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年級不打烊 x 中年來作伙 圖/cottonbro studio
你是否曾經羨慕過年輕時期說睡就睡的美好時光?20多歲時躺下就能秒睡,30出頭時還能安穩入眠,但一過了40歲,卻發現自己越來越難入睡了嗎?別擔心,這不是你一個人的問題!
睡眠專家指出,安穩的睡眠已經成為現代人最奢侈的享受之一。根據華盛頓郵報評選,「安穩的睡眠」已被列為十大有錢也買不到的奢侈品之一。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尤其是處於中年階段的人們,往往面臨著更嚴峻的睡眠挑戰。究竟是什麼讓我們的睡眠品質變得這麼差?今天就來解密中年人的睡眠困擾!
先來想一想,你是否常常在該睡覺的時候,捨不得闔上雙眼?或是躺在床上輾轉難眠,腦中思緒紛飛?
被動型失眠:想睡卻睡不著
主動型失眠:明明該睡卻捨不得睡
好夢心理治療所執行長暨臨床心理師吳嘉碩在《高年級不打烊X中年來作伙》的Podcast節目中表示,40歲以上族群的失眠問題可分為兩大類型。傳統型的「被動失眠」主要源自工作、家庭等壓力,當我們面對壓力時,身體會啟動「戰或逃」機制,導致肌肉緊繃、呼吸急促、心跳加快,這些生理反應都會妨礙我們進入睡眠狀態。現代人的壓力往往不是短暫的,而是24小時持續存在,這讓我們的身體長期處於警戒狀態。
而近年興起的「主動失眠」,則是因為人們刻意壓縮睡眠時間,這類失眠並非因為睡不著,而是因為人主動選擇不想睡。每到夜深人靜時,許多人會不自覺地想要多滑一會兒手機,或是再追一集劇。這種行為反映了現代人對「獨處時光」的渴望,但同時也影響了睡眠品質。藉由滑手機、追劇等娛樂行為尋求「自我時間」。
面對這些睡眠困擾,很多人開始尋求各種解決方式。有的人嘗試傳統的數羊方法,但研究發現這個源自西方的方法之所以有效,是因為英文中「sheep」和「sleep」的發音相近,能在潛意識中形成助眠暗示。但,對說華語的使用者來說,這個方法可能就缺乏了這層語言連結。也有人轉向使用「白噪音」,這確實能幫助某些人放鬆,可是需要注意聲音要能在入睡後自動關閉,避免影響睡眠品質。
為了避免這三種力量在睡前時段相互競爭,吳嘉碩建議採用「三小休息法」:
每日30 分鐘的自我時光(Me Time)
在下班後,我們可以安排固定的獨處時間。這段時間可以選擇到戶外散步,讓身心沉浸在大自然中。也可以找個安靜的角落,聽著喜愛的音樂,讓自己真正放鬆下來。這樣的日常儀式能幫助我們緩解一天的疲憊。
每週三小時的完整休息
每週我們需要安排一段較長的休息時間。這時可以選擇看一場完整的電影,讓自己完全投入故事情節中。或是約三五好友喝下午茶,進行輕鬆的對話。重點是要避免談論工作壓力,讓這段時間成為真正的休息時光。
每3-6個月一次旅行
每隔幾個月,我們可以規劃一趟小旅行。這不需要是很長的假期,重點是能讓身心徹底遠離日常壓力。透過轉換環境,我們能以全新的視角看待生活,讓自己的身心獲得完整的休息。
想要一夜好眠?睡前儀式的建立對改善睡眠品質非常重要,記住這四個B:
研究發現,人類內在時鐘實際比24小時略長,約多出10-20分鐘,如果沒有外在的時間提醒,我們的作息容易逐漸延後。專家建議,生理時鐘調節的關鍵有以下幾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醫學界也開始重視非藥物治療方案。自2016-17年起,失眠認知行為治療已被美國和歐洲醫學會認定為第一線治療方式。台灣睡眠醫學學會亦已著手培訓專業人員,提供相關治療服務。
因此,對於已在服用安眠藥物的民眾,建議可同時嘗試非藥物治療,待狀況改善後再逐步減少用藥。如果尚未使用藥物,建議先嘗試非藥物治療方案。現今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已開始培訓專業人員進行失眠認知行為治療,為民眾提供更多元的睡眠改善選擇。
而針對睡眠環境的調整,如夫妻分床睡等方案,也不應存有負面觀感,重點是找到最適合的休息方式。
吳嘉碩提醒,良好的睡眠需要全方位的照顧。有些人可能需要考慮調整睡眠環境,例如夫妻分床睡,這並不代表感情出現問題,反而可能因為雙方都睡得更好而改善關係。
改善睡眠品質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有耐心。透過理解失眠的成因,採取適當的改善策略,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建立健康的睡眠習慣,相信每個人都能重新找回優質的睡眠。
【高年級不打烊】好友募集中!活動優惠、最新資訊不漏接,點擊圖片現在就加入▼
★追蹤【高年級】粉絲專頁,開啟精彩人生下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