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Christian Lue on Unsplash
曾是金融業菁英白領的嫺人,擁有20多年的職場經驗,卻在她49歲那一年,所待的外商前東家被本土企業收購後,因組織的變動,她開始感到在職場空轉與虛耗,於是「提早登出職場」。49歲就「退休」的嫺人,開始重新整頓財務,這也是很重要的一個課題,無論是不是要提早退休,嫺人都認為要更早一點有計畫的達成財務自由,讓人生擁有重新選擇的權利,那麼她做了些什麼?讓自己可以安心登出職場?
文/嫺人
整理編輯/104高年級
我在49歲的時候,提早退休了。很多人到了中年,最擔心的事就是職場危機。是的,那時還真的被我遇上了。當時的狀況,並不是公司突然發紙箱給我並收回門禁卡那樣的情節,而是持續一段時間溫水煮青蛙、慢慢進行的。
2017年決定從職場退出之前的幾個月,有天中午休息的時間,看到手機上推播樂活大叔施昇輝先生的《走過失業,我喜歡現在的人生》書中的一個段落。那時我還不認識樂活大叔,不過那篇網路推播的文章,吸引了我的目光。
當時公司內部有一些組織的異動,書中施先生描述離開工作前在職場的處境,竟然和當時我的處境有些類似。我仔細讀著那篇文章的每一個細節,像是施先生在公司的最後一個尾牙,他的團隊被安排在柱子後面看不到舞台的地方,那些文字在我當時看起來怵目驚心,我想著,下一個尾牙,會不會我也被安排到柱子後面去了?
又撐過了幾個月,事後回想起來其實是浪費人生的職場空轉與虛耗。我是公司的開國元老,作為改朝換代後的前朝遺老,我已經撐得夠久了;再說,那幾年常常會聽到像是薪水太高這種必須檢討的事項,我意識到環境的不友善。
有天,當真的有同事被人資找去討論減薪的事之後,我主動找了人資,離開了工作超過10年以上的公司。離職生效的那一天,我剛滿49歲。
我還記得那時人資面色凝重地問我:「妳確定要這樣?」
我很篤定地說「對!」
也許當時要硬撐也不一定不可以,我看過不少人在職場上可以絕處逢生。以前曾有長官一度被貶到專員室,過了幾年竟然奇蹟似地不但翻了身,還扶搖直上。等我聽到長官說起這段陳年往事的時候,他已經是董總級的人物;這樣的人生挫敗,已經能當作講古,津津樂道說給我們聽。
我沒能在職場更加發光發熱,不過我這一介丟了名片的阿桑竟然也能上了媒體、寫了書,因此,誰知道當年硬撐下去圖個溫飽,就一定會不行?情勢總是不斷在改變。
其實我也總是這樣勸著來諮詢是否該退場的讀者,不要急著決定,再觀察看看。那是因為我經歷過退休後的不適應期,真心覺得在一種好的氣氛下離開工作,會讓你的退休銜接好上許多。只是當年的我,就是厭惡那種已經醞釀了好一陣子的虛耗,我這個乖乖牌,決定就這麼灑脫一次。
離開職場並沒有眷戀,只是率性決定離開之後,還是度過了一段適應退休新身分的時光,在抓不到新的生活重心的失落感中,上演過離家出走的劇碼。
那麼幾歲退休比較好呢?如果工作順利,我想我並不會特別思考這個問題,也許就天經地義地工作到65歲了。
那一年公司經歷了一次改朝換代的組織變動,當時的變動給了我更大的舞台,將近10年間,我的薪資又成長了50%。但是,組織調整後產生的摩擦一直沒有撫平,想起來,不少時間浪費在無謂的競逐與猜忌。
我撐了下來,又過了將近10年才真正走到職場的最終點。那這10年間我有生不如死嗎?
有時候你覺得前面一片黑暗,沒有路了;但如果你沒有放棄,或許山窮水盡的盡頭其實還有路,堅持過去,上天會給你回報。
有句話,「Patience is bitter but its fruit is sweet.(保持耐心是苦的,但是它的果實是甜美的)」。
如果你正覺得工作或是生活中哪些事考驗著你,再保持耐心一下,也許一溜煙幾年的時間過去,回頭望,你也能從中看到這些辛苦的經歷帶給你的價值。
那麼,幾歲退休比較適合呢?
