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臨,退休不再是人生的終點,而是另一段新旅程的開始。當健康的長輩們重新投入職場,他們不僅延續了人生的價值,也為整個社會注入了新力量。無論是咖啡店的親切笑容,還是博物館的專業服務,高齡者的參與讓工作場所更加多元與溫暖。然而,我們是否準備好為他們創造一個友善且有尊嚴的就業環境?
文/王淑芳(嫚嬣) 圖/Andrea Piacquadio
編輯整理 /104高年級
在全球許多已開發國家皆面臨人口老化、少子化趨勢下,勞動力日漸欠缺,因此延後退休年齡的呼籲時有所聞。日本老年學會甚至認為,所謂高齡者的年齡應該提高到75歲以上,而65-74歲年齡應再另外劃分為「準老人」(Pre-old)。尤其這群隨著戰後嬰兒潮出生的準老人,不但比過去的老人健康許多,且人口龐大,早早退休實在可惜。
以人口更稀少、勞動力本來就不充裕的紐西蘭為例,政府並沒有特別規定退休年齡,因此在自然的情況之下,65-70歲的老人就業率可高達42.6%,相較於許多國家面臨戰後嬰兒潮屆齡退休的衝擊已經非常輕微。在台灣,目前法定的退休年齡是65歲,但根據勞動部於二○二一年所做的中高齡(45歲以上)及高齡(65歲以上)勞動狀況調查報告,發現高齡者的勞動力參與率僅有9.2%,雖然逐年上升,且已來到歷年最高,但與亞洲鄰近國家相比,仍舊偏低。
老人持續就業的趨勢正在形成中,往好處想,是因為我們的長輩身體越來越硬朗,從壞處想可能是因為長輩還要繼續負擔家計,或是害怕通膨會讓錢不夠用,就算打工的薪水不多,也願意去賺錢。像是近年新興的「代排」行業,就是代替你去排隊買限量商品、點光明燈、排隊美食等等,儘管時薪低的離譜(代排一次的時薪只有台幣150-200元),但老人多的是時間,因此常看到老人們作伴排隊,邊排邊閒聊、吃東西、滑手機,樂此不疲。
而現在連鎖速食店、咖啡店等櫃檯也會看見身穿制服的長輩,儘管他們操作POS機幫客人結帳的速度不快,有時還要同時處理信用卡與不同的行動支付系統、雲端發票掃碼、輸入電話號碼或身分證字號幫客人累計會員點數等一連串複雜的流程,但這群細心且溫暖的長者店員,不但不容易有所遺漏,也會耐心詢問每一位顧客的需求,餐飲業對衛生清潔的高標準要求更是不用擔心。相較於個性急躁、時間到了就想趕緊打卡下班的年輕打工族,長者店員的服務有時還更到位,更深受親子與同樣為年長顧客的青睞。
但您會希望家中的長輩去賺這些辛苦錢嗎? 我相信大部分有孝心的子女都說不會,但如果能夠賺點外快,幫孫子買喜歡的東西,很多老人家可是當仁不讓。
在內政部於二○二二年公布的「年簡易生命表」中顯示,國人的平均壽命為79.84歲,其中男性76.63歲、女性83.28歲,皆高於全球水平。
但在二○二三年所做的調查,國人平均59歲便從職場退休;因此,我們更該思考的是,如何讓長輩做一件自己有成就感,體能也負擔得起的事情;若要重返職場,讓他/她們在友善長者的職場環境中,有尊嚴地快樂上下班?如何活化長輩們的老年生活,並且讓社會能傳承長輩的智慧經驗,物盡其用,人盡其才?這些都正考驗著政府的高齡政策規劃。
目前在台灣,高齡就業率比韓國、日本低很多,但不代表長者沒有工作需求,不管是精神需求還是金錢需求。下次在便利超商或餐廳裡,或是在醫院、郵局、圖書館、博物館等機構被銀髮長者服務,請多給一些耐心與鼓勵吧!其實長輩能繼續工作是一種幸福,也是我們的福氣。
節錄自:商周出版《熟齡生活齊步走,王淑芳(嫚嬣)著》
關於【第二人生】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高年級不打烊】好友募集中!活動優惠、最新資訊不漏接,點擊圖片現在就加入▼
★追蹤【高年級】粉絲專頁,開啟精彩人生下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