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往往以「危機」之名悄然降臨,但書中主角的故事提醒我們,那或許是另一種形式的「重啟」。失去健康、摯友過世、職涯迷惘、身分認同崩解,他一度跌入人生谷底,卻也因此走向內在轉化。這不是崩潰,而是一場生命的重新對焦。從壓力、沉重與混亂中誕生出來的,可能是更真實、更自由的你。
文/ 奇普.康利、圖片/Simon Migaj
編輯整理 /104高年級
你如何知道自己已經步入中年?我覺得中年正潛伏在我的四周,蠢蠢欲動。
中年一般定義為40 ∼ 65 歲之間的階段。有愈來愈多的科學家相信,中年階段在近幾年拉長了,許多年輕的知識工作者由於人工智慧的出現,而覺得自己提早被淘汰了,還有許多人出於自願或被迫將退休年齡推遲。在美國,有一個關於中年發展的權威研究(美國的中年人生〔Midlife in the United States〕),是以25 ∼ 74 歲的成人為研究對象。
這個世界上的百歲人瑞愈來愈多,因此我認為可以把中年定義為35 ∼ 75 歲(有愈來愈多的社會學家有相同的看法)。如同青春期是童年與成年之間的過渡,或許中年的角色之一,是作為成年與老年之間的過渡。
我認為中年可分為三個階段。在早期階段(從35 ∼ 50歲),我們通常會經歷身體與情緒的變化與挑戰,有點像是成人的青春期。我們意識到自己不再年輕,但也不算老,我們有一種彷彿脫胎換骨的感覺。中年人生的核心階段是50 ∼ 59歲,我們開始適應這個新的人生階段,並看見中年的一些優點(你稍後會在本書讀到)。中年的後期大約是從60 ∼ 75 歲,我們還有足夠的體力工作並過著活躍的生活,同時有足夠的人生經歷看見並規劃未來:老年階段。我今年63 歲,剛開始熟悉中年的第三階段,但我也知道,身體此時會開始提醒我們,它不想被忽略。
當然,每個人經歷這三個階段的時間表不盡相同。中年主要是關於感覺,而不是年紀。如同其他的人生階段,每個人發展的進度也不盡相同。
塔菲.布羅德塞爾—阿克納(Taffy Brodesser-Akner)的進度就跟一般人截然不同。她寫了一本探討中年人生的書《弗萊斯曼有麻煩了》(Fleishman Is in Trouble),這本書後來拍成了影集。她說,她的中年危機比大多數人來得更早。塔菲在33 歲時曾接受全美公共廣播電台(NPR)《新鮮空氣》(Fresh Air)節目的訪問,當時她的孩子才1 歲。她並不像自己原本所想的,從電影學校畢業後就擁有飛黃騰達的事業,而她的其他同學看起來都發展得很成功。她說,「中年來到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打擊。」
但我的老爸爸史提夫屬於另外一種極端,他說,他的中年人生一路持續到75 歲,他的事業直到那個時候才開始走下坡。
無論人們對中年的定義是幾歲,對許多人來說,人生五十才開始。在那之前的人生只不過是彩排而已。
幸好,我們可以在字典裡找到一個對中年比較正面的描述。你如果用字典查C 開頭的字,你會找到chrysalis 這個字,意思是「過渡型態」。當一隻毛毛蟲成熟時,牠會用少許絲線把自己固定在一個細枝上,然後形成一個蝶蛹。在蝶蛹的保護之下,蛻變的魔法開始發生。這個過程雖然有點暗、有點黏糊糊的,而且必須獨自經歷,但這是一種轉化,而非危機。然後,我們知道,毛毛蟲蛻變之後,會變成一隻翩翩起舞的美麗蝴蝶。
假如你順從蝶蛹的呼喚,那代表你必須停止不斷積聚的動作(就像毛毛蟲不停的吃葉子),那代表你必須放下年輕時代的思維、習慣、身分認同、故事與決定,因為那些已經無法反映我們是怎樣的人,或是我們注定要成為的人。據報導,搖滾音樂家大衛.鮑伊(David Bowie)離世之前曾說,「變老是一個美妙的過程,使你成為你注定要成為的人。」
