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是老查(李全興)、圖片/Adil
文章整理/104高年級
在「人生轉型工作坊」或是跟我約「大叔出租」一對一諮詢的中年朋友,過程我經常會聽到以下的疑問:
「現在的工作很穩定,待遇也很不錯,但是不免會擔心接下來呢?就是退休嗎?」
「目前已經感受到自己在工作上已經碰到瓶頸/被放在不重要的位置,但不知道要如何突破,該如何轉變呢?」
「覺得現在的工作就是這樣,沒有什麼好或不好,但只能這樣持續下去嗎?」
有一次還有位朋友這麼說「我覺得剛經歷了自己人生中的『黃金十年』,在想會有下一個像這樣精彩的十年嗎?」
聽到這樣的問題時,我通常會點出一件事:未來源自於現在,未來是可以從現在準備的。
好課推薦:【人生轉型工作坊2.0】好評加開,名額有限,立即報名。
當我引導這些中年朋友嘗試回顧自己是如何走到目前的階段,中間經歷過哪些過程,他們會有以下的發現:
也就是說,我們並不是理所當然被安排好成為目前的樣子,雖然不免會有機緣巧合的成分在,但更重要的是:過程中我們選擇了什麼、做了什麼,讓我們到達目前的人生階段。
我會告訴這些中年朋友們:好消息是,現在我們比起年輕時,更有幫自己做出好的選擇與實現的能力了,你應該為自己高興。
是我太積極樂觀了嗎?並不是。我會問這些朋友,相較於20年前的自己:
通常上述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居多,如果簡略的下個結論:我們都比20年前的自己更厲害了。
你我都是經歷了一番努力才到達中年階段的,有些人轉換過不同的工作、職務,逐步探索,有些人則是在一個領域堅持,深耕努力,都到達了人生中相對寬裕、平順的時期。也因為這種「漸入佳境」的感受,讓我們誤以為這就是達成目標或接近終點了。
如果我們思考的是接下來的20年,以一個「更厲害的自己」的狀態,且具備主動意識的規劃,你是不是覺得比起年輕的自己,更有把握一些呢?
當然,上面的思考只是希望讓中年朋友們換一個視角看待目前的自己與未來的可能性,要再說一次:未來源自於現在,未來是可以從現在準備的。
所以,正確的問題是:我希望自己的未來往哪個方向發展?我應該如何準備?
但這是個大哉問,我發現很少人立即可以回答,通常答案是「我沒有想過」「我不知道」
相信大家都讀過《愛麗絲夢遊奇境》,故事中陷入未知奇境的愛麗絲問遇到的貓:「請告訴我,我該往哪邊走?」貓說:「那得看你想去哪裡。」愛麗絲說,「我不知道要去哪裡。」貓說,「那走哪條路都一樣。」愛麗絲補充了一句「…只要能走到什麼地方。」。貓說:「喔,沒問題,只要走夠遠,一定到得了什麼地方。」
年輕時的我們到現在,像是「走的夠遠,因此到了這個地方。」,接下來應該要嘗試為自己思考「我想去哪裡?」
當然,「我想去哪理?」對有些人來說是個難以著眼的問題,這時可以換個方式思考「我絕對不想去哪裡?」「我不希望接下來發生什麼樣的情況?」這時候,中年的我們對自己的理解,應該可以具體地列出一些「不要」的項目,如同查理蒙格的名言「如果我知道我會死在哪裡,我就永遠不要去那個地方。」這會讓我們從漫無目的的想像裡先刪掉一些選項,也許方向會更清晰了。
以我自己為例:我在上班族職涯階段,在企業服務時,雖然擔任高階主管(副總經理),但發現自己雖然擅長藉由溝通、說服、勸誘…,讓不同利害關係考量的人建立共識,聚焦,但這也對本身內向的我產生蠻大的內耗。因此我在思考自己人生下半場方向時,就設了一個條件「不想要在接下來的工作裡花太大比重在反覆溝通說服上」,因此就排除了回到企業任職這類選項,因為在企業服務,反覆溝通說服是必須的。
也借我的例子帶出另一個重要的思考點:必須為自己決定想要什麼、不要什麼。這個決定不應該也不需要考量太多外部眼光。就像有些朋友會跟我說「老查你的管理經驗,不回企業很可惜呀!」「你很擅長,為什麼不繼續?」「在企業裡有個不錯的頭銜不是比較好嗎?」,但我很清楚,自己的人生下半場,該由自己主導了。
你是怎麼思考自己的人生下半場的呢?只是順流往下,未必會到達理想的終點,幫自己決定目的地,朝向目標前進,避開不希望發生的狀況,是我們可以為中年後的人生旅程的準備。
李全興(老查) 數位轉型顧問、出租大叔、商業好書說書人,以及正在探索人生下半場可能性的中年級實習生。 2000年起即投入數位產業,累積逾20年電子商務、社群、數位內容領域工作資歷,致力將數位經驗運用於協助企業數位轉型與內容經營、社群行銷。目前則在探索百歲人生時代,自身職涯的第二條成長曲線。
更多【老查的中年級觀察】:
【高年級不打烊】好友募集中!活動優惠、最新資訊不漏接,點擊圖片現在就加入▼
★追蹤【高年級】粉絲專頁,開啟精彩人生下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