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年級

2024.10.14 | 2017次觀看

父母財務援助指南:給成年子女經濟支持前該考慮的事

面對日益高漲的房價和生活成本,現代年輕人比以往更難在畢業後迅速達到財務獨立,因此不得不依賴父母的金錢援助。然而,經濟上的支持常常成為親子之間的敏感話題,一不小心就會引發誤會或矛盾,甚至損害子女的自主性與自信心。

文/謝明憲 圖/Emma Bauso

整理編輯/104高年級

究竟該不該幫助孩子?如何幫助才不會演變成雙方的負擔?本篇文章將引導你思考提供財務支持的時機與方式,幫助你在支持孩子的同時不失公平原則,並避免因為金錢問題而引發不必要的誤會。

提供資助前需考量的事項

當今的年輕人比以往任何一代都更有可能在完成學業後,還需要從父母那裡得到金錢的援助,這主要是因為住房成本上漲的速度遠高於薪資,特別是在那些吸引這個年齡族群的城市。如今,更多年輕人在大學畢業後選擇繼續升學,這通常也表示他們在財務上必須繼續依賴父母。由於高薪工作的入門門檻競爭越來越激烈,很多人不得不接受收入無法應付生活成本的情況。結果,許多剛畢業的學子背負著每個月都必須還款的龐大學貸。基於這些因素,如果孩子向你尋求金錢的援助,你不該感到驚訝。

一旦孩子的大學時代結束,最有可能引起你和他們之間緊張情緒的話題就是金錢。如同我在第一章所指出的,人們大約在三十歲左右會再次加深想要離開父母獨立的渴望。而在這個年紀,對父母的經濟依賴可能會使他們覺得自己尚未完全成年。父母肯定比較希望自己不必在經濟上援助孩子,然而這種情況往往是避免不了的。

當今年輕人面臨的成年過渡期是漫長又所費不貲的,因此將任何尋求經濟援助的要求放在這樣的背景下來看尤為重要。他們的這種發展軌跡已是當今的常態。我已說過這一點,但還是值得再次重申:你不能用你自己的經驗相比來評價孩子的進步──無論是在財務上還是在其他方面。因為你在孩子這個年紀時,當時成為自給自足的成年人所需要的時間和金錢要少得多。

並非所有的父母都有能力在財務上幫助孩子,但如果你正在考慮這樣做,請記住四個重點以避免日後的誤解:

•限制你的援助金額,以確保你不必擔憂自己的財務狀況。你的金錢援助不應影響到你的健康、幸福或退休。

•預先明確地指定你的援助用途,並表示你相信孩子會按照這個方式使用這筆錢。

•明確地告訴他們,你的援助會持續多久。這個期限可以隨時更改,但你提供援助時應考慮到孩子的財務狀況可能隨著時間而改變。比方說,讀完法學院時需要幫助的孩子,一旦被律師事務所聘用就可能不再需要你的援助了。

•讓你的孩子知道,你希望他們會在不再需要(或不需要那麼多)幫助時告知你。

提供財務支援,與給孩子關於預算、消費和儲蓄之類的財務建議是兩碼子事。在這些問題上,最好等孩子主動請求你提供意見時再開口。除非孩子要用你給他們的錢做出不智之舉,否則不要輕易地給予意見。在這種情況下,你可以告訴孩子,如何使用這筆錢是他們的選擇(參閱「如何過問金錢的用途」一節),但他們不應期待你會承擔他們的損失。

你能提供多少援助顯然取決於你自己的財務狀況。但除了決定從自己的收入或儲蓄中提取多少錢之外,你還必須考慮其他的問題:你援助的金錢是送給他們的,還是借給他們的?你的援助將持續多久?以及你的援助是否取決於這筆錢的使用方式?若你有多個孩子需要幫助,你可能會根據他們各自的不同需求,而對每個孩子該給予或借出多少錢有不同的結論。盡量公平地對待每個孩子。可是別忘了,公平並不表示等量。因為擔任小學教師的孩子,可能比擔任企業顧問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幫助。

