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力

把握現在,告別過去:大人重塑人生的關鍵時刻

珍惜當下、放下過去,讓「現在的禮物」成為重塑生命的力量,是成熟人生的一門智慧。以高敏感特質的自我療癒為起點,《功夫熊貓》中的經典台詞提醒我們當前的每一刻都是無價之寶。舞者劉岩和作家泰拉‧維斯托的故事,更展示了如何接納過往的不完美,專注於當下,從中獲得重生的勇氣,這些經歷啟發我們重新發掘潛力,擁抱自由人生。

文/朱志慧 圖/Kaique Rocha

編輯整理/104高年級

把握當下,是最好的禮物

(編按:有些人屬於「高敏感」一族,對外界的刺激的感受較明顯,若反應失衡,會導致精神內耗,對人際關係產生連鎖衝擊。「高敏感」人可以透過自我覺察與自我修復的練習,挖掘誘發過敏原頭,為自己打造「安全/平靜之所」,揪出負面信念成因,重構認知納入正向力,將高敏感化為滋養自己與人交流的強動力。)

「昨日已是歷史,明日尚未能知,還能把握的今日就是最好的禮物。」

(Yesterday is history, tomorrow is a mystery, but today is a gift. That is why it is called the present)

—Oogway 龜大仙,《功夫熊貓》(Kung Fu Panda

電影《功夫熊貓》裡的這段話真是奇妙,當我看到時便感慨萬千,並為它拍案叫絕。在英文裡,「present」是個多義詞,有「當前、現在」的意思,也有「禮物」的意思。從成年人的角度看,我必須承認,「當前」確實是個「禮物」。

首先,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我們沒有謀生的能力,必須依賴家庭,依賴父母,那我們就必須服從那個環境中的規則,例如吃什麼、穿什麼、怎麼說話、怎麼辦事,都必須聽父母的話。

雖然有人幸運地遇到用心養育孩子的父母,但也不排除很多人沒那麼幸運。但是不論幸運與否,客觀來說,未成年人相對成年人而言,是很少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自由生活的。未成年人不能享有成年人可以享有的所有權利,這是公平的,因為權利和責任是對等的,未成年人相應也沒有擔負起成年人要擔負的責任。例如,未成年人損壞了別人的東西,他自己可以不賠,要給別人賠償的是他的監護人;但成年人損壞了別人的東西,他需要自己給別人賠償。

當我們成年後,未成年時的不自由就成了「history」。「history」的意思是什麼?譯成中文是「歷史」,我們都知道「歷史」是過去發生的事。英文中還有一個詞,和「history」的長相與意思都很接近,那就是「story」,譯成中文是「故事」。「故」在這裡的含義是「原來的、從前的、過去的」,「故事」的含義也就是「過去的事」。

根據英語詞源研究者錢磊先生的觀點:單詞「history(歷史)」和「story(故事)」是同源的,都源自希臘語名詞「historia」,派生自「histor(智者,見多識廣的人)」,「his-」其實是動詞詞根「wis-(見、識)」的音變,輔音字母w音變成了h音。所以單詞「historia」的字面意思就是「智者知道的事情,智者對過去事情的敘述」。它進入英語後,分化成了兩個單詞,分別是「history」(歷史)和「story」(故事),後者開頭的「hi-」脫落了。錢磊認為:由此可見,所謂「歷史」和「故事」原本都是同一件事,都是某些人對過去發生的事情的敘述。有得到公認的就是「歷史(history)」,沒有得到公認的就是「故事(story)」。許多我們信以為真的「歷史」,其實也不過就是某些人講的「故事」罷了。

區分「過去」和「當前」,迎接明天

大家是否能回憶起自己幼年時想讓別人給自己講故事時的心態? 那時候,我們是帶著好奇、想得到樂趣的心態去聽故事的,雖然有時候會受故事影響,但在大部分時間裡,我們是能夠區分開故事和現實生活的。不管我們在童年經驗了什麼,曾有多麼艱辛,我們成年後,過去的一切經歷都已經成了「history」,成了「故事」,都已經過去了。但問題是,當下我們是否能夠意識到,我們已經脫離了過去的困境,有可能靠自己來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們能否意識到,我們擁有了選擇如何生活的權利,我們已經得到了自由?

