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醒中年》:一場自我覺醒的契機,擺脫中年迷思重新找回自我

文/我是老查(李全興)圖/Hermine Sol Moona

人到中年,你是否有過以下的感受與困惑呢?

  • 是什麼將我帶到人生旅程的此時此地?接下來呢?
  • 為何即使人生一帆風順,還是感覺不太對勁?
  • 為何認為必須對他人隱藏對於中年的不適感與困惑?
  • 為何人生看似別人寫好的劇本,並且沒有人問過我的意見?
  • 為何覺得日子似乎都在為他人而活?自己要什麼呢?

這樣的疑問在年輕時未必會有,但隨著年歲漸長,不免在獨處時浮現。但似乎沒有標準解答。

《覺醒中年》作者詹姆斯霍利斯博士(James Hollis, Ph.D.)是榮格心理學專家,他在35歲時曾因中年危機而陷入憂鬱,卻成為他啟動中年轉型的契機。進而寫下《覺醒中年》《中年之路》等多本相關著作。本書探討我們如何在中年及之後的生命階段找到真正的成長和滿足。透過榮格心理學和靈性哲學的角度,引導讀者認識並超越生活中表面成功背後的空虛,探究內心深處的需求,從而活出更有意義的下半生。

面臨轉變的召喚,必須克服其中的障礙

霍利斯博士認為,「中年危機」和生命的低潮,是通往自我覺醒的機會,只有面對這些內在挑戰,我們才能真正實現心理和靈性的成長。在我們年幼、年輕時,改變與追求成長似乎並不困難,為什麼到了中年階段,在面臨著轉變的召喚時,卻看似充滿障礙?原因在於:

一、 過往經驗的束縛

童年時期的經歷和家庭環境會形塑我們對自身和世界的理解,並發展出相應的應對機制。這些早期的「心靈意象」會深刻地影響我們成年後的人際關係和生活選擇,即使意識到這些過往經驗的影響,我們仍可能不自覺地重複舊有的模式,導致自我挫敗。

例如,童年時期遭受過忽視的人,成年後可能會在關係中表現出過度尋求他人關注或自我貶低的行為。

二、 逃避內在衝突

當內疚、懷疑和孤獨等內在衝突發生時,是改變的契機,但我們的直覺反應通常是忽視或不願直接面對。

然而,壓抑內疚感會阻礙我們承擔責任,並妨礙我們與他人建立更深層次的連結。逃避懷疑會使我們陷入僵化的信念體系,失去探索生命更多可能性的機會。害怕孤獨則讓我們不斷向外尋求慰藉,而無法真正地面對自我,找到內在的平靜。

三、 上癮的陷阱

上癮是人們逃避焦慮的常見方式,但它只會帶來暫時的慰藉,無法解決根本問題。各種形式的上癮,例如藥物濫用、工作狂模式或過度追求物質享受,都會使我們的生活變得狹隘,失去追求人生真正目標的動力。要擺脫上癮,我們需要勇敢地面對焦慮,並尋找更健康的方式來處理壓力和情緒。

四、 追求外在的滿足

社會文化鼓勵我們追求外在的成功、物質財富和社會地位,導致我們把未能滿足的需求和願望投射到物質享受或成就上,然而,這些外在的滿足往往無法帶來持久的快樂。當這些外在目標無法滿足我們內在的渴望時,我們就會感到失落和空虛。

五、 缺乏成熟的靈性

成熟的靈性不是盲目地信仰或追求超自然力量,而是發展個人的自主性,並以真誠的態度面對生命。這需要我們不斷地反思生命的意義和目的,並將個人的生命體驗與超越的價值觀連結起來,但通常在缺乏引導與我們不再如成長階段般學習之下,無法突然頓悟。

為了避免種種不安與不適應,我們可能會躲回到舊有的模式中去,避免去觸碰深層的焦慮。然而,這種迴避行為會阻礙心靈的擴展,讓我們永遠停留在舊有的「安全區」。霍利斯博士鼓勵中年人正視這種焦慮,並視其為自我成長的契機,忍受焦慮帶來的不確定性,我們才會前進。

擺脫過往模式和限制,真正活出屬於自己的「第二次人生」

要踏出「第二人生」轉變的旅程,第一步在於辨識並反思舊模式。霍利斯博士強調,只有我們能夠清楚地看到這些深層的習慣模式對自己的影響,才能從根本上擺脫它們的限制。

其次,在轉變過程中,我們還需要面對內心的焦慮與恐懼。很多人選擇維持現狀並非因為感到滿足,而是因為害怕改變帶來的不確定性。霍利斯認為,我們往往對生活的未知心生恐懼,因而選擇在舒適圈中停滯不前。然而,焦慮本身其實是進入新階段的一種訊號,提醒我們有成長和突破的機會。正視並接納這種焦慮的存在,而不是試圖迴避它,能幫助我們克服內在阻礙,增強我們面對不確定性的勇氣,也幫助我們在波動中更具韌性。

另外,霍利斯博士提出「重新定義自我價值」這項關鍵步驟。許多人對成功、幸福的定義仍停留在外在成就或他人評價上,然而,這些並不一定能連結到我們的真實需求。霍利斯認為,在開啟「第二次人生」時,必須對自己的價值和目的做出重新定義,找到來自內心深處的願望和需求,而不是一味地追逐社會或他人認可的「成功標準」。這種對自我價值的重新定義,使我們不再被外在的期望和比較所束縛,轉而朝著內心深處真實的目標前進。

為了讓「第二次人生」有實際的方向,霍利斯建議探索並建立新的生活願景。在這過程中,我們可以從回顧自己曾經的興趣、夢想出發,思考哪些事物能為我們帶來真正的滿足與快樂,進而重新設定人生的目標。這個願景不需要宏大,但應是我們真正想去追求的,例如理想的職業或生活方式。明確的生活願景能為我們提供目標,幫助我們面對新的人生方向堅定不移地前進。

若要深度自我覺察,可以透過靈性實踐與自性對話的方式,例如冥想、寫日記或沉思等方式,幫助我們找到生命中更深刻的意義,帶給自己更多內在的平靜。

過程中,難免會經歷挫折和失敗,要讓自己能夠接納不完美和失敗。追求完美中會帶給自己過大的壓力,也會使我們變得膽小和保守。在「第二次人生」中,我們更需要一種自我寬容的態度,允許自己犯錯,並在錯誤中學習。霍利斯認為,失敗的經驗能讓人累積更多智慧,使我們更有韌性地應對未來的挑戰。正是這種對自我的接納,讓我們能夠從過往經驗中成長,並有勇氣不斷嘗試新的生活方式。

在書的最後,霍利斯博士這麼說「即使處在眾人之中,你的旅程依然是你一個人。畢竟你選擇的是你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別人的。」在第一段人生時,我們也許會以一般的共通價值來界定、形塑自己,但中年之後,在既有的累積與歷練之下,不妨定義與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下半場」,重啟人生。

關於作者

李全興(老查) 數位轉型顧問、出租大叔、商業好書說書人,以及正在探索人生下半場可能性的中年級實習生。 2000年起即投入數位產業,累積逾20年電子商務、社群、數位內容領域工作資歷,致力將數位經驗運用於協助企業數位轉型與內容經營、社群行銷。目前則在探索百歲人生時代,自身職涯的第二條成長曲線。

更多【老查的中年級觀察】:

高年級不打烊】好友募集中!活動優惠、最新資訊不漏接,點擊圖片現在就加入

追蹤【高年級】粉絲專頁,開啟精彩人生下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