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夜顛倒、工作壓力大,皮膚的免疫系統失調而產生皮膚脫屑、發癢及紅色發炎斑塊等「乾癬」症狀。可能透過外部藥膏塗抹減輕症狀,但更需注意引起發炎性腸道疾病之風險,乾癬患者罹患大腸癌風險高於正常人1倍。當有腸胃道症狀時,盡早轉診及早檢查。
40歲的小萍是上班族女性,約3年前出現皮膚脫屑和紅色斑塊,經診斷為乾癬,平時使用局部類固醇塗抹和口服免疫調節藥物,皮膚病灶控制良好,但幾個月前換新工作後,壓力大增,時常跑廁所併有腹瀉,皮膚科醫師建議她到胃腸科門診做大腸檢查,竟發現有一顆1公分左右的良性腺瘤瘜肉。
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教授紀景琪表示,乾癬是一種慢性發炎性皮膚病,形成的原因包括了先天的基因遺傳及後天環境因素等,在台灣的盛行率約為千分之2.3,全台灣大約有5萬名以上的乾癬患者。
延伸閱讀:患乾癬20年走路如企鵝、眨眼都痛⋯看診3步驟可望清零
此外,每到冬天低溫日照少,或是常熬夜、壓力大、病毒感染、肥胖及菸酒等不健康的生活作息,皆會引發或惡化乾癬。
目前有越來越多研究指出,乾癬並不只是皮膚病,也是一種全身性的發炎疾病。除了皮膚的發炎之外,也會伴隨體內許多器官的發炎反應,造成皮膚外的表現,例如心肌梗塞、慢性腎病、腦中風、眼部葡萄膜炎等。
根據長庚醫院的最新研究更顯示,乾癬病友與一般人相比,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增加1.16倍,其中若屬女性族群更高達1.41倍,並研究成果已刊登於2021年12月的國際頂尖期刊「美國皮膚科醫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皮膚上皮與腸道上皮存在很多相似處,例如都有很充沛的血管、存在很多微生物叢,兩者同樣都接受來自外界的刺激,並扮演著人體不可或缺的免疫防禦角色。」紀景琪指出,皮膚的發炎與腸道的發炎有密切的關係,若出現以下症狀,就應積極就醫檢查治療:
過往研究顯示,乾癬病患比起正常人有更高的風險會發生發炎性腸道疾病,如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乾癬患者發生克隆氏症的機會是正常人的2.53倍,而發生潰瘍性大腸炎的機會則是正常人的1.71倍。延伸閱讀:腸道發炎因體內「這功能」錯亂!一篇懂症狀、治療方式
林口長庚醫院肝膽胃腸科醫師李承翰補充,大腸癌大多是由大腸瘜肉演變而成,如果能在瘜肉發展成癌症之前,將其切除,就可以降低腫瘤產生的機會,建議民眾定期進行糞便潛血檢查。此外,大腸鏡檢查與鋇劑下消化道攝影,更是檢查大腸瘜肉的利器。
紀景琪鼓勵乾癬患者積極就醫、持續治療,保持生活作息規律、睡眠充足、放鬆心情、適度運動、避免菸酒及高熱量飲食,並注意體重控制,將有助於控制乾癬病情。若是出現腸胃道症狀,建議轉診至胃腸科門診做進一步的檢查。
(原文標題:皮膚紅腫脫屑⋯恐全身發炎徵兆!醫警告:腸癌風險「逾常人1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