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和專案經理都稱作PM,然而其中的差異你分得清楚嗎?其實PM的職稱及負責業務範圍會依各家公司有所不同,甚至有些公司會認為兩者已經很難區分。作者認為,產品經理可以比喻為航海時代的船長,而專案經理就像是掌舵手,本文分享PM的工作內容、技能樹,以及PM工作中最重要的事!
本文目錄(點選連結可快速跳至該章節閱讀)
- 專案經理的工作內容
- 產品經理的工作內容
- 產品經理技能樹
- 市場與策略:發展產品如何少走冤枉路?
- 數據與技術:產品經理要了解技術?需要會寫程式嗎?
- 溝通與互動:PM溝通要領,尤重心態與互動方式
- 面對問題的思考力
在業界,產品經理(Product Manager,PDM)還是專案經理(Project Manager,PJM)都常被簡稱為「PM」,而 PM 的職稱及實際負責的業務範圍,會依照各家公司的文化與制度而有所不同;甚至有些公司或前輩會認為產品經理及專案經理在做的事情已經很難區分了,因此這篇內容是分享我所理解的差異。身邊的朋友都了解,我自己就是專案管理出身,就學時期從來不曾擔任幹部的角色,卻在出社會後,都剛好接觸到跟行政管理、專案管理相關的職務,從最早期的房仲店務、室內設計專案,到現在的軟體專案或產品開發。
依照個人經驗,專案經理平常在做的管理不外乎是「利害關係人管理」、「資源管理」、「項目管理」及「風險管理」。
專案經理的工作內容包括:
- 完成產品經理與公司所交代的任務。
- 整合資源、分解工作、有效執行資源配置。
- 協助開發團隊完成產品經理/客戶所定義的目標。
- 將產品如期如值交付給產品經理/客戶。
- 目標導向,重視專案進展與專案截止日與流程設計。
- 進行有效的風險管理,隨時處理突發情況。
- 需要大量溝通,對資源與品質負責。
而產品經理呢?產品經理的工作內容需要:
- 使產品發展符合公司的願景與商業目標。
- 以宏觀角度制定產品的願景、策略、價值與定位。
- 維度更多元,重視市場面、營銷面、產品設計與顧客體驗。
- 重視跨部門整合,負責產品成敗。
人們常說:「產品經理就像是產品的 CEO,關注做對的事;專案經理則像產品的保母,關注把事情做對」。我後來喜歡把產品經理比喻為航海時代的船長,他要帶產品這條船往對的方向前進,而專案經理就像是掌舵手,依照船長的指示,讓船能安穩且有效的航向目標。
產品經理技能樹
以下引用我之前在女性科技社群Tape Women n Tech(TWIT)的產品經理轉職工作坊,為了幫助新手PM 能依照自身
興趣及特質選擇適合的職涯發展,特地整理出一份產品經理技能樹。
市場與策略:發展產品如何少走冤枉路?
身為產品經理,最擔心與市場脫節或開發出沒人使用的產品。包括目標族群、產業分析、競品分析、市場定位等,都是發展產品的關鍵。
個人很喜歡舉一個例子,關注市場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不能當外面世界的車子都會飛了,自己還很開心做出一個可以滾動的非電動式滑板車(懷舊除外)。還有一種是台灣經濟環境的文化,大家很容易看到別人做什麼有賺錢,就一窩蜂跟著做,最後變成削價競爭。
這不是說別人有做了,我們就不能做,而是說像以前國小第一堂課教的是「雅量」,我覺得做產品的第二堂課就要談「差異化」。看到需求,當然可以做,但產品差異化在哪裡?我們能做得比市場現有的解決方案來得好嗎?我們看到的問題是真的別人沒看到、還是因為我們沒想到的元素,是時機還沒成熟、還是這不是使用者真正在乎的事情或痛點,而導致當下沒人買單,使得表象需求無法轉成商業機會?如果資源沒人家多,又該如何劍走偏鋒,創造自己的護城河與競爭優勢呢?
觀察市場,了解競品的動態以及其他成功公司或經營者跟我們不同的觀點在哪裡,成功也許無法複製,失敗可能也很多,但這些多少可以幫助我們少走冤枉路或激盪不同的靈感。
尤其身為產品 CEO 的產品經理, 要有能力以「由上而下」(Top-Down)的方式綜觀公司及產品之間的願景與目標,再拆解對應策略與方法。也要能「由下而上」(Bottom-Up)的接受來自第一線使用者與客服的心聲,從中取得資源與資訊的拿捏與平衡,再精準投入資源並持續優化產品,以發展有綜效的產品策略與成效表現。
數據與技術:產品經理要了解技術?需要會寫程式嗎?
