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過會以什麼形式度過老後的生活嗎?找三五好友「共老」也是一個選擇!

104高年級
2025.03.22
1287次觀看

疫情意外促成父母手足同住,讓原本疏遠的親情重燃溫度,也讓我重新思考「共老」的可能。當子女成家、伴侶老去,我們是否能主動創造另一種生活方式?從朋友買地合建、各自買樓、到自組小木屋聚落,共老的模式百百種。重點不在住得多華麗,而是有一群可以說話、互相照應的老朋友,讓人生最後一段旅程不孤單。當情感深度與現實配套能夠兼顧,「和朋友一起老去」也不再只是浪漫的幻想,而是值得計畫的生活藍圖。

文/施昇輝、圖/Belle Co

編輯整理 /104高年級

與好友共老,成就最圓滿的第三人生

Covid-19疫情最嚴峻之際,我很怕突然宣布大台北地區封城。萬一真的發生,會對我父母的生活造成嚴重影響。所以我決定將他們送到母親在中部的娘家。

大舅在老家蓋了一間透天厝,其中一層樓屬於我的二舅,但他也住台北,不常回去。我跟他商量,可否暫時送父母過去住。他不只一口答應,還和舅媽一起回去。結果,四個老人家同住,每天生活在一起,相互為伴,非常開心,真是我始料未及的事。

如果疫情沒有爆發,他們姊弟一年難得見面幾次,現在卻拜疫情之「賜」,居然能夠讓他們重溫手足之情。真的是應了那句成語「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回頭想想自己,以後我老了,子女都各自成家,只剩下老夫老妻共度「空巢期」,屆時也能有這個機會,與同齡的老朋友常常見面,甚至住在一起嗎?

這個「共老」的想法,在很多媒體上都有討論,甚至有些人已經開始規畫或實踐了,其中包括我的一群好朋友。他們多年前集資在南部某大都市買了一塊地,就想蓋幢大樓,讓大家老了可以住在一起。

合建立意良善,仍須考慮繼承問題

他們的初步構想就是把一樓當作交誼廳,隨時可以泡茶、喝咖啡聊天,然後散會後,直接上樓回到各自的家中。

這樣做,也可以完全照大家的想法,蓋出自己最滿意的房子。這些好朋友已經認識超過三十年,能夠這樣一起共老,人生真的夫復何求。不過,目前大家都還在工作,所以仍未付諸實現。

他們曾問我要不要加入這個計畫?或許是因為我天生不夠浪漫,只想到現實層面,所以就婉拒了。

現實的問題並非是錢不夠,而是擔心這些好朋友如果去世之後,他們的子女可能會把產權賣掉,然後讓不認識的人住進來,破壞了原先的美意。此外,每層並非只有一戶,採光總有好壞之別,屆時分配肯定有人會不滿意,反而可能傷及友誼。

找幢樓各買一戶,更能成就「共老」

我認為共老最好的方法,是找一幢大樓,大家各買其中的一戶,還是可以很方便到處串門子,只是沒有專屬的交誼廳罷了。不過,要所有好朋友都喜歡同一幢大樓、當下有足夠的數量、價格還要一樣,看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前不久,我和另一群好朋友去中部住民宿,那裡的設計構想非常接近「共老」的精神。這間位於深山的民宿,總共有五間獨立的兩層樓木屋,每一間的產權都各自屬於合建的五個好朋友,然後委託其中一人住在那裡經營民宿,多少靠此增加一些收入。

他們不是住在同一幢大樓,土地所有權也獨立,未來遺產繼承相對單純。不過,問題還是出現了。其中一人因為經濟問題,已經把他的小木屋賣掉了,當下就對民宿的經營造成困擾。而且一個陌生人搬進來,肯定會降低其他四個人未來共老的意願。

二○二一年三月底,曾受邀到一位好朋友在中部鄉下的小木屋度假。他雖然才四十歲,離第三人生還很遠,卻有個建立聚落的想法,而且以「村長」自居。

入住世外桃源,醫療照護不能少

小木屋附近有大片的土地都是屬於他的,所以他可以廣邀認識的各方俊傑來成為村民。土地產權獨立,房屋自地自建,當然可依個人喜好來蓋,又有大片綠地可供休憩,登山步道也近在咫尺,完全符合「世外桃源」的想像。這才是我認為「共老」的最佳環境,而且我真的一度慎重考慮要加入。

缺點當然還是存在。一則未來入住的村民,不一定是我本來就認識的好朋友,需要磨合的時間;二來離最近的醫院有十五分鐘車程,對於老來必然發生的醫療照顧,恐怕不符需求。

老來如果能有好友為伴,而且還能互相照顧,真的會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好友不必多,如果只有三、四位,實現共老的機會相對容易。

節錄自:今周刊《樂活大叔的幸福本事》,作者:施昇輝

高年級不打烊】好友募集中!活動優惠、最新資訊不漏接,點擊圖片現在就加入▼

★追蹤【高年級】粉絲專頁,開啟精彩人生下半場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已成必然的趨勢,104高年級長期關注「中高齡價值再發光」議題,企圖透過講座、工作坊、開課平台…等手法喚醒邁入中年的工作者,在百歲年代的今天提早為人生的下半場做足準備。探討議題包含中年轉型、斜槓創業、退休準備、人生第二曲線…等。