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被動軟柿子型」的人,經常表現出過於貶低自己,或者把對方置於首位的消極態度。因為很懂得體貼他人,耐受度也很高,所以總是被評價為「非常好的人」。極易被牽著鼻子走的被動軟柿子型,有哪些言行特徵?會產生哪些副作用?
文/安潔拉・森
本文目錄:一忍再忍的「 被動軟柿子型 」特徵(點擊可快速前往)
第一章提到的案例芝賢,就是典型的被動軟柿子型。這類型的人,雖然不會侵害他人的權利,卻允許他人侵犯自己的權利,甚至還會自我攻擊。被動軟柿子型的人,在產生負面情緒時也不會表露出來,而是先想著迎合對方,所以周圍的人有時很難察覺他們的想法與情感。
即使對方強行推進,被動軟柿子型的人也不會明確劃分界線,而是習慣繼續隱忍,並反覆透露出「這種程度還好」的訊息。因此,即使對方隱約察覺到自己越線,也很容易用「對他來說這應該不算什麼」當藉口,來迴避應該承擔的責任。接著,「對你來說這不算什麼吧」,逐漸變成理所當然的期待,也就是「即使我這麼做,你也應該接受」。侵害對方權利的問題行為反覆出現,甚至變本加厲。
屬於被動軟柿子型的人,經常表現出過於貶低自己,或者把對方置於首位的消極態度。因為很懂得體貼他人,耐受度也很高,所以總是被評價為「非常好的人」。當然,適度的謙讓、關懷與忍耐,是為人的重要品德,但任何事物只要逾越限度,就會隨之產生問題。
接下來,就讓我們看看被動軟柿子型的人,在說話時有哪些主要特徵:
說話特徵 | 舉例 |
---|---|
句子的連接與斷點不明確 | 結尾部分含糊拖沓、支支吾吾等。 |
無法完整地把句子說完 | 遲疑、猶豫,經常說到一半打住或乾咳等。 |
說話時聲音不清晰 | 說話時聽起來哼哼唧唧、哽咽、顫抖不安,或者音量過小,沒有高低起伏等。 |
重點不清楚 | 說話拐彎抹角、長篇大論等。 |
編造理由進行辯解 | 「我是想幫你,但⋯⋯」等。 |
即使內心抗拒,表面上也假裝無所謂 | 開玩笑似地一笑置之、自嘲等。 |
總是迎合對方 | 刻意壓抑,不表露自己的情緒或需求;自我攻擊、貶低等。 |
過分地表示歉意 | 在不適當或不必要的情況下,也不斷地說「對不起」等。 |
提前防禦,避免可能發生的攻擊 | 例如以「對不起,很抱歉打擾你」來表示歉意; 「你應該會很傷心、可能會心情不好」來進行推測; 「也許我說得不對」、「我的主張不一定就是對的」來分辨是非; 「不是什麼重要的事,不必太在意我說的話」來自我貶低; 「不是只有我這麼想,大家都這樣說」來迴避責任; 「雖然講出這種話很傻,但我就是不太懂」來自我否定等。 |
藉由自我貶低來表現禮儀和謙讓,是東方品德與文化的特殊性,但若表現得太過頭或經常反覆,就可以算是被動軟柿子型的溝通。
那麼,被動軟柿子型的人,行為上有哪些特徵呢?身體語言又被稱為手勢或肢體語言,根據社會和文化的不同,以多樣的形式展現。例如說話時盯著對方的眼睛,在歐洲代表著尊重與真誠,
但在某些情況下,也可能被認為是「不禮貌」。儘管如此,肢體語言仍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有時能傳達比語言更強烈的訊息。
被動軟柿子型的人,在溝通時常見的行為特徵如下:
行為特徵 | 舉例 |
---|---|
姿勢看起來缺乏自信 | 如彎曲的姿勢、萎縮的姿勢等。 |
散漫的手勢 | 反覆摸頭髮、衣服或脖子,或者撕嘴皮、指甲等。 |
言行不一 | 嘴上說心情不好,但臉上卻露出笑容; 一邊勸阻,一邊表現出親切的態度; 果斷地表示否定,肢體卻畏畏縮縮。 |
防禦的動作 | 掩嘴、雙手緊緊地交叉在胸前,或者把手放進口袋裡等。 |
迴避的行為 | 避開視線、過度保持距離、躲避聯繫或失聯等。 |
自我壓抑 | 表情沒有變化,下巴或臉部肌肉僵硬; 身體向某一邊傾斜,看起來不舒服或不自然; 經常自我檢視,過度地控制表情和姿勢等。 |
極易被牽著鼻子走的被動軟柿子型,溝通時似乎只會吃虧,但短期來看也有好處。這類型的人,大多會獲得「善良」或「好人」之類的稱讚,由於他們習慣順應團體規則和他人的要求,能夠「不出風頭」地融入群體,因此被批評或拒絕的風險也較低。只要不向他人提出請求,自然不會被拒絕;不刻意提出問題,捲入爭議的可能性就很小。比起直接面對並解決衝突,被動軟柿子型的人會透過這種方式,迴避、拖延、縮小或隱瞞問題,避免在短期內造成不便,進而減少不安和憂鬱等負面情感。
相對地,其副作用也不容小覷,雖然短期內能降低不安、憂鬱等情緒上的痛苦,但如果持續隱忍、壓抑自我,接受他人的要求,就會逐漸逼近臨界值。假如負面情緒不斷累積,很可能會在某一瞬間突然爆發,變得具有攻擊性。平時性格溫順,但「蓋子」爆開就一發不可收拾的人,通常屬於這種類型。
如果勉強自己聽取他人過分的請求,就會被困在「好人」的形象中,導致人們的期待與要求愈來愈多。「善良」、「好人」這樣的評價,很容易變成「好欺負」,如此一來,人們的要求自然愈來愈超過,也愈來愈頻繁。「過分的好意,只會換來他人的隨意」,這句話精準地表現出被動軟柿子型「不斷提升他人期待值」的缺點。假如長期持續這種溝通方式,可能會反覆遭遇期待對方做出犧牲的相互依賴關係、單方面過度犧牲的不平衡關係,甚至是具有破壞性的關係。
此外,被動軟柿子型的人代替他人解決問題,相當於切斷對方自己克服困難的機會與責任。雖然表面上看似犧牲,但實際上是以「沒有我不行」的態度,代替他人完成一切,藉此證明自身的價值與必要性,所以又被稱為促進者(Enabler)或「好人情結」。若長期處於這種狀態,會讓對方的無能與依賴肆意蔓延。
節錄自:大好書屋《守護我的關係心理學:認識4種溝通類型×49個心理圈套,用英國IAPT 10週關愛課程照顧自己/安潔拉・森 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