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林電機以「有溫度的新人培育計劃」擁抱多元人才!員工職涯發展不設限|精選職缺

職場力整合行銷
2024.08.14
38533次觀看

你是否認為加入「重電產業」的門檻很高呢?非本科系的是否「門都沒有」?台灣重電龍頭的「士林電機」推動的「新人培訓計畫」打破科系迷思,即便並非電機相關背景的人才也能加入,而且藉由一系列的教育訓練、進修課程、培訓安排打造穩定、多元發展的職涯規劃,讓《104職場力》帶你一同來了解!

文/《104職場力

近年因應氣候變遷,全球能源轉型迫在眉睫,相關產業鏈紛紛動起來,更積極招募綠能人才。台灣重機電產業也在這波綠色浪潮中嶄露頭角,來自各國的諮詢、訂單量也創下新高,身為台灣重電龍頭的士林電機(以下簡稱士電)也不例外。

過往,大眾對重電產業多半抱持管理嚴謹、工作環境嚴肅的刻板印象,普遍認為只有電機相關背景的人才才能進入該產業。如今,重電產業從冷門產業躍身為明日之星,公司想要尋覓人才,從內到外強化組織及人力資源體質成為必然趨勢。

成立近70年、始終專注研發電力相關產品的士電也深知這一點,近年不斷積極調整人力資源政策,做好迎接未來「綠能生力軍」的準備。

創新 DNA 打造「新人培育計畫」、助人才快速接軌

創新 DNA 打造「新人培育計畫」 助人才快速接軌

士電服務逾20年、現任人資處處長Michelle表示,士電現在的企業文化和教育訓練體系並非創立初期就是如此,「我覺得公司很鼓勵同仁勇於嘗試和創新,是從無到有的過程中相當重要的要素。」

她舉例,「新人培育計畫」就是教育訓練的核心之一。該計畫包括90天新人訓練、實地參訪製造現場以及新人與高階主管座談會,目的是幫助新人快速了解士電的組織文化。

「新人訓(New Employee Orientation)」會依各部門職務和相關主管共同規劃,確保訓練內容符合需求,公司導覽則是幫助新人快速了解公司的全貌,也會安排高階主管和新人進行面談,拉近彼此的距離。」Michelle分享公司新人制度。

到職3年、現任人資部招募專員的Tony,就是執行計畫的其中一員。正值30歲的Tony是人力資源相關科系畢業,外表斯文,內心非常有想法。當初從數個企業的錄取通知中選擇士電人資部門,就是希望讓自己的職涯有更多歷練機會。

「一般只有規模大、重視 HR 發展的公司,才有機會在人資領域獲得完整歷練的機會。」他有點靦腆地表示。

Tony以自身為例,加入士電的頭兩年,主要職務是教育訓練,到職初期和各部門、廠區同仁的交流相當頻繁,新人訓除了能夠快速了解士電的組織文化外,更能夠與來自各單位的夥伴建立「同梯」的革命情感,對於日後跨部門溝通上有很大的幫助。

104精選:【士林電機】職缺(線上點選、馬上應徵!)

電力設備研發工程師看職缺
太陽能&儲能 工程案-機電工程師看職缺
電力設備外銷業務工程師看職缺
電動車馬達機構設計工程師看職缺
車用電裝品國外業務專員看職缺
變壓器裝配技術員看職缺


人才背景不設限、特質比專業更重要

人才背景不設限、特質比專業更重要

另一個例子,則是在重電事業群北美外銷部擔任工程師的Allen。

年僅25歲、留學英國研究所畢業後加入士電剛滿一年,非工科背景的他如今已經能和國外客戶侃侃而談機電產品相關知識。

Allen個性開朗健談,在受訪過程中提到自己喜歡的事物時,便會滔滔不絕地分享。談及當初加入士電的原因,他說是因為看好能源產業的前景,自己又喜歡跟外國人交談,在面談過程中得知有海外歷練機會,就決定加入。

不過,Allen也直言,一開始對產品並不熟悉,壓力其實很大,「缺乏電機知識背景,我覺得是蠻大的挑戰,但透過公司新人培育計畫有系統性的學習讓我快速步上軌道,挫折感相對沒那麼重。」

他舉例,公司第一個月安排他到工廠和製造部門互動,了解產品製程、機構設計原理以及電機基本知識;第二個月和第三個月則學習國貿知識、公司訂單作業流程以及合約審閱等相關訓練。

不到一年時間,Allen已經有派駐美國2個月的經驗,並參加美國IEEE大展,現在每週都有接洽國外客戶的機會,在主管的帶領下也開始學習向客戶報價以及商務應對技巧,累積實戰經驗。士電更進一步為Allen規劃產品結構設計課程,希望提升他和客戶對談時的說服力,以技術營業為目標前進。

「我覺得超好玩的,每一天都在挑戰自己。而且遇到問題時,公司前輩都很樂意分享。」Allen語帶興奮地說。

人資處處長Michelle也提出自己的觀察,認為公司以往在招募業務人才時,會希望求職者有電機背景,但隨著教育訓練體系逐漸完備、持續優化,公司其實已經有能力為非電機背景的人才培養專業知識,「現在人格特質反而比專業更重要,」未來求職者的特質與潛力,將成為招募人才的評核重點。


從餐飲業轉職電機廠、產線員工變30人團隊主管

從餐飲業轉職電機廠、產線員工變30人團隊主管

士電用人唯才的精神,也不只針對新生代。當新生代逐漸成為資深員工,公司也會為其規劃長期培訓計畫。從餐飲業踏入士電的Nick,就是典型的案例。

現職電裝品事業群製造課主任的Nick,高中畢業後先是進入餐飲業工作,後來希望增加收入,便考慮轉換跑道。他直言自己個性務實,當初是在徵才網站上看到士電有提供宿舍和免費員工餐廳,就決定加入士電