若你的金錢是與伴侶共有的,那麼無論他們是否是孩子的父母,都應將他們納入決策的各個方面。在向孩子提出任何的援助計畫之前,請確保你和伴侶的意見一致。你不會想要發生對孩子做出承諾最後卻又食言這種事。

避免尷尬的援助方式

對於父母來說,很難判斷他們是否應該主動提供援助、等孩子開口,還是在孩子不發出明確要求的情況下看出他們需要幫助的暗示。有些孩子可能藉由經常抱怨生活費用高昂或自己的工資低微來間接地尋求幫助。你要留意這些暗示性的要求。

主要的問題不在於是誰打開這個話題,而是話題打開後你說了什麼。無論你是主動提供援助、孩子提出請求,還是他們在默默地暗示,此時都不是討論財務責任的時候。當然,如果事後他們向你請教意見,那會是很好的話題,因為那時候他們更不可能將你說的話解讀為你對他們的成熟度、能力或責任感的批評。就目前而言,你越是淡然地就事論事,你的孩子就越不會感到尷尬、自我懷疑或對未來產生焦慮。

如果你之前就常給孩子金錢而不需要他們提出請求,也沒有討論他們將如何使用這筆錢,並且你確定他們不會因為從你那裡拿錢而感到不安,那麼你就應該若無其事地提供援助,就像送孩子任何其他禮物一樣地自然。同樣的,如果你知道孩子只會在他們迫在眉睫時才提出請求,那麼就給予幫助而不要對此大驚小怪。

在其他情況下,你應該更加謹慎及富有同情心地深謀遠慮。以下是你必須問自己的一些問題:孩子向你要錢時總是很難為情嗎?他們是否好像失去了某些自信?他們在財務上有困難嗎?若有其中任何一項情形,並且你有能力幫助他們,那麼與其等待孩子開口請求援助,不如將他們拉到一旁說:「你最近好像手頭有點緊,我們來聊一下怎樣可以稍微幫忙你一點。」使用表明你認為這是暫時的(「最近」)和規模最小化(「一點」)的措辭,這些婉轉的說法可以減輕孩子的壓力。

若孩子一直在提出暗示,而你認為這是他們向你求助或試探你的方式,那麼也可以直接問他們是否在財務上遇到了困難。但要確保你提問的方式不會表現出惱怒(「如果需要錢,你為什麼不直接向我們要?」),或證明你是對的(「我不是早就告訴過你,這地方你負擔不起嗎?」),抑或讓孩子感到灰心或失敗(「我想單憑你的收入,是不可能在這個城市過上好日子的。」)。相反的,你應該表現出你理解他們的暗示,並願意接受他們這種間接的提醒方式(「嘿,我明白你的意思。我們能做些什麼來幫助你呢?」),如此一來,他們就有選擇的機會──他們可以說自己能應付得來,或是對你的任何幫助表示感激。無論是哪種情況,你都消除了他們必須直接向你開口的尷尬,而這可能是他們想要避免的。

另一種減少尷尬的方法是以貸款的形式提供你的幫助,而不是白白地送錢給孩子。這表示你認為這種情況只是暫時的,你的孩子仍在未來能自力更生的事業上努力,同時也表明你對他們的責任感和償還能力有信心。貸款的形式比白白地送錢更不可能威脅到他們正在發展的自主意識,因為它肯定了他們對你的經濟依賴不會永遠持續下去的信念。

如果你決定貸款給孩子,除非是非常小的金額(比如月底因某些意外開支才借的錢),否則最好留下書面紀錄以避免將來的糾紛。若你考慮向孩子收取利息,請確保他們的還款負擔不會太沉重,免得他們後來又不得不來找你談別的安排。此外,要求經濟拮据的孩子支付小額借款的利息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此時並非教導孩子借貸成本這一生活課題的適當場合。

節錄自:橡實文化《子女成年後,關係不疏遠:如何參與二十、三十、四十歲孩子的人生?謝明憲著》

image description

關於【第二人生】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高年級不打烊】好友募集中!活動優惠、最新資訊不漏接,點擊圖片現在就加入▼

★追蹤【高年級】粉絲專頁,開啟精彩人生下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