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5 報導 聯合報記者王彥鈞、林雍琁 由聯合新聞網授權轉載
台灣社會缺工的問題愈趨嚴重,在高齡化與少子化同時進行的社會趨勢作用下,各年齡層勞動力的定位或將有新的思考與期待,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認為,45歲以上被稱作是「壯世代」的中高齡民眾,將成為未來台灣的主要勞動力。
延伸閱讀:中年轉職一定得從零開始?台灣房屋直營店長:青壯世代的歷練、人脈其實超有優勢|精選職缺
勞動力發展署身心障礙者及特定對象就業組副組長何維敦表示,從國發會的人口推估報告看得到,台灣人口中位數在今年就會達到45歲,即有一半的國人,都是中高齡或高齡的壯世代,所以鼓勵壯世代繼續工作,也支持退休後能夠重返職場,可幫忙補足勞動市場的不足。
截至2023年12月,台灣45歲以上勞動力有約520萬人,根據勞動部統計數據,以壯世代年齡層45-49歲勞參率85.41%為最高,隨著年齡增加,勞動參與開始不斷遞減,65歲以上區間的民眾僅剩不到1成還有在工作。
另外以2022年國際間,台灣與美國、日本、南韓同期相比,55歲-59歲區間的勞參率,以日本為最高78%,台灣僅有59.64%,顯見台灣的壯世代活躍於勞動市場上的比例,仍有長足的進步空間。
只是壯世代雖是填補缺工的勞動力之一,但勞參率的高低,學者認為無法一概而論,並非數字高就是好事,而是要看整體的勞動市場是否適合。
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所長劉梅君認為,台灣的工時高、壓力大,若要讓勞工在退休後重返職場,應降低勞工在前期工作生涯的損耗,才能讓受僱者有能力、有身體,有健康可以繼續勞動,這需要政府與企業一起努力。
不過劉梅君也強調,比起重返職場,她更鼓勵退休後的壯世代進行非工作的社會參與,找到生活重心,讓身心健康,延緩進入長照系統的時間,利己也利人。
國發會推估,2025年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即每5個人當中 ,就有一個人是超過65歲以上的民眾,壯世代持續工作或許將是未來趨勢,但如何針對勞動力屬性以及條件,去規畫最適當的勞動機制,以達到永續經營,是政府、企業,和民間三方都該思考的時代課題。
【產業新訊】若您願意提供更多的產業趨勢、業界人才動態、工作機會等資訊至《職場力》 >> 歡迎來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