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後的失眠危機!中年人睡不好怎麼辦?專家公開超實用睡眠提升術

104高年級
2024.12.24
1104次觀看

文/高年級不打烊 x 中年來作伙 圖/cottonbro studio

你是否曾經羨慕過年輕時期說睡就睡的美好時光?20多歲時躺下就能秒睡,30出頭時還能安穩入眠,但一過了40歲,卻發現自己越來越難入睡了嗎?別擔心,這不是你一個人的問題!

睡眠專家指出,安穩的睡眠已經成為現代人最奢侈的享受之一。根據華盛頓郵報評選,「安穩的睡眠」已被列為十大有錢也買不到的奢侈品之一。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尤其是處於中年階段的人們,往往面臨著更嚴峻的睡眠挑戰。究竟是什麼讓我們的睡眠品質變得這麼差?今天就來解密中年人的睡眠困擾!

先來想一想,你是否常常在該睡覺的時候,捨不得闔上雙眼?或是躺在床上輾轉難眠,腦中思緒紛飛?

現代人的失眠主要分為兩大類,先來測一測,你是哪一型失眠族?

被動型失眠:想睡卻睡不著

  • 半夜躺在床上輾轉反側
  • 腦中思緒紛飛停不下來
  • 身體緊繃、呼吸急促
  • 越想睡越睡不著

主動型失眠:明明該睡卻捨不得睡

  • 明知道該睡了還在滑手機
  • 忍不住想再追一集劇
  • 覺得睡覺很浪費時間
  • 想要享受自己的「Me Time」

好夢心理治療所執行長暨臨床心理師吳嘉碩在《高年級不打烊X中年來作伙》的Podcast節目中表示,40歲以上族群的失眠問題可分為兩大類型。傳統型的「被動失眠」主要源自工作、家庭等壓力,當我們面對壓力時,身體會啟動「戰或逃」機制,導致肌肉緊繃、呼吸急促、心跳加快,這些生理反應都會妨礙我們進入睡眠狀態。現代人的壓力往往不是短暫的,而是24小時持續存在,這讓我們的身體長期處於警戒狀態。

而近年興起的「主動失眠」,則是因為人們刻意壓縮睡眠時間,這類失眠並非因為睡不著,而是因為人主動選擇不想睡。每到夜深人靜時,許多人會不自覺地想要多滑一會兒手機,或是再追一集劇。這種行為反映了現代人對「獨處時光」的渴望,但同時也影響了睡眠品質。藉由滑手機、追劇等娛樂行為尋求「自我時間」。

為什麼會出現主動失眠?我們需要從三個面向來看:體力、腦力和心力。

  1. 體力:現代人多為靜態工作,體力消耗遠不如過去農耕時代。這導致身體不夠疲倦,睡意自然被排在優先順序後方。
  2. 腦力: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的大腦持續處於高度運轉狀態。通勤時間不再是單純的休息,而是被各種社群媒體、新聞資訊填滿。晚上追劇、滑手機的行為,其實是大腦在尋求切換任務,讓自己暫時從工作壓力中抽離。
  3. 心力:現代人雖然實體社交減少,但網路社交反而增加。觀看他人的社群動態、應付各種網路互動,都在消耗我們的心力。夜晚獨處的時光,成為修復心力的重要時刻。

面對這些睡眠困擾,很多人開始尋求各種解決方式。有的人嘗試傳統的數羊方法,但研究發現這個源自西方的方法之所以有效,是因為英文中「sheep」和「sleep」的發音相近,能在潛意識中形成助眠暗示。但,對說華語的使用者來說,這個方法可能就缺乏了這層語言連結。也有人轉向使用「白噪音」,這確實能幫助某些人放鬆,可是需要注意聲音要能在入睡後自動關閉,避免影響睡眠品質。

專家推薦的「三小休息法」超實用!幫你找回好眠

為了避免這三種力量在睡前時段相互競爭,吳嘉碩建議採用「三小休息法」:

