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是老查(李全興)、圖片/Alex P
文章整理/104高年級
「我到了這個年紀了,還要繼續這樣過日子下去嗎?」,也許中年的你偶而會有這樣的疑問,你找到答案了嗎?《活出真我的中年人生課》作者清水研醫師在中年時也曾經迷惘過,但從眾多病患的真實人生故事裡,他悟出了讓人生不後悔的秘密,中年不該是迷茫的階段,而是成就詹正的自己最好的時機。
清水研,日本知名精神科醫師、醫學博士。2003年起擔任心理腫瘤科醫師,持續從事癌症患者及其家屬的診療工作,並於2012年起擔任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的心理腫瘤科科長,有20年臨終諮商,協助4000個癌症個案的經驗。為大家科普一下「心理腫瘤科」,指的是著重研究癌症的心理層面,目的是了解病人、家屬對癌症的心理與行為反應,以及進行相對的心理治療。簡言之,也就是以心理治療的方式改善癌症患者的身心狀態。
在《活出真我的中年人生課》書中,清水研醫師回顧他自己的「中年危機」階段,發現是人生上半場的「must自我」行為模式已經不適用造成的身心疲憊與創傷,這時,必須找到代表真我的「want自我」,才能順利過度到人生下半場,發展出不一樣的新人生。
好課推薦:【人生轉型工作坊2.0】好評加開,名額有限,立即報名。
包括你我,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自己心中有「want」與「must」這兩個相反的自我存在。「want」是「想要」的意思,「want自我」就是想做、想成為、想處於……的狀態,這是表達強烈個人意願的自己。
另一方面,「must」是「必須」的意思,這種「必須」不是自發性的反應,而是在意他人目光或社會規範而產生的想法。也就是說,「must自我」是一個在意他人評價,而去限縮「want自我」的控制。
「want自我」是一種自我本位的生活方式,「must自我」則以「別人看了會怎麼想、這是否合乎社會規範」為標準的生活方式。
每個人誕生在這個世界直到懂事前,行為的動機都只是「我想這樣做」「我想那樣做」,也就是出於「want」的授意。然而,隨著父母的教養、建立了社會和人際關係,另一個自我漸漸成形,它的行為是出於「不可落後於人」、「必須更努力」、「必須成為了不起的人」等理由,也就是「must」所帶來的動機。
此外,「工作上有成就或是對社會有貢獻,就能變得幸福」也是來自「must」的理念;我們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接受了這樣的想法,但其實成功和幸福兩者並無因果關係。
不要小看「must」對我們的影響,在這裡引用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調查包含台灣在內的 17 個經濟發達國家、近 19000 人的訪談。研究發現,在多數國家中,家庭、工作、物質是意義感來源前3名,而不同於其他國家,讓台灣人感到「人生有意義」的 5 件事中,第一名是社會面,也就是尋求他人的認同(以及認同他人),高出第二名「物質福祉」將近一倍。
事實上,不管是「must自我」或「want自我」,兩者毫無疑問都是我們自己,只是存在的方式不同罷了。問題是,「want」與「must」往往彼此對立,如果持續過著由「must」掌控的生活,不免會感到痛苦。
清水研醫師自認在中年之前他也過著受到「must」束縛的生活。這種生活方式通常受到父母的期待,以及成長過程中社會價值觀的影響。在《活出真我的中年人生課》書中他詳細地描述了這段過程與省思:
在他年幼時,認為父親很偉大,是他敬畏的對象。父親總是告誡他:「要做對社會有貢獻的工作,這是人生要務。」他很長一段時間都牢記在心。成長階段的社會也充滿威權體制、升學壓力,必須拿高分的「must自我」也打壓了「want自我」。如果一個孩子天生感性充沛,沉浸在令人愉悅的事物中,例如音樂,多半會被長輩以「做那種沒用的事會餓死」等理由禁止。考了高分就會被稱讚,考不好就挨罵,於是他心中產生了「不拿好成績就不會被認同」的觀念,為了得到認同而封印那些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在這種情況下,當他升上高中需要選擇升學方向時,選擇進入醫學院,成為一名精神科醫師。他並不了解精神科醫師的工作,只知道這是幫助有困擾的人。他想,這或許就是父親所謂對社會有貢獻的工作。他認為成為一名精神科醫生,就能找到「人為什麼而活」的答案。
成為醫生的第五年,他參加了一場在「國立癌症中心」工作的醫師演講。「國立癌症中心」是日本針對死因第一名的癌症進行最先進臨床研究的機構,其地位在當時的他眼中可謂高不可攀。他下定決心要以那位醫師作為努力的模範。然而,某種意義上,這正是「在社會上成功,就能幸福」的迷思。