如果我們可以清醒地覺察到,我們已經從「不得不聽父母的安排」的狀態轉變為「可以按照自己的願望為自己做些什麼」的狀態,那麼,這像不像一個被束縛的人解開了捆綁?從這個角度講,我們得到的自由是不是一件最寶貴的「禮物」?

即使我們成年了,「當前」仍然是個「禮物」。在第三章提到在二○○八年被選為北京奧運開幕式唯一的獨舞《絲路》的舞蹈家劉岩,在離開幕式還有十二天的一次彩排過程中,從離地三公尺的高臺上跌落,導致下半身癱瘓。很多人遇到這種情況後,可能都無法區分「過去的事」和「當前」,會一直沉溺在不甘、追悔、悲痛或其他種種負面情緒中,甚至後半生就此一蹶不振。

但是,劉岩卻能夠區分「過去」和「當前」。她把注意力放在「當前」,去尋找「當前我可以做什麼」。最後她將研究方向定為研究舞蹈的手部動作,並在此方面有所成就,成了北京舞蹈學院的教師。二○一○年三月,她在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的支援下,成立了「劉岩文藝專項基金」,主要用於支援和資助貧困地區小學的基礎藝術教育,以及說明部分孤兒和農民工子弟,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接觸舞蹈藝術。二○二○年十二月,她還被選為北京市先進工作者。劉岩珍惜並享受著「當前」這件禮物,繼續堅持著自己的熱愛,也幫助他人實現了夢想。

當我們回首自己經歷的創傷事件時,我們是否可以像劉岩那樣注意到:也許我們還在把自己的精力繼續放在這些事件上,為它們懊悔或痛苦,但是,過去的事就是過去了。相比昨天的那些不幸遭遇,今天是個「禮物」。明天是個奧秘,因為明天會發生什麼,一部分固然由老天安排,但還有一部分也要看我們今天會做些什麼。

珍惜「現在」,祛除「過去」影響

「昨日已是歷史,明日尚未能知,還能把握的今日就是最好的禮物。」《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Educated)的作者泰拉.維斯托(Tara Westover),用她的人生來詮釋著這句話。

泰拉出生在美國愛達荷州山區,那裡遍佈著垃圾場。泰拉的父親是個虔誠的摩門教徒,執拗地奉行著一些嚴苛的、讓普通人感到古怪的、不通人情的清規戒律。例如:小便沒尿在手上就不用洗手,想去讀書就是被洗腦,女孩穿著暴露就是放蕩。同時他還有精神疾病,脾氣古怪,情緒不穩定。或許是為了避免外面的世界將自己的孩子引誘到「墮落」的地步,他不許自己的孩子與聯邦政府有任何關係。泰拉和她的兄弟姐妹小時候不被允許去學校上學,只被允許在家裡跟著母親學一些基礎知識。家裡的四個孩子都沒有出生證明,也沒有去醫院看過醫生或護士。泰拉的一位哥哥有著嚴重的暴力傾向,在家裡多次對泰拉實施暴力,例如他會將泰拉拖進衛生間,把她的頭按進馬桶裡幾分鐘後才讓她出來,又或者將她的手指和手掌卷成螺旋狀,直到泰拉大聲喊叫「我錯了!」才甘休。泰拉的父母眼看著哥哥的暴行,卻對此選擇無視與沉默。

泰拉曾以為她會就這樣生活一輩子。幸運的是她的「現在」終於到來了。泰拉還有一位被家裡人認為性格古怪的哥哥泰勒。泰勒違抗了父親的命令,獨自一人離開了家去讀大學,追尋他想要的生活。他也鼓勵泰拉:「是時候離開了,泰拉。對你來說,這兒是最糟糕的地方,來我去的地方吧,來上大學。」在他的鼓勵下,泰拉開始悄悄自學,後來也考上了大學。她在老師、同學、朋友以及哥哥泰勒的幫助下,一步步讀到博士,並且主動進行心理諮商,幫助自己更好地祛除「過去」對自己的影響。

二○一四年,泰拉獲得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二○一八年出版處女作《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二○一九年她因此書被《時代》(Time)週刊評為「年度影響力人物」。《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這本書既是她對自己的救贖,也給了無數還沒能分清「過去」和「現在」的人振作的勇氣。

節錄自:方言文化《高敏感專屬解憂課,作者:朱志慧》

關於【人生第二曲線】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高年級不打烊】好友募集中!活動優惠、最新資訊不漏接,點擊圖片現在就加入

追蹤【高年級】粉絲專頁,開啟精彩人生下半場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