而已。

「活到老學到老」聽起來很容易,但有意識的精進自己是需要學習的,在心態和行為上可以這樣鍛鍊自己:

1. 永遠保持好奇跟懷疑

這兩種情緒對行動的推進有很大的幫助。讓自己脫離疑惑狀態、努力找到解答,就能看得更高更遠。現在還不具備這兩種特質?沒關係,從現在開始假裝你有,裝久了就會變真的!

2. 跟喜愛學習的人當朋友

如果身邊的同儕都很樂於學習、分享,看著大家不斷往前走,不論是出現「不能輸」的良性競爭心態,還是「擔心被拋下」的恐懼,都能有效燃起你的動力;更重要的是,和樂於學習的對象交流,往往能獲得比你想像中更多的資訊與樂趣。

3. 找一位模範當樣本

大家身邊一定多少都有因追星而「不小心才華洋溢」的親友吧(例如:學會了一門外語、精通攝影技術等)!偶像賦予的動力很大,我們也可以找一位覺得很厲害、很欣賞的人,大至業界名師,小至身邊同事都行,慢慢向他靠近,不知不覺自己也會越爬越高唷!


延伸閱讀:

臉上為什麼會長斑?雀斑、曬斑、老人斑⋯醫揭「7種原因」當心癌變

為什麼臉上會長斑?雀斑、老人斑、曬斑成因都不同,2招防曬避免皮膚癌

常見色斑類型包括:雀斑、曬斑、肝斑、老人斑和色素痣,而藥物或發炎後色素沉澱也是可能的原因。有些黑斑可能是基底細胞癌、黑色素瘤等惡性病變,若未及時辨識,可能影響健康甚至威脅生命。

交付工作說「這對你有幫助」是錯的?新世代溝通2技巧

交付工作說「這對你有幫助」是錯的?新世代溝通2技巧

職場中如何有效溝通、順利交辦工作,對於管理者與新世代員工來說都是一大挑戰。「做這個對你有幫助」或「這是工作的一部分,做就對了」的說法,反而可能引發年輕同事反感,溝通專家分享兩個實用溝通技巧:「I句法」與「We句法」,本文節錄自《職場Z世代使用說明書》。

你想過會以什麼形式度過老後的生活嗎?找三五好友「共老」也是一個選擇!

你想過會以什麼形式度過老後的生活嗎?找三五好友「共老」也是一個選擇!

疫情意外促成父母手足同住,讓原本疏遠的親情重燃溫度,也讓我重新思考「共老」的可能。當子女成家、伴侶老去,我們是否能主動創造另一種生活方式?從朋友買地合建、各自買樓、到自組小木屋聚落,共老的模式百百種。重點不在住得多華麗,而是有一群可以說話、互相照應的老朋友,讓人生最後一段旅程不孤單。當情感深度與現實配套能夠兼顧,「和朋友一起老去」也不再只是浪漫的幻想,而是值得計畫的生活藍圖。

睡多久、怎麼睡才能讓你睡得最好最健康?

睡多久、怎麼睡才能讓你睡得最好最健康?

睡眠不足會導致身體疲憊、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遲鈍、免疫力下降等問題。因此,要保持良好的體力,需要優先確保充足的睡眠時間和良好的睡眠品質。

屈公病是什麼?會傳染嗎?「1症狀」與登革熱最不同:痛到身體彎起來

「屈公病」有哪些症狀?境外移入病例已達近5年新高,該如何預防呢?

你知道什麼是「屈公病」嗎?跟一樣是透過病媒蚊傳染的登革熱有何不同?由於目前全球屈公病疫情延燒,台灣也出現境外移入的病例(而且已是近5年的同期新高),我們該如何預防和判斷症狀呢?本文整理相關知識、一次告訴你!

職場專業情報第一選擇:履歷範本、自傳範例、求職面試、職場溝通、經營管理、工作心法、職涯規劃、中年失業、就業機會等。不只幫你找工作、找方向,更要提升你的職場競爭力。新鮮人、上班族、二度就業必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