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去看心理師》:善用心理諮商協助,不要獨自面對鬱結

104高年級
2024.11.29
1894次觀看

文/我是老查(李全興)圖/SHVETS

以往,一般人對於「心理諮商」的看法通常是「我應該不需要吧?」,甚至會為接受心理諮商的人貼上負面的標籤。這樣的心態只會讓需要協助的人更加抗拒專業的協助,讓原本可以復原的人反而因此惡化。

根據「臺灣民眾常見精神疾患盛行率之變遷」研究顯示,台灣民眾常見精神疾患包括憂鬱、焦慮等,以30-45歲人口群盛行率最高,近十年(民國99-109年)的統計盛行率更高達25-27%,也就是每四人中即有一人有心理困擾。根據健保署統計,105-111年,15-45歲精神科就醫率從7.4%增加到9.5%,成長率達27%。也因此衛福部繼推出「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後,今年擴大此方案適用年齡至15-45歲,提供每人3次免費心理諮商,以符合青壯世代的心理健康需求

今天要介紹一本以英國經典童話改編的的心理自助書《蛤蟆去看心理師》。藉由故事主角蛤蟆先生接受諮商師蒼鷺的心理治療過程,探討常見的心理問題成因和自我調適的方法。本書強調心理健康對生活的影響,以及尋求專業心理師幫助的必要性,鼓勵讀者正視自己的心理問題,並勇於尋求幫助。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的主要角色包括:

  • 蛤蟆先生 - 故事的主角,因憂鬱症而尋求心理諮商。
  • 蒼鷺 - 心理諮商師,運用溝通分析法協助蛤蟆先生面對自身問題。
  • 河鼠 - 蛤蟆先生的好友之一。
  • 鼴鼠 - 蛤蟆先生的好友之一。
  • 老獾 - 蛤蟆先生的長輩兼好友。

在故事的開始,蛤蟆先生覺得自己對所有事都提不起勁,不只對工作、個人儀表與家務整理毫無動力,連原本喜歡從事的嗜好活動以及社交聚會也都完全放下。心中有種「自己一直活在他人陰影之下」的負面感受,朋友的關心與勸說,都被蛤蟆先生視為壓力,因而產生「自我否定、生氣、不快樂」的強烈負面感受,覺得自己狀態不佳、不快樂。

幸運的是,鎮上的新住民蒼鷺是一位心理諮商師,蛤蟆先生鼓起動力前往求助之後。藉由每週進行固定的心理諮商,讓蛤蟆先生從憂鬱、自卑的狀態,轉變為一個更加開朗、自信、獨立的個體。


一張含有 圖畫, 寫生, 文字, 哺乳動物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蛤蟆去看心理師》書中為讀者介紹哪些心理學理論

這本書包含了以下幾個主要的心理學觀念和相關內容:

溝通分析理論 (Transactional Analysis)

這是書中使用的主要心理學理論,由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創立。強調每個人都由兒童、父母與成人三種自我狀態組成。本書詳細探討這三種自我狀態,以及它們如何影響一個人的行為和情緒。

三種自我狀態(父母、成人、兒童)的具體表現如下:

  • 父母自我狀態 (Parent),父母自我狀態可分為兩種類型:
  1. 控制型父母 (Controlling Parent, CP):
  • 設立底線、是非對錯原則等價值觀,要求對方遵守
  • 展現批評和挑剔行為
  • 常用「你應該...」、「你不能...」、「你必須...」等命令式語言
  • 獨斷獨行,濫用權威
  • 行為舉止體現權威和優越感
  1. 撫育型父母 (Nurturing Parent, NP):
  • 提供支持鼓勵、撫育安慰
  • 關心對方,願意為對方奉獻
  • 常說「有什麼我可以幫忙的嗎?」、「辛苦你了」等關懷語言
  • 贈送禮物,站在對方立場思考
  • 溫暖、包容的態度

上述兩種父母類型是每一個人在童年期接受父母養育照顧時會遭遇的,因為兒童期的你我無法獨立,必須依賴父母,因而也會發展出對應的兒童自我狀態與父母相處,發展出自我和人格雛形,進而影響日後長期的行為模式。

  • 兒童自我狀態 (Child),兒童自我狀態可分為兩種類型:
  1. 自然型兒童 (Free Child, FC):
  • 自然表達情緒,如快樂、憤怒、悲傷等
  • 充滿好奇心和創意
  • 喜歡開玩笑,幽默有趣
  • 常說「好好玩!」、「我想要...」等直接表達慾望的語言
  • 活潑開朗,對事物充滿熱情
  1. 順應型兒童 (Adapted Child, AC):
  • 為了適應環境而壓抑自己的情緒和需求
  • 順從、乖巧,容易妥協
  • 常說「對不起」、「這樣可以嗎?」等尋求認同的語言
  • 在團體中願意配合他人
  • 說話前會先察言觀色