Nick笑說:「我是苗栗人,廠區在新竹,想說住宿和供餐可以減少一些經濟壓力,畢竟能省則省嘛!」

他提到,自己是2011年加入公司,剛開始從產線技術員做起,工作一段時間後,主管認為自己雖然是資訊科畢業,和電機不太相關,但學習能力強,資質也不錯,因此希望可以他進修。

後來,Nick在主管的推薦下,自發性到科技大學夜間部進修4年,白天上班,晚上念書。畢業後,Nick從產線人員升遷為製造課主任,管理人數超過30人,負責管理產線效率,改善產品製程,並協助第一線同仁解決產線面臨的難題。

談及教育訓練,Nick表示,他到職那一年還沒有新人培育計畫,教育訓練僅有馬達、發電機等產品知識可以學習,但升上主管後從旁觀察新進同仁接受新人培育計畫的情況,認為計畫能夠協助新人快速融入公司環境,加上自己也是士電儲備幹部計畫的重點培訓人員之一,相當肯定公司在教育訓練及職涯發展的規劃。

「我覺得公司不只看重同仁的教育訓練與職涯發展,也蠻重視工作與生活的平衡。現在想想,加入公司至今10多年,我從沒有動過離職的念頭。」Nick認真地表示。


員工福利「軟硬」兼備、凝聚員工向心力

員工福利「軟硬」兼備、凝聚員工向心力

士電除了提供新人完整教育訓練、外派機會以及免費員工餐廳和宿舍,也規劃各種課程、進修管道供員工精進自我,並定時安排軟性活動,開放給同仁攜眷參加,精進員工能力的同時,也凝聚士電人的向心力。

Allen分享,自己時常接觸美國、日本及東南亞的客戶,為了精進語文能力,參加公司開設的語言課程、聘請專業日文老師到公司實體上課,「我跟你說,很像大學選修課的概念,我覺得很棒!」

Nick則是因應職務作業需求,經由公司補助,參加起重機操作資格檢定,最後順利考取證照。

此外,士電總部位於台北,新竹有三個廠區,同仁即便隸屬不同單位、分隔兩地,還是能從新竹廠區的籃球場上找到交集。

「我們蠻多同仁喜歡打籃球,公司在新竹廠區也有設立體育館,所以我們固定每週四都會在籃球場集合,台北同仁下班後也會一起參與。」喜歡運動,時常在體育館打球的Nick說。

對此,Tony補充,公司每年也會舉辦籃球比賽,現在共有5個隊伍,「舉辦員工家庭日活動時,我們也會設計親子籃球賽增加趣味性,參加過的同仁都覺得很棒!」

104精選:【士林電機】職缺(線上點選、馬上應徵!)

【士林電機】最新職缺馬上看!
《LD》太陽能設備(PV inverter)開發業務代表
新竹縣新豐鄉|月薪40,000~65,000元
【STAFF】總務人員 (台北)
台北市士林區|月薪35,000~55,000元
【STAFF】人力資源主管 (新竹廠區)
新竹縣湖口鄉|待遇面議

沒看到有興趣的職缺嗎?


跨部門轉職機會多元 職涯發展不受限

從教育訓練體系著手,短期而言,不僅有助於新人快速融入環境;長期來看,對員工跨部門轉職及培養公司人才庫都有正面效益。

Michelle分享士電對於人才多元發展的看法「隨著公司教育訓練體系不斷優化,不論是研發單位的同仁挑戰營業PM職務,或是幕僚單位同仁轉調到營業單位歷練,主管們都非常支持人才的輪調歷練與發展規劃。」為員工提供穩定、多元發展的職涯,是公司持續努力的目標。

士電的產品線從馬達拓展到能源領域設備,事業版圖和客戶遍布全球,保有創新DNA與「既嚴謹又有溫度」的組織文化及訓練制度,讓士電得以「內外兼具」,為員工打造多元職涯發展路徑,也帶來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士電未來也將秉持用人唯才、職涯發展不設限的精神,帶領新生代綠能軍在市場上持續開疆闢土,繼續站穩重電領域的龍頭寶座。

士林電機「有溫度的新人培育計劃」擁抱多元人才

創新DNA打造「新人培育計畫」90天新人訓練、實地參訪製造現場以及新人與高階主管座談會
人才背景不設限、用人唯才人格特質比專業更重要,完備教育訓練體系能為非電機背景的人才培養專業知識
長期培訓計畫、兼顧職涯發展規劃長期培訓計畫,除教育訓練之外亦針對員工職涯發展提出規劃
福利「軟硬」兼備,凝聚向心力免費員工餐廳和宿舍、餐費補助(台北),各式課程、進修管道,鼓勵同仁攜眷參與公司活動
跨部門轉職機會多元,發展不受限教育訓練體系優化,鼓勵員工跨部門轉職及培養公司多元人才庫,滿足員工穩定、多元發展的期待

精選【士林電機】職缺,成為士電人、馬上行動!


Z世代要的不只是薪資,工作價值更重要!

《104職場力》為您整合最新行銷觀點,帶您掌握招募實例、徵才觀點、最新產業趨勢,時下最熱門的話題,一起關心產經議題,創造更多的客戶價值,打造「內容行銷」的共榮圈。若您有任何整合行銷需求,歡迎來信:blog@104.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