每日30 分鐘的自我時光(Me Time)

    在下班後,我們可以安排固定的獨處時間。這段時間可以選擇到戶外散步,讓身心沉浸在大自然中。也可以找個安靜的角落,聽著喜愛的音樂,讓自己真正放鬆下來。這樣的日常儀式能幫助我們緩解一天的疲憊。

    每週三小時的完整休息

    每週我們需要安排一段較長的休息時間。這時可以選擇看一場完整的電影,讓自己完全投入故事情節中。或是約三五好友喝下午茶,進行輕鬆的對話。重點是要避免談論工作壓力,讓這段時間成為真正的休息時光。

    每3-6個月一次旅行

    每隔幾個月,我們可以規劃一趟小旅行。這不需要是很長的假期,重點是能讓身心徹底遠離日常壓力。透過轉換環境,我們能以全新的視角看待生活,讓自己的身心獲得完整的休息。

    睡前必練!睡前四個B的科學助眠法

    想要一夜好眠?睡前儀式的建立對改善睡眠品質非常重要,記住這四個B:

    • Bath(沐浴)溫暖的沐浴能幫助身體放鬆,體溫下降更容易入睡。
    • Break(暫停) 把煩惱寫下來,告訴自己暫時擱置。
    • Breathing(呼吸) 練習深呼吸或腹式呼吸,讓身心平靜。
    • Bed(就寢) 完成前面步驟才上床就寢,讓床只與睡眠連結,這樣的步驟能幫助我們逐漸進入放鬆狀態。

    給現代人的睡眠建議

    研究發現,人類內在時鐘實際比24小時略長,約多出10-20分鐘,如果沒有外在的時間提醒,我們的作息容易逐漸延後。專家建議,生理時鐘調節的關鍵有以下幾部分:

    1. 認識你的睡眠問題:透過專業評估,了解自己是屬於哪種類型的失眠。
    2. 正視壓力影響:壓力會引發「戰或逃」反應,導致肌肉緊繃、呼吸急促,干擾睡眠。
    3. 照顧生理時鐘:規律接觸日光,特別是早晨時段,有助於調節生理時鐘。
    4. 合理安排作息:即使在假日,也不建議睡太晚,盡量維持正常作息,最好將差異控制在1.5小時以內。

    治療失眠 不一定得靠安眠藥

    值得注意的是,醫學界也開始重視非藥物治療方案。自2016-17年起,失眠認知行為治療已被美國和歐洲醫學會認定為第一線治療方式。台灣睡眠醫學學會亦已著手培訓專業人員,提供相關治療服務。

    因此,對於已在服用安眠藥物的民眾,建議可同時嘗試非藥物治療,待狀況改善後再逐步減少用藥。如果尚未使用藥物,建議先嘗試非藥物治療方案。現今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已開始培訓專業人員進行失眠認知行為治療,為民眾提供更多元的睡眠改善選擇。

    而針對睡眠環境的調整,如夫妻分床睡等方案,也不應存有負面觀感,重點是找到最適合的休息方式。

    吳嘉碩提醒,良好的睡眠需要全方位的照顧。有些人可能需要考慮調整睡眠環境,例如夫妻分床睡,這並不代表感情出現問題,反而可能因為雙方都睡得更好而改善關係。

    改善睡眠品質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有耐心。透過理解失眠的成因,採取適當的改善策略,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建立健康的睡眠習慣,相信每個人都能重新找回優質的睡眠。

    高年級不打烊】好友募集中!活動優惠、最新資訊不漏接,點擊圖片現在就加入▼

    ★追蹤【高年級】粉絲專頁,開啟精彩人生下半場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已成必然的趨勢,104高年級長期關注「中高齡價值再發光」議題,企圖透過講座、工作坊、開課平台…等手法喚醒邁入中年的工作者,在百歲年代的今天提早為人生的下半場做足準備。探討議題包含中年轉型、斜槓創業、退休準備、人生第二曲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