故事中的蛤蟆先生,便是因為幼時父親與他相處採用的都是「控制型父母」模式(父親之所以會如此,也是在成長過程受到祖父的影響導致),因而蛤蟆先生習慣用「順應型兒童」模式對應—順從、附和、取悅、道歉、依賴。即便父母已經離世,蛤蟆先生對身旁個性強勢的朋友(如老獾)仍然會自動以相同的行為模式應對,進而造成自己的不滿,累積抗拒心態和壓力,久而久之產生抑鬱和不快樂的情緒。

在諮商的過程,心理師蒼鷺以兼具「敘述者」(講述心理學觀念)與「傾聽者」(發問與引導)的方式,讓蛤蟆先生察覺自身情緒問題的真正成因,進而轉變為另一種成熟且正面的模式「成人自我狀態 (Adult)」:

  • 客觀理性地分析事實和情況
  • 根據目標進行邏輯思考和行動方案建構
  • 能夠計劃、考慮、決定與行動
  • 常說「讓我思考一下」、「從邏輯來說...」等理性語言
  • 冷靜地解決問題,不受情緒影響
  • 能夠預測結果,掌握整體情況

總括而言,每個人都同時具備上述三種自我狀態,只是在不同情況下會有不同的主導狀態。若能藉由自我覺察了解自己當下處於哪種狀態,將有助於正面的調整自己的行為和溝通方式。

諮商過程中蒼鷺是如何協助蛤蟆先生的?

蒼鷺運用方式是「溝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包含以下幾個基本原則:

  1. 建立合作關係:強調諮商是一個雙方合作的過程,需要蛤蟆先生積極參與,蒼鷺不直接給予建議和答案,而是引導蛤蟆先生自己找到答案。
  2. 情緒覺察:引導蛤蟆先生認真思考並表達自己的情緒,幫助他理解「鬧彆扭」「叛逆」其實是憤怒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一張含有 文字, 螢幕擷取畫面, 圖表, 筆跡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1. 心理遊戲的譬喻:用像是「可憐的我 poor little old me」遊戲的比喻,解釋蛤蟆如何陷入固定的行為模式「對自己的感受不坦誠、無意識的配合對方,之後又受憤怒影響」而不自覺。
  2. 改變心理地位:用四種不同的心理地位--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不好、我好-你好。告訴蛤蟆先生可以避免陷入「我不好,你好」的“低自尊、受害者心態”或是「我好,你不好」的“你為什麼總讓我失望?你怎麼敢這樣做!的發怒、批評“,朝向「我好,你也好」的相信自己與相信別人方向做出轉變。
一張含有 文字, 筆跡, 行, 字型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1. 自我認知與成長:蛤蟆先生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自己的性格缺陷,如自大、衝動等是因為成長過程的經驗形塑的,並學會反思和改變。能夠識別和管理自己的情緒,特別是負面情緒,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衝動和情緒波動。書中這麼說:「每當我們真正能面對自己情緒,都是一次成長的機會,了解自己的內在情緒並能加以控制,同理別人,了解和處理別人的情緒。這是自我成長和完善的方式,讓我們從獨立的個體走向共生的關係,和別人順利地互動與合作。」

經過諮商之後,蛤蟆先生的改變

蛤蟆先生在持續接受心理諮商後,經歷了以下幾個主要的變化:

  • 情緒改善:從故事最初的憂鬱、自卑、軟弱、缺乏動力的狀態,逐漸恢復了以前的開朗性格。
  • 了解自己行為的成因:學會察覺和分析自己的情緒,了解自己的行為模式源自於童年時與父母相處的經歷,提高了自我認知的能力。
  • 更加獨立:從一開始蛤蟆被動接受朋友河鼠、鼴鼠的建議去看心理師,到後來能夠主動為自己的人生負責,規劃生涯前景,有了新的生活目標。
  • 產生自信:擺脫了從小就有的自卑心理狀態,變得更加獨立自信。
  • 自我接納:學會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不再過分苛刻地自我批評。

美國達特茅斯學院的David Blanchflower教授根據145個國家的數據分析了幸福度與年齡的關係,發現幸福度呈U型曲線變化,谷底的平均年齡為48.3歲。中年級的朋友如果發現自己長期陷入情緒的低潮,可以善用「心理健康支持方案」由政府提供的免費心理諮商,找專業心理師談談,不需要獨自面對鬱結。

關於作者

李全興(老查) 數位轉型顧問、出租大叔、商業好書說書人,以及正在探索人生下半場可能性的中年級實習生。 2000年起即投入數位產業,累積逾20年電子商務、社群、數位內容領域工作資歷,致力將數位經驗運用於協助企業數位轉型與內容經營、社群行銷。目前則在探索百歲人生時代,自身職涯的第二條成長曲線。

更多【老查的中年級觀察】:

高年級不打烊】好友募集中!活動優惠、最新資訊不漏接,點擊圖片現在就加入

追蹤【高年級】粉絲專頁,開啟精彩人生下半場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已成必然的趨勢,104高年級長期關注「中高齡價值再發光」議題,企圖透過講座、工作坊、開課平台…等手法喚醒邁入中年的工作者,在百歲年代的今天提早為人生的下半場做足準備。探討議題包含中年轉型、斜槓創業、退休準備、人生第二曲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