退休後重新思考,我認為最早適合退休的年齡是55歲。這個年紀還不至於這裡痠那裡痛,我和老公從年輕的時候就喜歡背著背包去自助旅行,這個年紀退休應該還可以進行好幾年;另一方面,55歲是政府提供銀髮服務的起始年齡,應該也算把這輩子受過的教育發揮到對得起耗用的社會資源了。
做他想做的事;家裡大小費用由我來搞定,包括保母費、幼稚園費用,一路又支應了兒子的私立國中到高二的教育費用。當然到我退休之後,家用的部分就轉由先生負擔,而我則負責個人的開銷,算是一個接力賽的家庭。
如果可以在55歲退休的話,兒子已經念完大學或研究所,是可以開始工作的時間點,我的這項任務可以有比較完整的結束。 但是,我的退休卻意外提早了6年來臨。
退休後財務面最大的擔憂,就是看著退休金水位節節下滑。特別是對我這種早退族來說,要面對漫長的退休歲月,那更是特別的重要。以下精簡節錄了嫺人在《提早退休說明書》這本書裡對於退休理財的幾個心法:
績效亮眼的基金可能幾年以後讓人翻了跟斗,跌幅遠超過市場;看了媒體上比我們懂很多的分析師預測某檔個股的股價而買入,往往成了被收割的韭菜。
有些只求業績不講風險的理專,其口中的商品聽起來很適合退休安穩領息,但是天下真的沒有和定存一樣幾乎沒風險,利息卻高很多的東西。像是配息高達20%以上的南非幣新興市場債、非投資等級債基金,不但要承擔很高的匯率風險,而且可能相當大比例的配息是來自你自己的本金(詳見下圖)。退休理財的第1步就是要避開像這樣可能讓你累積退休金變慢,甚至走一步又倒退三步的陷阱。
在我幾次受公益團體邀請去開講的講座後,都會有人來跟我說,上面的陷阱真的有踩中幾個,那要怎麼辦?不要懊惱,我會講得很入味,是因為我這金融專業人士也曾犯過幾個錯。在指數化投資法的經典大作《投資金律》書中,作者建議一次性把失敗的投資轉入跟著市場大盤走的指數化投資,至少之後市場反彈的時候確定你可以參與到。
只重壓高配息產品,往往是犧牲總報酬,這麼做的話,退休前你的退休金累積速度會比較慢。而若是退休後,要注意比較低的報酬率再扣掉通貨膨脹率之後,實際的報酬率可能很低。
我覺得配息達到基本需求之後,可以混搭指數化投資,每年的再平衡也是落袋為安並取得現金流的時機。我自己就說服兒子從大三開始,由零用錢中省下一些去定期定額投入0050。其實我更建議他投入全球股票ETF,不過因為他開的證券戶沒有開放複委託的定期定額,也還是小小資,只能等之後再建議他更上一層樓。而我自己因為剛退休時的背景因素,退休到了第5年的時候,的確也還偏重股息,但是我計畫分3年逐漸增加指數化投資的比重,目標是50%。
我自己投資個股,但是不常談論我的個股投資,因為只能說原則,無法像指數化資法那樣複製。
你不會想要在2021年7月一片看好聲中,激情買入233元最高點的長榮(2603)海運,然後經歷一路下滑到90元以下,壞了你的退休計畫。
個股投資還是以市值前50大公司、產業龍頭股和政府持股多的官股為主;並且不要重壓,盡量分散投資,也分散投資的時間點,盡量在本益比低的時候投入,這樣即便對閱讀財報不在行,也可以相對安心領息過日子。
如果還在退休金準備的累積期,那麼應該沒有現金流的需求,風險更分散、總報酬更高的指數化投資是首選;雖然中短期震盪難免,只要能長期持有10年、20年,獲得報酬的機率遠勝於虧錢的機率。
我兒子開始定期定額投入0050之後,市場一路下滑;經過我不斷地洗腦教育之後,他雖然是跟我抱怨,但其實是笑著說的,他說害他的零用錢有虧損。我還是跟他說,投資不能看短期,你的人生還很長。包括我這退休人士,也會繼續按計畫投入全球股票型ETF。
我在退休後資產能夠成長,除了投資之外,我還會歸功於生活費用的控制。不管是運用4%法則或3%法則,退休前幾年的費用控制特別重要,因為你需要從投資報酬中保留一點空間維持投資,這樣即便在退休後資產也有複利的效果。
由於你可能會在不同時間投入資金,一般人也不容易精算報酬率,那該怎麼從投資報酬率去評估可拿多少錢再投資及消費?分享我的個人經驗,我是看去年有多少股利和債券配息,加上再平衡的時候獲得的價差,那麼次年就控制消費只能是它的60%∼70%;這當然不是一個經過驗證的鐵則,不過我這麼做也就可以有再投資複利的效果。而遇到熊市就是盡量節省,例如當年度不依通貨膨脹率提高生活消費—記得我們在3-4中所示範的,控制消費的效果比準備更多的退休金可能更有幫助。相信可以提高退休金不至於到老用光的機率。
節錄自:Smart智富《提早退休說明書:定時程、估預算、存夠錢,登出職場前該做的全方位計畫,作者/嫺人》
推薦閱讀:
即時享樂才能活出無悔人生!領導大師顛覆你的新觀念,尤其四十歲以上的人一定要知道!
不只55,賺錢方法持續累計中!人生在多元斜與槓中更趨豐富|高年級不打烊 EP104
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已成為必然的趨勢,面臨退休或已經退休的工作者,104 人力銀行應該如何幫助他們?
《104高年級》就是以「發揮健康長者的價值」為使命,孕育誕生的服務。
我們打造一個園地,讓高年級們以自身的興趣、生活經驗、工作專業,轉化為課程、活動與一對一諮詢服務。讓中高齡的朋友在做自己喜歡的事的同時,也可以獲取一份收入。
★ 你也想在退休後,發揮長才增加收入嗎?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