中年是內省的好時機,是從靜止走向自由的旅程。如果我們的中年人生召喚是「變成蝴蝶」,那麼我們就必須超越毛毛蟲的階段。
毛毛蟲吃葉子,蝶蛹轉化,蝴蝶授粉。剛進入中年時,我們所積聚的東西大多會消失,然後準備好要轉化,並且在50歲之後,將我們的智慧傳授給這個世界。
中年人生是巨大轉變啟動的第一步。各種失望接踵而來。父母離世,孩子離家、評估財務狀況、換工作、換配偶、荷爾蒙失控、健康檢查報告令人膽顫心驚、成癮行為根深蒂固,對人生的意義愈來愈好奇。作家布芮尼.布朗(Brené Brown)把這個階段稱為「中年人生崩解」(midlife unraveling)。
讓我們來拆解「崩解」這個詞。我一聽到這個詞的反應是,「喔,我不希望這種事發生在我身上!」它聽起來像是有東西分崩離析了。
我愈思索這個詞,愈覺得這個詞用得很好。在我45 ∼ 50歲的人生,我經歷過那種崩解,還有嚴重的焦慮。我當時覺得,比起十年之前的我,我不再有那麼多時間可以用來「修正」我的人生。
在我45 ∼ 50 歲那段期間,我覺得自己在許多層面都很失敗。我維持很久的伴侶關係結束了;公司因為經濟大衰退岌岌可危;已成年的養子遭冤枉即將入獄。
我在那段時間也面臨了死亡的威脅;有一些朋友離開了這個世界;我的健康狀況也亮起紅燈。我的人生正在嚴重崩解。
我在47 歲曾有過瀕死體驗,在那發生之前的幾個星期,我向一個多年老友形容自己為「輕微受傷同時神經緊張」。我的自信心與別人對我的看法緊緊綁在一起,使我覺得自己就像是舊金山的鐘樓怪人,包括內在與外在。
對許多人來說,中年感覺起來像是永遠沒有結束的一天,他們對自己和這個世界感到極度失望。那或許是我的五位中年男性友人(大多數是四十多歲)選擇輕生的原因之一,當時我也正在經歷自己的中年人生挑戰。
在那五個過世的朋友當中,其中一位名叫奇普.漢金斯(Chip Hankins),他是我的翻版。我們的暱稱都是「奇普」,我們在同一年出生,在公眾場合都展現外向的個性,但私底下相當內向,而且有憂鬱的特質。我們的朋友喜歡來找我們聊心事,實情是,奇普有點像是我的靈性指導者。
然而,奇普雖然經常幫助朋友,但他卻不願意向自己承認,他也身陷自己構築的黑暗隧道,獨自承受身體與情緒上的痛苦。
在奇普的追悼會上聆聽「奇普的故事」,給我一種超現實的感覺。他的朋友談論的不是我,但我清楚意識到,我很可能是下一個英年早逝的人。
就在那段期間,我開始把我的惡夢告訴朋友,我經常夢見自己得到癌症和發生車禍。我覺得我的生命動能和千篇一律的生活把我困住了,我很想找到出路。我覺得自己正行駛在沒有盡頭的高速公路上,精疲力竭,非常渴望有個維修站或是交流道能出現。
參加奇普的追悼會之後不到兩個月,我經歷了偽裝成危機的奇蹟,當時我因為腳踝受傷和腿部感染服用抗生素,結果引發嚴重的過敏反應。我在聖路易斯的演講一結束,就立刻倒在台上,生命垂危。
那次的瀕死體驗幫助我看見,原來在不知不覺中,我離喜樂的源頭愈來愈遠,這跟我的人設有很大的衝突,因為我創立的公司名叫Joie de Vivre(生命的喜悅)。我的好友布魯斯.法勒(Bruce Feiler)是個有智慧又喜歡思考的人,他把我的世界崩潰稱作「人生大地震」(但我稱之為「人生倒楣到極點」)。
不過,在經歷中年人生初期的黑暗面之後,我發現我在50歲時進入了光明。瀕死體驗發生不到兩年,我在市場行情最差的時候賣掉公司,結束了問題重重的戀愛關係,設法幫我的養子洗刷冤屈、免於牢獄之災,並且意識到我的輕生念頭是我自己作繭自縛的身分認同所導致的。我想方設法努力從我的事業脫身,這個事業在過去二十年來定義了我的身分認同:精品旅館的創辦人暨執行長。
