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等一下」了!你的等一下就代表「永遠不會做」!中年的你該知道的不拖延術

中年的工作者面臨職涯上的各種危機,我們深知自己不可以再繼續這樣下去了,該是起身做出改變的時候了。但是理想豐滿現實骨感,明明知道「該」如何如何,在工作與家庭的夾擊之下,一晃眼又是幾個月過去了,那個我們曾經許諾過自己的改變計劃還是躺在書桌的某個角落。本文就是想要與有著重要工作計畫但卻遲遲無法好好執行的工作者們分享,是什麼事情讓我們無法堅持到底。

文/彼得.霍林斯(Peter Hollins)圖 /energepic.com

整理編輯/104高年級

與計畫相關的阻擾手段,會造成時間和精力的濫用,最後甚至可能導致我們被迫無法堅持到底。這裡有四種破壞計畫的常見方式,有時可能是故意去做的,分別是:

● 設定很糟的目標;

● 拖延習慣;

● 沉溺於誘惑和讓人分心的事物;

● 很差的時間管理。

這些方式讓我們無法將時間和精力發揮到極致,更別說達到極具成效的結果。

設定很糟的目標:阻礙自己去完成事情的方式之一,就是設下一些很糟的目標,例如過於抽象或是根本無法達成的那種。設定不對的目標,就像在公路旅行時,買了一張有問題的地圖,其方向偏差、標示不清,讓人難以按圖索驥繼續前行。最終在旅行途中,我們便會失去耐心和意志力,這通常會讓旅行在半路就宣告放棄。

一旦發覺設定的目標過於抽象,則會發現自己為了達成目標,已經迷失到不知該做哪些事。舉例來說,假如目標是要變得更健康,卻沒有具體定義何謂「更健康」,那麼就不太可能循序漸進完成目標。就算我們很想要完成目標,但是怎樣都不到方法。

每當設定一個任誰都感到太高或太不實際的目標時,就會發現自己像是仰望著一座沒有可踩的橫檔、卻又高到不可思議的梯子。這樣做的好處是,沒有人會責備我們為什麼不努力去爬,畢竟一開始就無處可踩,是要如何往上呢。如此一來,會讓我們從沒有堅持到底的罪惡感中,獲得釋放。舉例來說,就像是有一位工廠經理想要讓產能加倍,卻不管後勤供應有實體上的極限,所以這位經理的目標,也會因著沒有仔細考量現實條件,而成為畫大餅般的空談。

然而,正因為這個目標根本無法被達成,那也就沒有完成與否的差別了;況且,還能從必須要完成任務的困境以及沒有完成任務的罪惡感中,全身而退。

拖延:這是書中最廣泛拿來利用的手段之一。在拖延工作方面,我們似乎都非常有天分,甚至能夠拖到最後一刻、不得不去做為止。由於太擅長延遲工作進度,還因此能說服其他人(甚至自己),其實我們一直有在做事,就算實際上沒有。

此外,還有一種拖延的方式,就是「沒完沒了地提出計畫」。多數人會計畫工作上的大小事,而且一旦做好計畫後,就會決定兩件事——重新修正計畫,或是捨棄工作。接著,又為新工作提出計畫,不斷計畫;在這段期間內,都不會意識到自己所做的計畫內容,其實就是一種拖延戰術。最後,還為了這個拖延手段,提出一個看似不錯的命名——「有效拖延」(ProductiveProcrastination),因為這聽起來很像要去某個地方並且展現出很有效率的樣貌,但其實你才剛就定位而已。

假使當下可以用拖延來逃避工作,那麼大多數的人通常會選擇這麼做,因為方法很容易,讓人很自在又沒有壓力。這就是很多本來應該會成功的故事,結果卻變成「應該會」而已。漫漫人生中一連串的「等一下」,最後卻會編織成一連串「永遠不會做」的鎖鏈,絆住你的行動。

誘惑和使人分心的事物:堅持到底這條路,如果沒有受到延遲,其實很容易就能走完。就像置身在兩側都是白牆的走道上,直直往前就好了。假使沒有選擇,你就能乖乖低頭,認命工作、工作、再工作。然而,事實卻不然,整條路上有各式各樣的閃亮小玩意兒、發光的車輛改道標誌,以及誘人的休息站。誘惑和使人分心的事物會在這段時間大量出現,有時簡單到就如手機螢幕上的訊息通知淹沒我們的大腦,然後分泌出讓人感到開心的化學物質,接著使我們更緊抓著手機不放。

