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104高年級
你看過螺鈿嗎?那鑲嵌在花瓶或家俱上的貝殼裝飾,在光的折射後總閃耀著七彩光澤,看起來華麗卻又有著氣質的珠光韻味。「你可知螺鈿這項工藝在台灣目前只剩新竹有老師在教導,若是沒有人接續傳承下來,螺鈿工藝很可能就此在台灣消失成為失傳的傳統工藝了!」目前在新竹市竹松社區大學開班教導螺鈿工藝的李麗珠,是目前台灣少有的女性螺鈿藝術家。
螺鈿工藝最早源自於中國周朝,而台灣螺鈿大約是在五十年代時聘請當時在中國的螺鈿工藝師傅來台定居。而日前在新竹從事已一甲子螺鈿工藝的陳甫強的父親陳志升,就是當年來台第一代螺鈿工藝的傳人。陳志升傳給兒子陳甫強後,已從事螺鈿工藝上有一甲子歲月的陳甫強,就是李麗珠的螺鈿啟蒙師傅。
「我是毛遂自薦的。」李麗珠靦腆的笑著說。而會開始想去學螺鈿則是她意外退休之後的「因緣際會」。
原本就唸美術工藝科系的李麗珠,原先在法蘭瓷工作了二十多年,專注於原型雕塑的工作。然而,隨著產業的轉移,工廠將生產線搬到大陸,需要她前往大陸指導工人。因為家庭因素,李麗珠選擇留在台灣,也等於進入退休狀態。不過,李麗珠並沒有因為退休就閒在家裡,她其實是一個非常喜歡學習的人,而且對藝術領域仍舊充滿著熱情。因此,她開始探索新的藝術領域。於是,她先是報名參加了社區大學的課程,學習各種工藝,包括學習漆畫。也就是在學漆畫的這個過程中,她被漆畫中的貝殼材料所吸引,這使她開始對螺鈿工藝產生濃厚的興趣。
於是,她就上網搜尋哪裡可以學螺鈿,因此她找到了陳甫強。李麗珠登門拜訪,表明了自己對螺鈿工藝的濃厚興趣及學習的決心。陳老師被她的熱情所打動,破例收她為徒,進行「一對一」的指導。
李麗珠憶起當時去陳甫強老師那裡學習螺鈿,約莫是她五十歲的年紀,這一學就是二、三年的時間,「我每一天都去,一早送完我的小孩去上學後,就到陳老師那裡報到,然後直到下午接小孩放學時,才離開老師的工作室。」就這樣日復一日,從未間斷過。
李麗珠在陳老師的指導下,學習了螺鈿工藝的各種技巧,特別是薄浮雕的技術。這種技術需要將貝殼雕刻成極薄的片狀,再經過精細的鑲嵌和拋光處理,使其呈現出立體浮雕的效果。這與傳統的平面螺鈿有很大不同,更加注重層次和光澤的表現。
螺鈿工藝對李麗珠來說是一個全新的領域。螺鈿需要極高的耐心和細心,每一件作品都要經過25道工序,從設計圖到鑲嵌,每一步都需要精益求精。李麗珠回憶道:「最困難的是耐心。」學習這門技藝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當看到作品最終完成時,那種成就感無法比擬。
李麗珠在這二、三年中掌握了螺鈿工藝的基礎後,她就開始發展自己的獨特風格。陳甫強的螺鈿是屬於傳統螺鈿,而李麗珠發展出薄浮雕螺鈿。
「傳統螺鈿使用較厚的貝殼,通常厚度較大,鑲嵌後與基材平齊。在工藝技術上是強調鑲嵌技術,需要在基材上挖凹槽,將貝殼鑲嵌進去並使其平整。而薄螺鈿是使用極薄的貝壳,厚度通常只有1毫米左右,主要強調細緻和層次感。在工藝技術上,強調切割和層次處理,利用薄片的貝殼創造浮雕效果,更注重立體感和細節。」李麗珠解釋。
在應用上,傳統螺鈿多應用於大型家具和裝飾品,作品厚實耐久,表面光滑。薄螺鈿多用於小型裝飾品和藝術品,作品輕巧精緻,具有立體浮雕效果,色彩豐富。
學習的過程中,李麗珠沒有停下腳步,她非常積極參加各類比賽來提升自己的技術。2016年,她開始參加新竹美展,每年都獲得優異成績,不僅證明了自己的實力,也讓更多人看到了螺墊工藝的魅力。2020年,她在台灣工藝競賽中獲得佳作,全國性的比賽讓她的名字更加響亮。
李麗珠不僅自己創作,也開始在社區大學教授螺鈿課程,希望能夠把這門傳統工藝傳承下去。她在竹松社區大學教授螺鈿,三年來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學生。儘管學習螺鈿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她的學生們依然熱情不減,甚至有學生從一開始就跟隨她學習,至今仍未離開。
為了讓學生可以有更好學習與創作螺鈿的環境,李麗珠今年還自掏腰包租了一個3萬元的工作室,提供製作螺鈿所需的硬體設備,讓學生們能夠用這些器材,在一個舒適的環境中創作。「這門技藝不能丟,」李麗珠說,「雖然現在學習的人少,但我希望能夠通過我的努力,讓更多人認識並愛上螺鈿。」
對李麗珠來說,中年因原來所從事的產業外移退休,但退休後,她卻沒有讓自己停止學習,用興趣和熱情進入新領域,如今這項興趣也成為她想將傳統技藝教導給更多人,希望任何人都可以學習並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藝術品。今年已57歲的李麗珠鼓勵大家:「年齡、背景其實不是太重要,重要的是熱情和毅力,並且找到你所想要的,那就會是人生下半場能更熱情有趣生活的展開!」李麗珠用她的雙手和心,將一片片貝殼變成了閃耀的藝術品,並鼓勵各年齡層的朋友都能一起來學習螺鈿。
★追蹤【高年級】粉絲專頁,開啟精彩人生下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