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不同階段扮演多種角色,但常面臨角色間的排擠和難以兼顧的情況。觀賞戲劇讓人看見劇中人物的選擇,反映自身處境。觀眾可透過角色投射情感,安全地反思生活,重新經歷內心感受。其實選擇要追的劇也大有學問,建議根據興趣、主題或演員進行分類,從中獲得慰藉和啟發。透過戲劇,人們可以更深入認識自己,照顧內在情感,並從中找到心靈上的安慰和連結。
文/蘇鈺茹、蔡詩詩、陳祺杰、圖/JESHOOTS.com
編輯整理 /104高年級
角色認同指的是一個人的態度及行為與其應扮演的角色一致,例如:認同好學生的角色,會試著努力讀書;身為父母,會努力照顧家庭、照顧子女等。每個人在每個階段都可能同時扮演著多種角色,例如我們在婚後會多了夫妻、父母的身分,在執行各種角色的任務時,難免也會遇到困難,角色之間也可能會發生相互排擠、難以兼顧的狀況。就像故事中的佩霞進入婚姻後,多了人妻、人母的角色,逐漸因工作與家庭兩頭燒而失去自己,經歷了角色認同危機。
陷入認同危機的個體一開始常會出現無法接受的反應,也會因為擔心他人眼光,或是不願意讓人感覺自己軟弱無助、害怕面對他人的詢問,而無法向他人傾訴。此時,他們需要一段時間重新整合自己,調整角色的優先順序,讓自己重新與生活、事件連結。就像佩霞在沉澱一陣子後才能重新出發,甚至回過頭找以前的閨密聚會,這些都是重新定位好自我角色的表現。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透過執行多重角色的責任、義務,得到滿足感與成就感。然而,當突發事件導致我們必須在各角色間做出調整時,我們就需要依據角色的重要性與意義,試著做出改變或取捨,而不是堅守著社會對於各種角色的刻板要求。
當我們感覺煩悶、生活被卡住時,可以透過觀賞戲劇,看見劇中人物所做的各種選擇,像是面對破碎的婚姻時,有些角色是如何做出結束婚姻的選擇,找到新的生活;或是如何選擇留在婚姻中,修補與另一半的關係,重建破裂的家庭;或是選擇漠視,各自過各自的生活。我們並非是要依樣畫葫蘆在現實生活中選擇其中一種方式執行,而是可以透過劇中的角色更加貼近自己的感受。
此外,我們也可以將自我的情感投射在角色身上,同時保有一定的距離,安全地進行反思。尤其是戲劇中發生的情節與我們當下的生活狀況雷同時,我們可以透過劇中的角色,重新經歷一次類似的事件與感受,透過代入那些角色人物,把內心的感受說出來,或甚至勇敢地完成我們所不敢做的事。儘管戲劇結束後我們仍需回歸現實生活,無法免除過去所受到的傷害,或完成未能實現的夢想,卻能在心中留下一股暖意,感受到自己被理解了。
你會有興趣或是過去曾經看過的電影、影集中所出現的角色,都可能呈現出你所在意的人格特質、價值觀等等。你也能從劇情中發現自己不擅長面對的事物,例如親人死亡、好友背叛、職場的險惡、夫妻關係等。透過這樣的探索,也許可以幫助你更加認識自己,以及如何透過故事、電影來照顧自己的感受。
如果你平常已經有看電影、影集的習慣,那麼你可能已經有一套自己的選片邏輯。這時你可以依照以下幾種方式,將你平常觀看的影片做個簡單分類,利用閒暇時間觀看,或先備好在某種特別的情緒下可以觀看的片單,在需要時觀看。
如果你平常沒有追劇的習慣,也沒有特別追蹤某位演員或特別關注某類劇情,建議你可以嘗試用以下方式來選片:
節錄自:商周出版《不想談也沒關係:心理師帶你以非語言方式,為封閉的心靈打開些許空間,擺脫失落,獲得療癒,作者:蘇鈺茹、蔡詩詩、陳祺杰》
關於【人生第二曲線】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高年級不打烊】好友募集中!活動優惠、最新資訊不漏接,點擊圖片現在就加入▼
★追蹤【高年級】粉絲專頁,開啟精彩人生下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