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一般人對於「心理諮商」的看法通常是「我應該不需要吧?」,甚至會為接受心理諮商的人貼上負面的標籤。這樣的心態只會讓需要協助的人更加抗拒專業的協助,讓原本可以復原的人反而因此惡化。
根據「臺灣民眾常見精神疾患盛行率之變遷」研究顯示,台灣民眾常見精神疾患包括憂鬱、焦慮等,以30-45歲人口群盛行率最高,近十年(民國99-109年)的統計盛行率更高達25-27%,也就是每四人中即有一人有心理困擾。根據健保署統計,105-111年,15-45歲精神科就醫率從7.4%增加到9.5%,成長率達27%。也因此衛福部繼推出「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後,今年擴大此方案適用年齡至15-45歲,提供每人3次免費心理諮商,以符合青壯世代的心理健康需求。
今天要介紹一本以英國經典童話改編的的心理自助書《蛤蟆去看心理師》。藉由故事主角蛤蟆先生接受諮商師蒼鷺的心理治療過程,探討常見的心理問題成因和自我調適的方法。本書強調心理健康對生活的影響,以及尋求專業心理師幫助的必要性,鼓勵讀者正視自己的心理問題,並勇於尋求幫助。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的主要角色包括:
在故事的開始,蛤蟆先生覺得自己對所有事都提不起勁,不只對工作、個人儀表與家務整理毫無動力,連原本喜歡從事的嗜好活動以及社交聚會也都完全放下。心中有種「自己一直活在他人陰影之下」的負面感受,朋友的關心與勸說,都被蛤蟆先生視為壓力,因而產生「自我否定、生氣、不快樂」的強烈負面感受,覺得自己狀態不佳、不快樂。
幸運的是,鎮上的新住民蒼鷺是一位心理諮商師,蛤蟆先生鼓起動力前往求助之後。藉由每週進行固定的心理諮商,讓蛤蟆先生從憂鬱、自卑的狀態,轉變為一個更加開朗、自信、獨立的個體。
這本書包含了以下幾個主要的心理學觀念和相關內容:
這是書中使用的主要心理學理論,由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創立。強調每個人都由兒童、父母與成人三種自我狀態組成。本書詳細探討這三種自我狀態,以及它們如何影響一個人的行為和情緒。
三種自我狀態(父母、成人、兒童)的具體表現如下:
上述兩種父母類型是每一個人在童年期接受父母養育照顧時會遭遇的,因為兒童期的你我無法獨立,必須依賴父母,因而也會發展出對應的兒童自我狀態與父母相處,發展出自我和人格雛形,進而影響日後長期的行為模式。
故事中的蛤蟆先生,便是因為幼時父親與他相處採用的都是「控制型父母」模式(父親之所以會如此,也是在成長過程受到祖父的影響導致),因而蛤蟆先生習慣用「順應型兒童」模式對應—順從、附和、取悅、道歉、依賴。即便父母已經離世,蛤蟆先生對身旁個性強勢的朋友(如老獾)仍然會自動以相同的行為模式應對,進而造成自己的不滿,累積抗拒心態和壓力,久而久之產生抑鬱和不快樂的情緒。
在諮商的過程,心理師蒼鷺以兼具「敘述者」(講述心理學觀念)與「傾聽者」(發問與引導)的方式,讓蛤蟆先生察覺自身情緒問題的真正成因,進而轉變為另一種成熟且正面的模式「成人自我狀態 (Adult)」:
總括而言,每個人都同時具備上述三種自我狀態,只是在不同情況下會有不同的主導狀態。若能藉由自我覺察了解自己當下處於哪種狀態,將有助於正面的調整自己的行為和溝通方式。
蒼鷺運用方式是「溝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包含以下幾個基本原則:
蛤蟆先生在持續接受心理諮商後,經歷了以下幾個主要的變化:
美國達特茅斯學院的David Blanchflower教授根據145個國家的數據分析了幸福度與年齡的關係,發現幸福度呈U型曲線變化,谷底的平均年齡為48.3歲。中年級的朋友如果發現自己長期陷入情緒的低潮,可以善用「心理健康支持方案」由政府提供的免費心理諮商,找專業心理師談談,不需要獨自面對鬱結。
李全興(老查) 數位轉型顧問、出租大叔、商業好書說書人,以及正在探索人生下半場可能性的中年級實習生。 2000年起即投入數位產業,累積逾20年電子商務、社群、數位內容領域工作資歷,致力將數位經驗運用於協助企業數位轉型與內容經營、社群行銷。目前則在探索百歲人生時代,自身職涯的第二條成長曲線。
更多【老查的中年級觀察】:
【高年級不打烊】好友募集中!活動優惠、最新資訊不漏接,點擊圖片現在就加入▼
★追蹤【高年級】粉絲專頁,開啟精彩人生下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