坊間有很多討論,產品經理要了解技術?我們認為是的。當產品經理對技術不夠了解,可能會太過天馬行空或影響團隊作業的效率,不過當產品經理太了解技術的極限,也可能會限縮思考或想像。因此,需要在持續掌握市場、敏銳的觀察的前提下,來了解技術,才能找到之間的平衡點。
軟體業PM 需要會寫程式嗎?我認為是不需要的,但是至少要知道什麼是API、資料怎麼跑、遇到事情可以安排誰來處理。當PM 有基本的技術認知,能在工作上帶來二大優勢:
- 與工程師精準溝通,知道程式的極限在哪。
- 幫助推理與思考,理解事物背後的本質。
溝通與互動:PM溝通要領,尤重心態與互動方式
身為PM,每天花最多的時間就是「溝通」。溝通是一個將資訊解碼、編譯再重新傳遞的過程。
平常總是透過不同介面,與各種利害關係人溝通。不論是對內與上層主管或開發團隊進行、還是對外向客戶或供應商。掌握溝通要領,才能提升工作效率,並推動專案與團隊前進。溝通有心態、方法、工具、情境及互動方式之分。有效的溝通,尤其重視心態與互動方式。
總結上述,我漸漸發現身為PM、甚至不限於PM,每個人都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問題處理的系統與方法,才能快速應對這個世界的變化。
面對問題的思考力
產品經理是一個時常解決問題的角色,與客戶、工程師溝通。需要以庖丁解牛的精神看到問題的本質、探究事物的規律。
發現問題 | 分析問題 | 解決問題 | 事後檢討 | 優化流程 |
---|---|---|---|---|
辨識 | 本質(核心問題) | 如何解決 | 知識同步 | 定義結構、類型 |
判斷 | 痛點 | 何時解決 | 本次做對什麼 | 找出關聯 |
比較(合理性) | 需求 | 由誰解決 | 本次忽略什麼 | 追蹤語持續優化 |
這當中第一個步驟最為重要,即是「辨識問題」,然而很多問題不是沒發生,是並未被有效辨識出來,可觀察幾個訊號來判別問題:
- 是否合理:這件事情發生的原因合理嗎?
- 有多少影響:這件事情的發生,對組織或客戶分別有什麼影響?
- 比較與回顧:其他的案子有遇過類似的問題嗎?
- 結構化:類似的事情是否重複發生?
- 直覺:從經驗累積而來。
如前面討論,遇到問題最重要的是先「辨識」問題,先意識到問題的存在。例如:當我有意識自己在某方面的能力不足時,就會「分析」是什麼原因導致,並持續探索如何「解決」(包括進修與學習)、再進行後續的「檢討」與「驗證」,確認自己是否有學起來,並持續修正。
但如果過去我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不足、需要進步,而是有謎之自信覺得自己很厲害,因此沒有持續學習等,那麼我也不會是現在的自己,不敢說多厲害,但都還能應付好,並持續保持學習心態。
對於不要看「表象」,而是要去探索、辨識事物的「本質(包括真實的需求、沒說的話)」這件事,個人有一個印象蠻深刻的經驗,年輕時某次與友人吵架的過程中,看著貌似在咆哮的對方,實則內心很傷心,於是當下我選擇去與傷心的對方對話,而不是看似在生氣的他對話,我發現這樣可以更快去讓對方感受到自己被接納、重視,並能好好談,這件事帶給我很深的體會。
對了,我在分享經歷時,除了會提到策略或方法面,也會帶一些日常生活的案例與領悟。因為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在關注商業模式之前,要先關心使用者的痛點與體驗;而所謂的體驗,並不只是存在網上的應用程式之中,也存在於線下的真實世界,要先好好的體會、察覺自己的人生與生活才行。
節錄自:博碩文化《翻轉職涯!轉職PM的必備工作力×與工程師的協作心法/Rafeni(李星玟) 著 》
沒看到有興趣的職缺嗎?
沒看到有興趣的職缺嗎?
你是搶手的數位人才嗎?104有超多寶藏職缺等你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