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規劃3原則,建立有安全感的幸褔生活

104高年級
2025.01.08
3610次觀看

我們都會預先想像退休後除了領退休金外,身上也要有一定的存款才能安享晚年,但到底要準備多少錢才夠呢?以目前的平均餘命與退休年紀來看,假設65歲退休,至少還有20年的生存時間,這段時間你能確定不遇到看似無形卻影響巨大的風險-「通膨」嗎?因此跟著本書提到的退休規劃3原則執行,建立有安全感的幸福生活吧!

文/郭俊宏、圖/Marcus Aurelius

編輯整理 /104高年級

提早財富自由,不再為錢工作是許多人的夢想, 但達成理財目標的路途中,卻隱藏著許多陷阱。我們談過了薪資收入和勞退年金的風險,以及突如其來的市場風暴。而另一個看似無形卻影響巨大的風險就是「通膨」。

李明是一位資深專業工程師,35 歲那年他已累積了相當豐厚的退休金。當時的他想著,再過5 年就能提早退休,遠離塵囂,與家人享受寧靜的生活。

不過,生活往往出人意料。隨著通膨率持續上升,讓李明每次去超市購物都感到震驚。他還記得5 年前,他最喜歡的義大利咖啡只賣50 元,而如今, 這杯咖啡的價格已飆升至150 元。他開始為未來擔憂:依照這樣的通膨速度,他的退休金能支撐多久? 他本以為退休後的生活會是海灘、陽光和家人的歡笑聲,但現在的他更擔憂的是明天的生活費。

李明開始和妻子討論:自己是否真的該提早退休?他們曾夢想的退休生活,是否還能如期實現?

原則1:尋求維持購買力不變的投資策略

假設李明的每月家庭開銷是5萬元,他原本計劃退休金可以讓一家安心過上20 年。但是隨著通膨率的上升,如果物價每年上漲5%,那麼10年後,每月家庭開銷可能就要8 萬元或更多。這意味著他原本的退休金只能維持他12年。

李明在規劃退休生活時,並未考慮到通膨的情況,高漲的生活成本讓他意識到,他對未來的估算過於樂觀。為了維持他夢想中的生活品質,李明決定繼續留在職場上打拚。但是新的技術、新的管理模式、新的工作文化,讓他非常不適應。他曾是行業中的佼佼者,但現在的他不得不重新學習,更時不時感慨自己「為五斗米折腰」,連家人都明顯感受到了他的不快樂。

我們來做一個簡單的試算。

當通膨維持在每年2% 時,這意味著每年實際購買力將下降2%。假設退休時你每年有一筆5 萬元的固定資金來源,而通膨會使得每年的實際生活成本上升2%。

第一年,生活成本會從5 萬元增長到51,000 元(50,000 元×1.02),而這筆固定資金的價值依然是5 萬元,於是就有了1 千元的赤字。在收入不變的情況下,每年赤字愈來愈高,到了第5 年,累積赤字將為15,406 元,已佔本金5 萬元的三成左右。

表8是由於通膨而導致購買力損失的試算表,而這只是5 年的計算。如果你的退休生活持續20 年甚至30 年,這種損失將會更為顯著。

經過這個簡單的試算顯示,即使2% 已是相對較低的通膨率,但如果你的退休收入沒有增長,長期下來,也會對購買力造成顯著的影響。這就是為什麼在計劃退休時,我們必須選擇可以抗通膨並尋求維持購買力不變的投資策略。

通膨並不是一個遙遠的概念,它不斷的侵蝕著我們的資產,直接影響到我們的生活成本、購買力,甚至是退休計劃。因此當你開始規劃退休生活,希望自己的未來還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就請務必先建立一個很重要的認知:你的退休生活不應該是終結,而是一個新開始,而這個新開始需要有足夠的資金來支撐。

原則2:找專業財務顧問協助

退休的不安全感或焦慮通常源自於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擔心資金不足、健康問題、社交網絡縮小等。要降低這種不安全感,除了確保退休現金流收入可以對抗通膨、維持退休後的日常生活品質之外,其實還有幾個可以提高安全感的方式。

王先生在60 歲時退休,原本他認為退休金足夠自己使用至少20 年。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發現自己的醫療開銷增加了,且通膨率也較他預期的高。