舉例來說,有位行銷主管被指派要舉辦一場活動來宣傳新產品。她很清楚自己需要做的事情有研究調查、撰寫報告,以及預先完成的簡介文案等工作事項。然而,她不但沒有持續進行調查以及保持專注力,好讓自己趕快完成這些工作,反倒把時間虛度在線上聊天室、臉書,以及沒完沒了地在IG上不斷地發文。最後,研究可能做完了,報告可能交出去了,簡介文案可能也完工了,但這些成果卻不可能反映出她真正的實力。

當然,生而為人,是無法完全捨棄這世上所有的誘惑和使人分心的事物。然而,它們並不是主要的問題。缺乏竅門來妥善處理它們,才是主要的問題。它們可能會大量出現在路上的任何一側,所以大多可以採用以下兩種方式來處理這種狀況:策略性閃避,以及健康且適度地使用它們。

首先,可以先採取策略,去避開誘惑和使人分心的事物。舉例來說,假如我們經常因為社交媒體頻繁地提醒而分心,就可以規劃出一段登出帳號的時間,讓自己專心工作。

再來,我們可以用一種健康且具成效的方式,來處理誘惑和使人分心的事物。我們其實不需要在往後的生活中,僅為了讓自己能夠堅持完成目標,就剝奪那些吸引人又好玩的休閒娛樂。事實上,也不應如此。

給自己一段應得的休息時間,放縱自己在各種能讓人開心的活動之中,有助於重新充電,如此就能讓表現變得更好。這當中的關鍵在於,要有足夠的紀律,並且用一種健康的方式,在那些娛樂活動中放鬆。例如,每當完成一個階段性工作,就可以犒賞自己十分鐘的休息時間,這時候就是可以安心登入社交媒體,確認訊息了。

時間管理不佳:「事情好多,時間怎樣都不夠用!」回想一下,類似的話,你從同事、家人或鏡子裡那個看著你的人聽了多少次?此外,又有多少次,你能看出來問題其實不是沒有時間,而是沒能有效利用時間?記住,所有人每天的時間都是一樣的。

「時間管理」是種善用時間的練習,用一個方法將產量和效率發揮到極限。良好的時間管理,包括規劃工作的能力、判斷力以及遠見,要知道哪些工作最好在何時完成。不僅如此,它還需要自律能力,好完成一開始就表定好的工作,並且按部就班專注於規劃資源。有良好的時間規劃,就能聰明制定行程,如此才能立即展開行動,工作也就可以如期完成。

反之,很差的時間規劃包括缺乏計畫、組織、聚焦和自律等能力。一般來說,可能會發生遺忘、疏忽或錯估工作的情形,若是沒有把這些發生意外的挽救時間算進去,導致一連串的骨牌效應,就會讓剩餘的計畫變得一塌糊塗。而且,沒有事先預想與準備好工作計畫用到、或所需提供的資源時,會導致出現延遲和取消的狀況。還有,沒有將工作擺在第一位,反而花時間在做不必要的事,會導致徒勞無功的結果(更可能招來老闆盛怒的白眼)。

二十一世紀這個時代,正前所未有地挑戰著我們,在工作和生活間維持平衡的能力。拜科技所賜,比起從前,我們有更多的工作時間和更多的娛樂選擇,不再覺得一天二十四小時就足以做完必須做和想做的事了,或許更多的時間也不夠。伴隨這種需求和生活型態,不良的時間管理變得稀鬆平常,良好的時間管理才是智者可能擁有的超能力。

假如我們連日常的工作時間都無法管理好,又要如何期待自己能去另外找出時間,以完成更遠大的生涯規劃?

節錄自:方言文化《停止拖延的情緒行為動力學:華頓、史丹福、哈佛等名校爭相運用!學會「誘因捆綁」結合「任務拆解」,恆毅力、執行力全面提升!,作者/彼得.霍林斯(Peter Hollins),譯者/呂孟娟》

關於【人生第二曲線】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追蹤【高年級】粉絲專頁,開啟精彩人生下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