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耍手段的人到底在想什麼?如何在獎金面前克制內心冒出的惡魔?

104職場力
2024.12.06
7682次觀看

大家多少都有遇過會耍手段的同事或主管,除了內心充斥負面情緒、想尋求解決與反擊之道外,也會想知道對方到底是故意還是無心、是因為什麼理由做出這些事。這次剛好有主事者出面分享自己的心理狀態和動機,讓我們從這位網友的案例下去分析吧!

文/《104職場力

本文導覽

耍手段者的個人獨白

一名41-45歲,隱匿個人資訊的網友上《職涯診所》發文,直接抖出自己上班為了取得好績效或得到主管好感,喜歡耍一些小聰明或手段來達到目的,例如:

業務時期為了擠進獎金更多的前3名,私底下偷偷聯繫同事培養的舊客戶,把別人的客戶變成自已的,幾個月後同事發現,怎麼自己的客戶都跑了。

另一份「以滿意度調查表的份數來增加考績分數」的工作,為了追求高成績,他也偷偷把其他同事的表單隱藏起來,好讓自己的份數多過於人,等檔案撈出來發現錯誤後,同事還會誤以為是自己失誤造成。

還有很多其他類似的行為,但最後不是被資遣,就是自己選擇離職。他抱怨雖然做這些事之前就知道這樣不對,但實在不甘心公司把獎金規則訂得這麼難,逼自己要使出這種下三濫的手段,於是在大罵自己爛的同時,也想尋求Giver們的開導和意見。


職場老將怎麼看這種「不擇手段」?

首先,以這名網友的案例來看,不存在所謂的冤枉跟無辜,因為他是「有意識地進行不良舉措」。明明知道自己這樣做很不好,甚至會用「失敗、很爛」尖銳的語言形容自己,但在有其他選擇的情況下,還是決定做出不妥的行為。

另外,當事人「為了績效或得到主管好感」的行為存在明確的目的性和利益糾葛,還有一些對公司規則不符而產生的情緒反應,且幾度被資遣或在壓力下自行離職,這些都足以說明當事人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那麼,在職場中打滾多年的Giver們怎麼看?

想法一:建議施主就此打住,回頭是岸!

有職涯顧問經歷的Giver陳晨涓直言,工作不外乎是為了滿足這兩種層面:

  • 物質面:賺到錢、開心數鈔票;穩定工作、累積積蓄。
  • 精神面:做人做事坦蕩蕩,沒有自責的負面情緒。

當工作過程沒有感到喜悅、最終結局也不理想,這樣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賠了夫人(獎金難拿)又折兵(沒了工作、為了做出不道德的事自責,且可能還損及外在名聲口碑)的事,為何要瞎忙?

她表示,每個人的滿足程度不同,在追求業績獎金的過程中,產生過多負面情緒也會侵蝕身心靈健康,建議原PO在做會讓內心引起不安、傷感、自責的事情前,先找朋友聊聊、三思而後行

另外還提到,原PO可以在求職時仔細了解獎金制度,若發現制度設計不佳,不做點影響道德甚至違法的事就拿不到獎金,那就再考慮一下。不過她也提醒,企業對業績都是追求好再更好,沒有天花板,壓力相對會越來越大,這也是從事業務職要先做好的心理調適。

不過,也有其他Giver持不同看法。

想法二:讓實績說話,做選擇後態度坦然不要抱怨!

在矽谷擔任Meta專案經理的Giver Peggy Hsieh則表示,她個人覺得「拼績效、拼好感,不擇手段沒什麼不好」,因為績效本身就是一翻兩瞪眼的事情,不管用什麼方法,達成績效就是實績。且她直言,如果其他業務本身有好好照顧客戶,也不會讓原PO一挖就走;如果大家都重視自己的滿意度調查,應該要提醒客戶給五星好評,或者密切注意自己的評分表份數才是。

Peggy提到,「應把道德跟法律/政策規定分開看」,這兩者看起來類似,但實質不同。她也分享自己在國外工作時,對上不同國家文化、道德標準的同事,常覺得台灣人教育養成的溫良恭儉讓及高道德標準很吃虧。因此她提出2大點看法:

