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忙碌的工作之下,我們都曾經做過錯誤的決策,與其事後後悔責怪自己,《終局思維》的作者夏恩.派瑞許 Shane Parrish建議,我們要為自己設定安全機制,用規則來避免失誤而不是單靠意志力與當下的判斷力來做決策。
文/夏恩.派瑞許(Shane Parrish) 圖/Tim Gouw
整理編輯/104高年級
睡眠不足、肚子餓、疲倦、情緒、注意力不集中、被催促的壓力、到不熟悉的環境等等,都可能影響我們的判斷力。安全機制(safeguards)是保護我們「不被自己害到」的工具,幫助我們躲開自己無力克服的弱點。例如,你想吃得更健康,但如果冰箱裡塞滿垃圾食物,這個任務的難度會大增。此時,清空家中的垃圾食物,就是一種安全機制,避免你在餓了或無聊時,一時衝動拆開洋芋片。安全機制有很多種,下面介紹五種最好用的策略。
第一種安全機制是阻止問題發生。其中一個方法是避免在不理想的狀態下做決定。匿名戒酒會替社團成員設計出「HALT」安全機制,這個字是飢餓、憤怒、寂寞、疲倦的首字母組合。當你想要來一杯時,先問自己是否處於這四種狀態。如果是的話,就處理真正的問題:讓自己不再飢餓、不再憤怒、不再寂寞、不再疲憊,而不是拿酒喝。
你也可以在面對重要決策時,先問自己:「我肚子餓嗎?我是否情緒很激動?我覺得寂寞嗎?還是環境讓我壓力很大?我覺得很累、睡眠不足嗎?」如果有任一答案為「是」,就盡量不要做決定,等到時機較恰當再說。
諾貝爾獎得主康納曼是認知偏誤這門學問的教父級人物。他與我分享一種能改善判斷力的方法:用規定取代決定。
單靠意志力來達成目標有個缺點,就是必須做出重複的決定與努力。每一天,你都得選擇要健身、不吃甜點,而不停做選擇會消耗我們的意志力。更好的方法是,完全跳過個人選擇,給自己規定。假設你的目標是少喝汽水,與其每次都要決定喝不喝,不如規定:「我只在星期五晚餐喝汽水」。這條執行路徑很短,也相對不容易出錯。
康納曼告訴我,他最喜歡的規定是:永遠不在電話上答應事情。康納曼知道自己希望被喜歡,所以當下會答應,但自從行事曆塞滿不會讓他快樂的事,他決定要更謹慎。後來,有人在電話上拜託他時,他會回答:「我想一想再告訴你。」這樣他就能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思考。此外,很多這類的請求也會就此消失,因為對方沒有再追問了。康納曼真正回覆、主動答應的例子很少。
想辦法讓「違背目標的事」變得更難做。有一次,我需要完成一份重要報告。但我每天到辦公室第一件事是開始收信。我說服自己要回完信才能寫報告。一直拖到快下班才開始寫,而那時我的大腦已經很疲憊了。日積月累的逃避最終演變成大麻煩,因為我讓自己在最糟的狀態下面對最重要的事。
所以,我告訴所有同事,在我交報告之前,如果有人抓到我在上午11點前打開收件匣,我就請吃午餐。我製造出足夠的摩擦力,讓我不會一早就收信。後來的上午時間,我都能專心工作,下午再回郵件、接電話、開會。
我們很容易低估「輕鬆程度」在決策中扮演的角色。我們的行為會選擇最小阻力的路,所以增加摩擦力,讓自己比較難做不該做的事,非常有效。
流程可以幫助我們後退一步,問自己:「我想達成什麼目標?」與「這麼做會離目標更近,還是更遠?」這些聽起來很基本的問題,我們在衝動下時常會忘記。
檢查表就是非常有效的安全機制。機師在每次起飛前,都會先確認一遍飛行前的檢查表。外科醫師每次開刀前,也會先確認術前檢查表。檢查表可以讓我們慢下來、回到基本事項:「我想完成什麼事?需要什麼才能達成目標?」這類問題就像是護欄,讓你持續走在通往成功的路上。
我們都只能從特定的觀點看事情,沒有人是全知的,但我們有能力隨時切換情境的角度。轉換參考架構,就是避免盲點的強大安全機制。
我從前的一位同事兼朋友A,有一天告訴我:「我做錯了,我忙著證明我是對的,沒有從別人的角度看世界。」從那時開始,他每次和別人討論工作,都會先說出他認為對方的觀點是什麼,接著問對方:「我有漏掉什麼嗎?」
這個問題很聰明,暗示了他很願意接受指教。人類最原始的直覺就是糾正別人,所以這個問題就讓對方更容易參與對話。對方如果真的糾正了他,A就能得知對方心中最在意的部分。對方回答後,他會再追問:「還有呢?我還漏掉了什麼?」
A連問兩次自己沒注意到什麼,強迫自己從別人的觀點看事情。他很快就成為團隊的溝通橋樑。後來他的主管換到新職務,每個人都希望他接下主管的位子。
節錄自:天下雜誌出版《終局思維:矽谷、華爾街菁英高效學習法,跳脫慣性束縛、突破情勢限制,平凡時刻都是翻轉向上的瞬間,作者/夏恩.派瑞許(Shane Parrish),譯者/許恬寧》
關於【人生第二曲線】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高年級不打烊】好友募集中!活動優惠、最新資訊不漏接,點擊圖片現在就加入▼
★追蹤【高年級】粉絲專頁,開啟精彩人生下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