我閒閒沒事,於是成天躺在後院的吊床聽瑞奇.李.瓊斯(Rickie Lee Jones)的歌曲,研究我一直感興趣的主題:情緒的本質、人們為何愈來愈熱愛慶典、形成溫泉的地球物理學。
我的人生處於最佳狀態,一部分的原因是我又開始跟人約會了。但我同時開始猜想,我是不是在商業界無足輕重。勞勃.狄尼洛(Robert De Niro)在電影《高年級實習生》(Intern)說,「音樂家從不退休。當他們的腦袋裡不再有音樂,他們的音樂生涯就結束了。」我知道我還有一些「音樂」想與人分享,但我不確定要跟誰分享。
就在52 歲時,我接到了布萊恩.切斯基(Brian Chesky)的電話,他是正在快速成長的新創科技公司Airbnb 的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布萊恩問我,是否願意協助他和另一位共同創辦人「把民主注入旅館業」。一開始,我認為住房共享是很糟的點子。但我根本大錯特錯!我並不是唯一一個未能察覺這位千禧世代顛覆者悄然逼近的酒店業者。
我決定成為Airbnb 的內部導師暨高階領導人。七年之後,Airbnb 已成長為全球最有價值的旅館業者,而我被封為Airbnb的「現代長老」,因為他們說,我的好奇心不亞於我的智慧。感謝他們,不過,就在不到十年之前,我覺得自己像個「現代敗筆」。
我從40 ∼ 50 歲那十年,經歷了許多充滿挑戰的轉變,而我發現,50 ∼ 60 歲的階段讓我更認識自己是誰。我在這段時間成長為我一直想成為的那個人,這個時期並不完美,但我在這個時期放下了許多不再適用的身分認同。我覺得我得到了另一個成年期。
與此同時,我的好奇心再次把我帶到我想探索的新議題:中年,在二十世紀誕生的三個人生階段的其中之一。但中年與另外兩個階段(青春期和退休)不同,它往往遭人嫌棄,也沒有人好好加以研究。在僅有的少數研究中,幾乎都是男人研究男人。中年總是跟一個糟糕的品牌綁在一起,也就是「中年危機」,這個名詞存在的時間幾乎跟我的歲數一樣。
布芮尼說:
中年人生崩解是一連串痛苦的提醒,由輕微的焦慮與憂鬱、低調的絕望與暗中滋生的失控組成⋯⋯它足以讓你抓狂,但通常不足以讓局外人覺得你很苦,或是給你一些幫助和喘口氣的時間。這種折磨很危險,它之所以危險,是因為你還有餘裕可以假裝一切沒事。
這是我默默把我對人生絕大部分的不滿足,暗自吞進肚子的原因之一。我不想讓別人覺得我是個愛抱怨、不知感恩的人。「中年危機」聽起來似乎非常任性,不是嗎?因此,我往往獨自承受痛苦,儘管有許多人(不只是少數的人生勝利組)和我有相同的經驗。別再默不作聲了!我們所經歷的是很正常的事,不需要隱藏。
我經常在想,我那五個英年早逝的朋友沒有意識到,中年人生的早期階段其實就像是青春期,它只是座落在湍急惡水上的一座大橋。但你不需要像我一樣經歷瀕死體驗,才明白這座橋會將你帶往安全的對岸。
是的,你的中年人生崩解可能很棘手,你需要有足夠的支持與愛陪伴你,才能撐過去。不過,它也給你機會,頭一次瞥見一個不平凡的人生。
節錄自:天下雜誌《中年的選擇》,作者:奇普.康利,譯者:廖建容
關於【第二人生】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高年級不打烊】好友募集中!活動優惠、最新資訊不漏接,點擊圖片現在就加入▼
★追蹤【高年級】粉絲專頁,開啟精彩人生下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