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偏差」(Present Bias)是導致拖延的因素之一,讓人更傾向於享受眼前的短期快樂,而忽視長期目標的價值。例如,減肥計畫總是敵不過眼前的甜點誘惑,而健身計畫也常因各種藉口而擱置。本文解析當前偏差如何影響我們的行動,並提供實際可行的「承諾」策略,幫助克服拖延,重新掌控自己的時間與目標。
文/蓋布瑞.溫伯格(Gabriel Weinberg)、蘿倫.麥肯(Lauren McCann)
本文目錄(點擊可快速前往)
人們為什麼常常拖延的一個原因是「當前偏差」(present bias),這是指過於高估當前的近期報酬正在逐步趨近長期目標的傾向。任何一天都很容易找到不去健身房的理由(工作太多、睡不好、覺得不舒服、痠痛等),但是如果你太常這麼做,永遠不會達到長期的健身目標。
在個人情況下,大多數的人無疑會用相當高的折現率來折現未來,而且他們採取的方式實際上並不會隨著時間固定下來,這稱為「雙曲折現」(hyperbolic discounting)。換句話說,人們確實把立即的滿足看得比延遲的滿足重要很多,而且除了其他在生活中糾結於自我控制的領域,像是節食、上癮等,這個偏好也在拖延中扮演關鍵的作用。
在節食的時候,就很難抗拒辦公室裡甜甜圈的誘惑。那是因為你在當下得到甜甜圈的短期報酬,而節食在遙遠未來的長期報酬,則在你心裡被折現為幾近於零(就像是未來五十年公司的利潤)。
在研究當中,詢問人們100美元問題的變化時,通常會出現這種偏好,並找到人們願意早點拿到比較少的錢,而不是以後拿到比較多錢的點。在一份這樣的研究裡,經濟學家理查.塞勒(Richard Thaler)在「一些動態矛盾的實證研究」(Some Empirical Evidence on Dynamic Inconsistency)中發現,人們平均願意馬上收到15美元,三個月後30美元,一年以後60美元,或是三年後100美元。這些價值蘊含遞減的折現率,隨著延遲得越久,從277%降到139%,再到63%。
一旦你年紀大到會對拖延感到非常後悔(像我們一樣),就比較能理解如果繼續拖延事情,未來將會有更大的麻煩。你必須努力把這些後悔的感覺放在心裡,成為專注在長期利益的動機,把目前的努力看成是在往目標逐步邁進。用這種方式,你就可以試著對抗你固有的當前偏差,以及因此而產生的拖延傾向。
一個可以幫助你進一步對付當前偏差的心智模式是「承諾」(commitment),指以某種方式積極承諾你想要的未來。承諾可以是正式的或非正式的,但是打破承諾時附帶一些處罰,通常是最有效的。
例如,如果你嘗試減重,可以報名成為健身房會員,或是和朋友打賭。在這些情況下,你做出了財務的承諾,假如沒有遵守,就會蒙受損失。或者你可以和朋友講好一起運動和節食,或是對於你們兩個想減輕多少體重,進行某種公開的宣布。在這些狀況下,你是藉由社會壓力讓自己負起責任。
藉著替長期目標設定預設承諾,你可以讓預設效應成為個人優勢。一個簡單的例子是,把例行公事排入你的行事曆,例如一週花一小時找工作、徹底清潔你的居住空間、做業餘專案。因此,透過預設,你的時間就會分配到你所選擇的長期目標。同樣的技巧對於安排深度工作也很有用,將深度工作的時段放進你的行事曆,藉由預設避免自己把那個時段預訂成開會,因為它已經被指定了。
然而,承諾也有缺點。首先,做承諾本身很容易拖延。第二,如果懲罰不大,如同很多社會契約或行事曆裡的承諾,你可能會決定違背承諾,這個目的也就失效了。第三,規劃一個無效的承諾有很多方式,包括不切實際,例如「我每天都會去健身房運動」;沒有明訂清楚的時間表,例如「我會更常去健身房」;以及太模糊,例如「我會試著做更多運動」。相對地,一個實際、有時限且具體的健身房承諾可能是:「接下來三個月的週三和週日上午,我會和朋友一起去健身房,並完成20分鐘跑步和20分鐘重量訓練,而且我每一次失約就會給朋友20美元。」
一旦你克服了拖延,而且真的持續朝目標前進,下一個你可能落入的陷阱是未能有效規劃你的時間。「帕金森定律」(和帕金森瑣碎定律同一個帕金森)指出:「工作總是會填滿完成它所需的時間。」對你來說,聽起來是不是真的?對我們來說確實是如此。
當你的優先事項期限在很久以後,不代表在期限之前就需要把所有時間都花在上面。你越早完成,就越快可以進行下一個事項。
你永遠也不會知道,及早完成對你會有什麼幫助,例如當另一項重要且緊急的事情出現時。
節錄自:采實文化《超級思維【暢銷經典版】:跨界、跨域、跨能,突破思考盲點,提升解決能力的心智模式大全》/蓋布瑞.溫伯格(Gabriel Weinberg)、蘿倫.麥肯(Lauren McCann) 著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