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履歷工作經歷的小訣竅:很多人在撰寫時,總會覺得有些概念是「理所當然」、「想當然爾」的內容去略過不談,但每個人心中的想像不盡相同,務必要站在讀者角度思考,他對這份職務的認知是否和你想表達的是一致的。
文/Stevehuang 由方格子授權轉載
前一陣子正好在協助一個學生申請德國的研究所,這個學生有蠻多打工的經驗,也曾經在7-11當過一陣子的店員。在台灣生活過的人想必都知道,7-11店員大概是全世界零售業態最全能的店員,不但收銀上下架,還要能煮關東煮,微波,泡麵,清理各種機台,照顧老人,但這件事情要怎麼寫在履歷呢?
在討論做了些什麼以前,我總會建議學生留兩行空格在公司下面,介紹這家企業是什麼。
學生一臉震驚的問我說,「有人會不知道7-11嗎?」
「那我問你,你知道Rewe或Metro的差別嗎?」
「如果不介紹7-11在台灣的規模,業態,客流量,商品跟服務的數量,那讀者把這個當成鄉下巷口賣樂透順便賣飲料的雜貨店,或是加油站附設的便利商店,是不是也不能怪人家?」
在跨文化交流的時候,我們通常會解釋的比較多,試著給更多的文化背景,不過多少還是會假設一些事,像假設對方應該都知道7-11,台積電,ASUS這類的大企業,所以往往會跳過這個基本的介紹,真實是,聽眾根本就不知道我們在描述的主體,或是聽眾對於這件事有不同的認知。
履歷的目的是為了完整傳達我們的學歷或是工作背景,那我們要站在讀者的角度去思考,當審履歷的人看完這份文件,他對這個履歷的認知是不是跟你要表達的一樣。
甚至可以說「不認識7-11不是讀者的錯,是無法清楚解釋7-11的那個作者的錯」。
當每個小點都出現認知差異時,最後容易有誤判,本來該加分的項目最後會變成不加分,或甚至小扣分,例如讀者想像的7-11就是街口的樂透店,順便賣點飲料跟不好吃的麵包,那可能會出現扣分效果。這情況下損失不是讀者,而是想申請學校或是工作的人。
"但每個東西都要重新解釋不是很累嗎?我這樣履歷不就超級長 "
看到這邊可能會想問,那不就每件事都要長篇大論?有幾個我覺得效果比較好的方式:
跟在台灣求職不一樣,每個人資多多少少都會知道你公司的背景跟風評,職位的任務跟難易程度,但對於外國學校跟公司來說,他們可能一無所知,但這不見得是我們的劣勢,以這種假設去溝通,除了能讓別人對我們的認識更不打折,我們也有機會選擇更有利的說法,讓自己的經驗聽起來更有份量。
(原文標題:德國求職/留學經驗談:在履歷上解釋7-11是什麼公司的好處是?)
★ 最新求職情報不漏接,《職場力》電子報每週派送 → 免費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