  • 在不犯法的前題下,主管或公司不滿意原PO的行為,應明文規定「客戶和業務的業績綁定」,避免內部惡性競爭,並要求業務必須顧好自己的客戶、注意自己的滿意度調查等。
  • 另外,不要怪罪或抱怨公司的規則,一切都是自己的選擇,明知道做了這些就會被同事、主管道德綁架,會沒朋友、會被怨懟,但既然選擇做了就不要後悔,對於別人的反應與行為也不用太哀怨。

最後她提及「自己覺得真小人比偽君子更容易相處一些」,強調讓凡事回歸法律、制度、規章,理解什麼是誠信正直原則,跟主管、同事、客戶都講清楚自己是按章行事,不拿禮義廉恥交易,只要不違反白紙黑字規定的任何手段方法都可以是招數,讓小聰明有更明確的界線依歸,這樣可以避免很多麻煩,發揮之餘也不用內耗糾結。

如果為了績效決定放棄道德,那麼就要勇敢承受之後所帶來的人際難題。


為什麼會有耍手段的念頭?從3個層面尋找解決之道

在考慮為了達成績效目標而不擇手段的行為時,我們需要探討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念頭,以及可能的解決之道。這種行為也許受到個人性格、制度層面和心理狀態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分析之餘也同步羅列幾個可行的建議。

受個人性格影響

這種行為可能反映出一些心理狀態或特徵,例如缺乏道德感和同理心、過度強調競爭和成功、自我中心、低自尊、心理控制和操縱、競爭焦慮等。但性格的養成跟成長背景、人生經歷有密切關係,萬一短期間內沒辦法調整,還可以考慮這些方式:

  • 尋找符合自己價值觀的工作環境,能大展身手之外還能避免不道德行為的誘因。
  • 考慮創業或從事獨立工作,把焦點全部集中在事情上,直接排除同事之間的競爭。
  • 尋找工作時的其他目標、轉移焦點,減少不當行為、想法產生的可能性。

既然暫時無法改變,那就找一個能順勢而為的地方待著,至少可以停止內耗和帶給別人困擾。

受制度層面影響

惡性競爭確實有可能會引發人性最黑暗的那一面。有些企業可能會希望藉由內部激烈的淘汰達成營業額的成長,但這對長期在內部工作的員工可能會形成高度壓力,或為了保住飯碗冒出耍小聰明的念頭。

建議置身其中、做了部分行為卻感到痛苦、內疚的人:

  • 考慮轉行/轉職,讓自己脫離不合適的環境。
  • 積極發展副業,讓自己經濟上有餘裕或退路。

這些方式可以降低對公司內部獎金的執著及求生的掙扎,也能保持情緒和理智的穩定。

受心理層面或其他因素影響

倘若這些行為已經對你或他人造成困擾,自身也有想改善的意願,無論是否明確曉得自己內心的癥結點,或想知道究竟因什麼事件造成心魔,都很建議尋求專業心理諮詢或治療幫助,也許解開心結後這類想法和行為自然就消失了。

如果是跟比較信賴的主管一起工作,也可以嘗試跟主管聊聊看,請對方協助明定工作守則,列出清楚的做事原則和懲戒規範,這樣不僅有約束效果,或許對方還能在你走偏之前拉你一把!

透過理解行為背後的原因,以及採取適當的行動和改變,可以幫助工作者建立更健康、正面的工作環境和人際關係。

最後不免提醒,職涯中講求誠信,路會走得更長久舒心,希望大家都能坦然地面對自己的價值觀和行為,並以誠信和尊重他人為基礎,共同創造更美好的工作環境和社會。


延伸閱讀

職場專業情報第一選擇:履歷範本、自傳範例、求職面試、職場溝通、經營管理、工作心法、職涯規劃、中年失業、就業機會等。不只幫你找工作、找方向,更要提升你的職場競爭力。新鮮人、上班族、二度就業必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