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職場力

工作不是生命的全部,職稱不代表真實的你,如何打造你要的人生,全球媒體天后歐普拉這樣說

文/Oprah Winfrey , Arthur C. Brooks 圖/KAL VISUALS on Unsplash

整理編輯/104高年級

你是用工作來自我認同?還是自我物化?

不管你的職涯發展模式是線性、穩定型、三分鐘熱度,還是螺旋式上升,你很可能非常在意自己的工作。被問及從事何種職業時,你會興高采烈地向他們介紹你的工作,因為在很大程度上,工作與自我身分認同緊密相連,這對於積極追求自我成長的人而言,更是如此。

強烈認同自己的職業並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並沒有錯。工作上追求卓越是一大美德,我們也一直盡最大努力,在謀生的職場上力求出人頭地,但是這麼做暗藏一種危險。你會輕易地用工作頭銜或職責代表你,以至於真實的自我(true self)不見了。換言之,你不是三個孩子的母親瑪麗;不是體貼入微的丈夫約翰。在他人眼中,你的首要身分是地區經理瑪麗,或是資深教師約翰。這就是所謂的自我物化(self-objectification)。

將他人看成物品顯然是有問題的。研究顯示,當一個人被物化,例如被他人拿身體特徵定義自我價值,包括被他人用眼睛吃冰淇淋或肢體騷擾,影響所及,被物化者的自信心和工作能力都會下降。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稱這現象是變成「他人欲望的對象」,這時「人與人互動該遵循的道德都停止發揮作用」。

身體被物化只是其中一種類型,工作時被物化是另外一種,而且特別危險。二○二一年的一項研究分析了職場的物化現象,結果發現,物化會導致身心俱疲、對工作不滿,以及憂鬱症。這種情況可能是因為老闆把員工當成隨時可取代的勞動力,或是員工視老闆只是發薪水的人。

因此大家不難理解,為何我們不該物化他人。然而還有一個不明顯但同樣危險的物化現象:當物化的主體和被物化的客體是同一個人時——也就是你物化了自己。我們會透過很多方式物化自己,例如用外貌、經濟地位、政治觀點等評估自身的價值,但不論什麼方式,都可歸結到一個有害的核心行為:將自己身為人的多樣性,簡化壓縮到只剩一個特徵,並鼓勵其他人也這麼看自己。在職場,這可能意味用薪資或頭銜決定自我價值。

就像社群媒體鼓勵我們用外貌物化自己,工作文化也鼓勵我們用職業物化自己。美國人習慣欽佩忙於工作且雄心勃勃的人,因此容易讓工作佔據生活的每一刻。很多人幾乎只談論他們的工作,這等於在告訴他人:「我等於名片的頭銜。」這種心態或說法可能優於「我是老闆的工具」,至少「我等於名片的頭銜」聽起來更像個人,也比較給力,但這種想法有個致命的缺陷:因為理論上,你可以辭掉現在的老闆,另謀高就。但是你辭不掉自己。請記住:你是自己的執行長。

職場的自我物化如同虐待,因為我們對待自己猶如差勁的老闆對待員工,缺乏憐憫和愛心。請假或不上班讓我們內疚不已,覺得自己懶散不夠勤奮,一直在指責和貶低自我。被問到「我夠成功了嗎?」,答案總是「不——得再加把勁!」等到結束退場的一天(因為職業生涯走下坡或是遭遇挫折),我們就會感到空虛和油盡燈枯。

在工作或職涯路上,你是否物化了自己?如果是,你得認清一件事:只要你一直物化自己,你永遠不會感到滿足。工作或職涯應該只是你這個人的一部分,而非全部,所以不該易客為主。以下兩個做法可以幫助你重新評估自己的人生要務。

首先,讓工作和生活之間保持一些距離。以關係為例,也許你正經歷一兩段不健康的關係,但若要看清這一點,唯有與它保持距離一途(無論是出於自願還是非自願)。事實上,保持距離才看得清真相,這可能才是導致大多數分居關係最後以離婚收場的原因,若雙方分居的時間超過一年,離婚的比例更高。有了距離與空間,你可以看得更清楚、更客觀,做出更明智的決定。

放下工作去休假 有距離你才能表現更好

同樣的原則也適用於職涯。首先,度假的主要目的應該是自工作中脫身(與工作保持距離),同時和所愛的人共度美好時光。這聽起來不是顯而易見的道理嗎?度假不就是該完全放下工作嗎?其實雇主應該感謝員工休假,畢竟體力恢復後重回工作崗位,員工的表現會更好。

工作不忘休息的觀念類似古老的安息日,即每週定期放下工作休息。在安息日這個宗教傳統中,休息不僅是可有可無、錦上添花的事,更是理解上帝和自我的必要關鍵。根據舊約《出埃及記》,「因為六日之內,耶和華造天、地、海,和其中的萬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華賜福與安息日,定為聖日。」如果上帝會放下工作休息,或許你也應該如此。

休息不應只侷限於宗教,形式也不僅限於在星期六或星期日放下所有工作。例如,你可以每天晚上花些時間進入休息狀態,遠離工作,全心經營人際關係或從事休閒活動(這也包括不檢查郵件)。

再者,結交一些朋友,他們不會物化你(亦即不會僅看中你的職業或頭銜)。習慣自我物化的人,主動搭訕結交的對象也多半只看重他們的工作成就,這是人之常情。但自我物化很容易變成結交真心好友的障礙,而我們都需要真心朋友。如果交友時習慣自我物化(過於看重自己的外貌與職業等等),別人(你的朋友)也容易物化你。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結交工作圈以外的朋友。結交與工作無關的朋友,有助於你培養與工作無關的廣泛興趣和美德,發展成更全方位的人。這一點與第一個建議相輔相成,都是與工作保持距離。第一點建議你安排時間休息,與工作保持距離。第二點建議你結交與工作無關的人為友(如果你的工作是在家相夫教子,這個原則依然適用。你需要結交一些人,他們不會只把你視為家庭主婦或照顧者)。

擺脫物化自我的習性可能讓你感到不安,原因很簡單:我們都希望靠某種條件讓自己顯得與眾不同,例如比他人更努力工作、工作表現更出色等等,這些似乎是最直接的做法。自我物化是人類正常而自然的行動驅力,但也可能導致毀滅性結果。許多成功人士坦承,他們寧願與眾不同,儘管犧牲快樂也無所謂。

諷刺的是,努力成為獨特的人,倒頭來卻把自己簡化到只剩一個特質,把自己物化成了工作機器裡的齒輪。在希臘神話裡,納西瑟斯(自戀者)並非愛上自己,而是愛上自己在水中的倒影。用工作物化自我的現象也是如此:我們漸漸愛上了事業成功的自我,而非真實的自我。

請不要犯同樣的錯。你不是你的工作,我們的工作也不是我們的全部。請將目光從扭曲的倒影挪開,勇於體驗自己完整的人生和真實的自我。

節錄自:商業周刊出版《打造你要的人生,作者/Oprah Winfrey , Arthur C. Brooks ;譯者/鍾玉玨》


關於【人生第二曲線】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高年級不打烊】好友募集中!活動優惠、最新資訊不漏接,點擊圖片現在就加入

追蹤【高年級】粉絲專頁,開啟精彩人生下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