在退休後的第5年,他看到一場金融危機導致的股市大跌。由於他的大部分退休資金都投資在股市, 資金價值大幅度下降,使得王先生非常擔憂,害怕自己的資金不足以支撐後續的生活。幸好,朋友跟王先生說,可以尋求專業財務顧問的協助,也因此他將部分資金投資於能提供穩定現金流的項目,如配息型的投資標的。這種轉變不僅提供他穩定的收入來源,也降低了資產的波動風險。

數年後,王先生回想起當時的情況時表示:「真的很慶幸當時有聽朋友的建議,找到一位好的財務顧問,現在我不僅有穩定的現金被動收入來源,也因為有專業人士可以討論與諮詢,對自己的生活也更有安全感。」

除了尋求專業的財務顧問之外,如果能以學習新技能的態度來培養更多興趣,或是參加退休投資理財課程,也都是不錯的方法。

原則3:逐步養成箱型時間管理

對我而言,最棒的安全感建立方式還有一個,就是提早在退休前養成「箱型時間管理」的習慣,要有計劃的從上班生活過渡到退休生活。而這可以先從半退休或彈性工作開始,再逐步適應完全的退休生活。

箱型時間管理, 或稱為時間塊安排(Time blocking),是一種時間管理技術,把一天被分割成一系列的時間塊,每一塊都被指派特定的任務或活動,可以幫助人們更有條理的安排時間。

因為過去上班時,大多數人是被工作追著跑,往往不太需要自己主動安排每天的行程;雖然缺乏自主性,但也因為可以預知接下來的行程,我們自然而然會產生安全感。而退休生活意味著我們有大量的自由時間,但若無適當規劃,這些自由時間很容易會讓我們感到空虛或無目的。

箱形時間管理為退休者提供了一種建立日常結構的方式,確保每一天都有目標和活動,就如同可預測的現金流收入一樣,可以為我們帶來足夠的安全感。當我們使用箱型時間管理,有效的管理自己的興趣和愛好,確保在追求個人愛好的同時,也有時間進行社會參與和自我提升。這種平衡的生活方式有助於維持一個人的精神活力和生產力,還能感到退休後的時間可以被用於有意義和有目的的事情上,這對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是非常重要的。

特別是退休後的社交生活頻率大幅降低,箱型時間管理能確保我們的時間在各種活動之間得到平衡,如家庭、休閒、運動、社交和個人發展等。再加上定期的運動和健康活動也可以被納入日常時間塊中,這有助於退休族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表9)

我自己也是參照這樣的箱型時間來安排自己的半退休生活,而且每個人的箱型時間表不會是制式且一樣的。以我自己來說,是屬於早晨頭腦清楚,可以進行理性思考的晨型人,到了下午或晚上就較無法思考,反而適合做體力運動,或者是安排與家人聚會這類的感性時間。

總的來說,面對退休生活的社交減少、頓失重心,以及無法預期未來的變化,箱形時間的規劃提供了一種有條不紊的方式來享受退休後的自由,確保每一天都過得充實而有意義,並且能將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投資在對你真正重要的事情上,大大的增加幸福退休生活的安全感。

看到這裡,你應該不難發現,幸福的退休生活最重要的就是「安全感」。可預期的穩健現金流收入會給我們帶來安全感,以結構式的箱型時間管理來安排好自己的每日行程,也會帶給我們安全感,兩者背後的邏輯其實是相通的。

透過「可預期」的生活安排,我們可以很自然的養成學習、健康管理的習慣,更重要的是透過參與各種活動,培養興趣和建立豐富的社交關係,人們可以在退休後找到新的生活目標和意義,從而達到真正的幸福和滿足。

節錄自:天下雜誌《最強配息型ETF全攻略,作者:郭俊宏》

關於【人生第二曲線】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關於【退休理財】你可以參與的一對一諮詢:

高年級不打烊】好友募集中!活動優惠、最新資訊不漏接,點擊圖片現在就加入▼

★追蹤【高年級】粉絲專頁,開啟精彩人生下半場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已成必然的趨勢,104高年級長期關注「中高齡價值再發光」議題,企圖透過講座、工作坊、開課平台…等手法喚醒邁入中年的工作者,在百歲年代的今天提早為人生的下半場做足準備。探討議題包含中年轉型、斜槓創業、退休準備、人生第二曲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