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想過,自己老後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嗎?是被動接受家人安排,還是依舊保有選擇權,過上自己喜歡的生活? 而「照護」一直是台灣面臨高齡化社會時最熱門的議題,但我們真的懂得如何「照顧好」長輩嗎?擁有30年從事高齡照護工作經驗的林金立老師,在他剛出版《不被束縛的晚年》新書裡,提出了一個嶄新的觀點——「自立支援照顧」。
文/高年級不打烊 x 中年來作伙、圖/Matthias Zomer
這一集的《高年級不打烊x 中年來作伙》podcast節目中,想深入探討一個新的關鍵概念——「自立支援照護」。這個來自北歐的概念,強調「讓長者保有自立能力,而非完全依賴照顧」,究竟這種方式能帶來什麼改變?
當我們想到「照顧」,往往是無微不至的服侍,從飲食、行動到生活起居,全都由子女或照護者包辦。然而,林金立老師強調:「真正的好照顧,不是讓長者完全依賴,而是幫助他們維持現有能力,延緩退化。」
「大約一年前,我在咖啡廳看到一對老夫妻。」林金立老師說起他新書《不被束縛的晚年》的靈感來源:「老先生有點失智,手也不太穩,但他太太只是輕輕牽著他走進來,耐心等他慢慢喝完咖啡。那種幸福的表情,讓我看到了什麼是真正的生活品質。」老太太讓老先生能自主完成自己能做的事,老太太在旁看護著或些微的協助,這其實就是「自立支援照顧」。
「自立支援照顧」的概念源自北歐,經由日本傳入台灣。這個理念強調「自立」在前、「支援」在後,重視長者的個人意願和自主性。有別於傳統的專業照護模式,自立支援照顧不是由專業人員決定長者的生活方式,而是尊重長者本身的意願,協助他們過想要的生活。
「自立支援照護」的核心概念是:
林金立老師將照護分為兩種類型:
在少子化的趨勢下,未來的照護模式將不能再依賴家族力量,而需要仰賴政府與社會的支持,建立「共生體系」。
「以前的專業照護,是由醫師、護理師決定長者該過什麼樣的生活。」林金立老師指出,「但現在我們強調:先看長者想要什麼,再來討論如何支持他達成。」
每個人都會老化,但是什麼是「成功老化」?過去,我們常以健康狀況或長壽作為衡量標準,但林金立老師表示:「成功老化不是拿自己跟年輕時候比,而是能維持日常生活節奏。」
舉個例子,假設一位長者退休後仍然維持原本的作息,例如早晨起床散步、午餐後稍作休息、下午進行自己喜歡的活動,即便身體機能有所下降,他仍然在自己的節奏中運作,這就是一種成功老化。
子女能做的,並不是完全介入照顧,而是確保長輩的生活節奏不被打亂。**這樣,長者才不會因為「過度被照顧」而更快退化。
很多子女在照顧長輩時,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掙扎:「我有沒有做太多?還是做太少?」
林金立老師就分享了一個案例:有一位中風的爺爺,被家人強迫做復健運動,但他因為排斥而抗拒所有治療,導致病情惡化。如果當時家人能以更溫和的方式,從他「願意做的事情」入手,或許爺爺就不會這麼排斥。
在華人社會中,長輩習慣付出、照顧他人,一旦無法繼續付出就容易失去生活重心。林金立老師建議,可以:
讓長輩知道,他們仍然對家庭、社會有價值,這樣的照顧方式,比單純的「服務」來得更重要。
在林金立老師的工作經驗中,有個案例特別令人印象深刻。一位原本持續昏睡的長者,在改變照護方式後,竟然在一個月內逐漸恢復意識。秘訣是什麼?
「其實我們什麼特別的事都沒做,只是讓她回到正常的生活作息:該起床時起床、該喝水時喝水。」
「很多人以為疾病或意外是造成失能的主因,但其實是後續的長期臥床才是真正的元凶。」這個觀察讓林金莉意識到,有時「好照顧」不見得是「照顧好」。當長輩住院返家時,與其讓他們多休息,不如協助他們維持原有的生活節奏。
透過這些觀念的調整和實踐,我們可以幫助長者維持更有尊嚴和自主性的晚年生活,同時也為自己的未來做好準備。這不僅是照護方式的革新,更是整個社會價值觀的重塑。
那麼何時開始為自己的老年生活做準備呢?林金立老師表示,50歲是人生的一個分水嶺,因為這時候身體狀況開始變化,也可能面臨家人需要照顧的情境。如果我們希望未來能過上不被束縛的晚年,現在就應該開始培養健康習慣,並建立支持系統。
「每個人都會老,但不是每個人都需要被困住。」林金立老師說,重點不在於如何被照顧,而在於如何保有自己想要的生活。這場寧靜的革命,正在改變台灣的長照文化,讓「照顧」不再是束縛,而是支持長者活出自己期待的晚年生活。
老後的生活,是現在的你決定的。現在就開始學習,讓自己未來的晚年生活,不被束縛!
關於【第二人生】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高年級不打烊】好友募集中!活動優惠、最新資訊不漏接,點擊圖片現在就加入▼
★追蹤【高年級】粉絲專頁,開啟精彩人生下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