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婕/ FM Obligacion 由方格子授權轉載
心血來潮,好奇想知道古人是怎麼評詩的,找到了趙翼的《論詩》。
趙翼是清代的文學家與史學家,生於1727年、卒於1814年。這個300年前的歷史學家,對於世局的變化瞭然於胸,雖然這五首詩是他綜觀歷代詩作的評論,但解讀為世事起伏的觀察也頗為貼切。
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預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覺陳。
~趙翼《論詩》
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隻眼須憑自主張,紛紛藝苑漫雌黃。矮人看戲何曾見,都是隨人說短長。
少時學語苦難圓,只道工夫半未全。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詩解窮人我未空,想因詩尚不曾工。熊魚自笑貪心甚,既要工詩又怕窮。
這五首詩講出了幾個重點:
當每個人都能朗誦「床前明月光」和「朱門酒肉臭」的時候,儘管意境再高,這些詩作也成了老生常談。雖然李白和杜甫有「詩仙」和「詩聖」的歷史地位,但後代詩人輩有佳作,杜甫和李白也就不那麼新鮮了。
就像柯達一樣。柯達公司是膠片和第一部給非專業人士使用的相機的研發者,在1930年在世界攝影器材的市場佔有率達75%,利潤率高達90%;1963年推出傻瓜相機,轟動全球。可是卻因為太晚進入數位攝影市場,在2012年宣告破產。就算是10年前也可能沒有人會想到柯達有破產的一天。
「矮子看戲」的比喻特別生動,因為看不見台上的表演,散場之後也只能道聽塗說。
在這個網路發達,人人可發聲的時代,有許許多多的訊息互相矛盾、往往令人疑惑,這時更需要仔細求證之後才決定自己的立場。
對於篤信「人定勝天」的人來說,這個論調聽起來像異端邪說。但年紀再大一些的人,就能體會造物主的大能,許多事情不是人可以計畫的。就像兩年前的現在,沒有人能想到川普會成為美國總統一樣。
這幾首詩可以說是環繞「長江後浪推前浪」這個中心思想而來的。
不同的人對「長江後浪推前浪」這件事的感受自然大不相同。
如果你是「觀浪者」,大概會覺得「食花生等睇戲」隔山觀虎鬥是一件快樂的事。既有臨場感、又於己無關,就跟去戲院看電影一樣過癮。
如果你是「後浪」,在公司的「潛力計畫(或MT計畫)」當中,經過了幾次的考核升遷成為主管,又是部門最年輕的一員。當然覺得自己是青年才俊,「後浪推倒前浪」是理所當然:畢竟老人的體力和電腦技術都沒有你強,你來帶領他們是應該的。
如果你是「前浪」,為公司立下汗馬功勞,認為自己可以在公司做到65歲退休,卻突然被告知公司業務縮編,職務已被下屬取代。你的心裏自然不好受,因為你還沒有準備好「後浪取代前浪」這個冷酷的事實。
每個人在不同的時期都會經歷這些角色。我這三種角色都試過。
年輕的時候自己不是「後浪」就是「觀浪者」:升遷是理所當然,沒有份升遷至少也有份看戲,無論如何都是件好事。後來年紀漸長,慢慢發現每一次組織調整都讓自己越來越接近「前浪」(因為比我更前的前輩都離開了),漸漸覺得心驚,時不我予的失落感也與日俱增。那是段最難熬的日子。
「後浪」與「前浪」的角色轉換通常歷時多年,真正成為最前排的浪頭抵達海灘時,已經不再有情緒,有的反而是瞭然於胸的鎮定。
現在的我已經是上了岸的前「前浪」,但坦白說,我並沒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雄心。
我覺得在不同的階段應該做不同的事。
不需要像舞台劇《Sunset Boulevard》裡面那個一把年紀還想演18歲少女的電影紅伶,懷念舞台上的風光、想要重新回到鎂光燈下。
即使劉曉慶真有本事演少女慈禧,在螢幕上看來就是有說不出的怪異。過了賞味期的食物再怎麼加工,即使味道還在,感覺也不對了。
又好比伍迪艾倫從1966年開始執導電影,50年多年來從未中斷,可是他後來的電影漸漸少了原本的尖銳與慧黠,沒有以前那樣「伍迪艾倫」。好像牛肉湯的原汁多次摻水,只剩下依稀的牛肉味。
「後浪」應該該趁著潮汐的力量,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下,放手一搏,順勢往前衝。
上了岸的「前浪」可以在陸地上開展新生活,體會不一樣的風光。閒暇之餘,也可以做個遠處的觀浪者,遙想當年一番。見到「後浪」遇到危機的時候,可以給他們一些意見,讓他們少走一些冤枉路。
「前浪」與「後浪」應該成為世代傳承的夥伴,而不是互爭風頭的對手。
如此一來,「前浪觀後浪」才能更灑脫、「後浪追前浪」才能更賣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