隨著年歲漸長,他發現自己幾乎沒有享受過個人的閒暇時光。然而,當他在癌症中心工作多年後,成為團隊領導者,自己的工作量已超出負荷。他的上司只是告訴他:「你就待在這裡好好幹一輩子吧!」但不知從何時開始,清水研醫師對工作已不再擁有熱情,而觀察那些曾讓他崇拜的癌症中心醫師,他發現他們不過是一些普通人,也擁有許多煩惱,無法給他答案。
就這樣,過去引導他不斷往前的人或事全數失效,即使勉力回應周遭要求,企圖適應社會,也無法感到幸福。彷彿孤零零地站在空無一物的荒野。愈是了解自己及他人的處境,他愈加清楚地認識到,如此繼續下去的人生下半場,並非一個光明的未來。
值得慶幸的是,他沒有因此絕望,認為「只是哪裡弄錯了」、「一定還有其他的路可走」。體認到真正讓自己快樂的並不是社會對他的期待,而是他內心真正渴望的事物。他決定開始擺脫「must」的束縛,尋找「want自我」,找到一條從「must自我」拯救「want自我」的道路,一步步地走向更自由的人生。
清水研醫師這麼回顧「我自己第一次違抗「must」的意見,是拒絕以往必然奉陪到底的工作聚餐,而去做真正想做的事──去看一場當時很吸引我、描寫塔莎.杜朵(Tasha Tudor)人生的電影。
杜朵是美國的繪本插畫家,也是園藝家兼布偶藝術家,她的創作經常被引用在耶誕賀卡上。電影中,杜朵在大自然中的生活就像渡假般美好。電影結束後,我激動不已,內心也變得暖洋洋的。當晚睡覺時,我心中有個角落覺得很滿足,更加確定違抗「must自我」是個正確的方向。從此,我產生了自信,開始敢於大膽反抗各種自我設限的框架。」
《活出真我的中年人生課》提醒我們:中年危機從字面上可以看成一場「危機」,但「機」也是一個重新凝視自我的機會。正面臨危機的你我也能因而覺醒,對新的價值觀敞開心扉。
最糟的情況是,我們無視內心浮現的質疑與空虛,放不下「我必須更努力才行」的執念。清水研以電腦作業系統來比喻:無法擺脫「must」詛咒的人,腦袋裡就像會彈出許多對話框。只要一休假,就會彈出「必須好好工作!」的對話框;就算努力工作了,也會彈出「工作可以這麼敷衍嗎?」或「別人邀約不好好回應不行!」等對話框干擾自己。這些「must自我」的對話框會佔用我們的心靈餘裕,最好移除。那麼,該怎麼做?
第一步是仔細區分內心的「must」與「want」。我們腦中「想要如此」的「want自我」與「必須如此」的「must自我」往往相互混淆,讓我們誤以為兩者都是自己的決定。所以,我們必須分別為它們貼上標籤、分辨不同的聲音,才算踏出成功的第一步。
只要「must」的聲音一出現,就要有所警覺,認清「這並非我真正的心聲」,如此反覆練習,漸漸就能夠擁有主控權。
這種練習並非一蹴可及,不妨慢慢來。例如,當受邀出席某個不想去的聚餐,或是猶豫要不要接下不想做的工作時,思考那場聚餐值得你這樣犧牲嗎?那件工作你非接受不可嗎?在毫無條件聽從「must」聲音之前仔細想想,慢慢學著反抗「must」的聲音,謹慎行事,試著從最小的事情開始拒絕起。
清水研醫師當時從最微不足道的地方開始練習傾聽自己「want」的需求。舉例來說,他在午餐時過去總想著「烏龍麵可以迅速吃完」、「豬排飯熱量很高」,藉此判斷要吃什麼。但他後來只專注在「我想吃什麼」這個問題,無關合理與否,只選擇自己想吃的東西,或多或少就能讓心靈感到快樂。
此外,像在書店閒逛,隨意買下自己看得上眼的書,就算空手而歸也無所謂,重點是隨心所欲。不限制目的和時間,主動傾聽「want」的聲音,看內心對哪些事物感到雀躍不已,這點很重要。
在經過這樣的調整之後,清水研醫師覺得自己「恢復成人類」,發現自己看到紅葉居然也會被觸動,原來自己也擁有一顆能夠感受美好事物的心靈。過去的自己,習慣扼殺感受,拒絕表露情感。偶爾看到病患哭泣,內心也感到一陣漠然,所以,在發現能夠感受到紅葉的美,原來自己也有顆溫暖的心的當下,忍不住喜極而泣。他認為,在告別了受到「must」束縛的自己,懂得跟隨「want」而活,救出了「want自我」,他才成為了真正的自己。
你是否也被被「must自我」所束縛了呢?或許,改變的第一步不需要是翻天覆地的革命,而是從最小的決定開始——選擇自己真正想吃的食物、選擇一本自己感興趣的書、選擇拒絕一場不必要的聚餐。當我們開始聆聽自己的聲音,給予「want」更多的空間,我們便能夠在人生下半場活出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
李全興(老查) 數位轉型顧問、出租大叔、商業好書說書人,以及正在探索人生下半場可能性的中年級實習生。 2000年起即投入數位產業,累積逾20年電子商務、社群、數位內容領域工作資歷,致力將數位經驗運用於協助企業數位轉型與內容經營、社群行銷。目前則在探索百歲人生時代,自身職涯的第二條成長曲線。
更多【老查的中年級觀察】:
【高年級不打烊】好友募集中!活動優惠、最新資訊不漏接,點擊圖片現在就加入▼
★追蹤【高年級】粉絲專頁,開啟精彩人生下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